#
    1. 秦刻石与小篆
    2.   中国秦汉时期,汉字的变迁更为剧烈也最为复杂,大篆经过省改而创造了小篆,李斯所书《泰山》、《琅琊》、《峄山》等石刻,就是小篆的典型。另外隶书发展成熟,草书发展成章草,行书和楷书也在萌芽。书法家随之大量出现,此一时期的书法成就给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汉书法遗存今天的有帛书、简牍书、还有壁画、陶瓶及碑上的刻字。汉代的石碑艺术在这一期间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西汉较少而东汉却“碑碣云起”。出现了象《张迁碑》为代表的方劲古朴类;以《曹全碑》为代表的飘逸劲秀类;还有如《礼器碑》和前、后《史晨碑》的端庄凝练类等著名的碑铭。隶书书体在此时的碑刻艺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除了石刻 [详细...]
      2009/09/14 14:48:1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宋刻本:一页千金的稀世瑰宝
    2.   明清所刻印五代以前的书籍,差错讹误甚多。不少学者借助宋刻原版,校正明清以来所刻古籍的讹误,恢复古籍的真实面貌。   宋版蜀刻本弥足珍贵的史料价值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褒扬,也被收藏界视作价值不菲的绝妙艺术瑰宝、罕有的文物精品。早在明朝,宋刻本,尤其是善本已值一页千金。   珍本毁损于天灾人祸   明末崇祯年间,著名刻书家、藏书家毛晋,其家藏图书达八万九千多册。他为搜寻宋刻本,在其藏书楼“汲古阁”门前,悬挂征求启事:“有以宋椠(qian四声)本至者,门内主人计叶(页)酬钱……有以时下善本至者, [详细...]
      2009/09/14 14:47:4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秦代刻石上的斯篆
    2.   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后,曾先后多次巡行天下,所到之处立碑刻石,宣扬功德。秦刻石原有6处,为丞相李斯所书,是为标准的秦代小篆。但因年代久远,四处刻石早已亡佚,现仅存《泰山刻石》10个字,《琅琊台刻石》十几行,且字迹剥蚀。   秦时小篆可分两种,一种为权量、诏版上的字体,字迹大小参差,排列错落有致,笔画挺劲,有的略带隶意。一种为刻石上的字体,字迹横平竖直,布白整齐,笔画刚健,其风格端庄严谨,一丝不苟,后世称为“玉箸”。2000年来誉为小篆正宗,各朝均有书写名家,至清代邓石如始为变革。因为《峄山碑》、《泰山刻石》与《琅琊台刻石》都存斯篆遗意,一 [详细...]
      2009/09/14 14:46:1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清末民初铜印章
    2.   传统的印章用料主要有金、银、铜、象牙、石等,其中铜印章起源于东周,年代久远,而且使用范围广、数量大,被历代统治者作为官印或私印。铜印章被广泛使用的原因,是铜的冶炼铸造得到发展,又较之金银来源丰富,而且在铜中掺入一定比例的锡、铅、锌则更适宜镌刻。印章作为艺术品,其价值一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其外形设计,也就是印钮的设计、铸造技艺及后期更高层次的深加工技艺;二是印面文字的书法和镌刻艺术。   由于印章在官方和民间的广泛使用,印材的多样化,为印钮的设计、制作创造了更加宽广的空间。所以,到了清末民国年间,印章的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各种生肖鱼虫、人物花鸟尽现于钮的设计中,在这种形式下,铜 [详细...]
      2009/09/14 14:45:5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殷墟之外的三种甲骨文
    2.   殷墟甲骨文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它被证实是世界上一种古老的文字,中国现在使用的汉字就是由它发展而来的。然而,还有几种更古老、更奇特的甲骨文却鲜为人知。   一种是比殷墟甲骨文还要早一千二百多年的甲骨文。这种甲骨文是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西安市西郊斗门乡花园村原始社会遗址中发现的。这批甲骨文分别刻在一个骨竿、一颗兽牙和若干块兽骨上。从已经清理出的十多个单体字来看,这种甲骨文字体细小,笔划细若蚊足,刚劲有力,字形清晰,字体结构布局严谨,与殷墟甲骨文字体接近。据专家考证,这种甲骨文的出土遗址属龙山文化晚期,距今约四千五百年到五千年,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200年以上。    [详细...]
      2009/09/14 14:45:2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历代玺印名称的变迁
    2.   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独称“玺”,臣民只称“印”。汉代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唐武则天时因觉得“玺”与“死”近音(也有说法是与“息”同音),遂改称为“宝”。唐至清沿旧制而“玺”“宝”并用。汉将军印称“章”。之后,印章根据历代人民的习惯有:“印章”、“ [详细...]
      2009/09/14 14:44:5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印章的出现
    2.   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rdqu [详细...]
      2009/09/14 14:43:3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篆刻(印章)的起源和战国玺印
    2.   讨论篆刻的起源问题,我首先要说明一下,篆刻是艺术形式而印章则是实物,是篆刻艺术得以实践化的载体,但有时我们可以互用,尤其是在讨论起源问题时。我想,首先要提及的就应该是新石器时代,在上古社会先民们制作的陶器上,我们发现已有时用印模的现象,尽管我们还不能确定篆刻的出现是否就一定是这个时期,但最起码,我们可以把新石器时代出现的这种印模现象看作是篆刻(或印章)产生的先源或滥觞。   从本质上讲,印章法是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的产物,因为它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工具性。由于上古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交换物品的需要,于是就产生了一种具有交换,凭信手段和维系这种简单生活方式(或说原始贸易方式)及发挥其 [详细...]
      2009/09/14 14:43:1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石鼓文字 历经千年
    2.   石鼓是秦时制作的10块馒头状的石头,其形状趋于鼓形,所以称“石鼓”。石鼓由坚硬的花岗岩制成,直径约3尺,上刻四言古诗,一石一首,记述秦王田猎场景。因此,石鼓又称“猎碣”。   经郭沫若考证,石鼓为秦襄公八年(公元前770年)所刻。刻在石鼓上的文字,即“石鼓文”,方正匀称,舒展大方,笔法圆润,笔意凝重,给人一种优雅端庄、自然古朴的感觉。它继承了先秦籀文的传统,开创了小篆的先河,颇受后人推崇。唐代书法家张怀 评曰:“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纽,仓颉之嗣,小篆之祖,以名称书,遗迹石鼓&rdq [详细...]
      2009/09/14 14:42:4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南粤帖学名家
    2.   清代书坛名家辈出,异彩纷呈。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国朝书法,凡有四变:康、雍之世,专仿香光;乾隆之代,竞讲子昂;率更贵盛于嘉、道之间;北碑萌芽于咸、同之际。至于今日,碑学益盛,多出入于北碑率更间,而吴兴亦蹀足变伴食焉。”尤其广东书坛,受全国书势影响,与其发展大势相一致,先后出现了梁佩兰、陈恭伊、黎简、冯敏昌等著名书法家,在书坛上各领风骚。书学方面贡献和影响最大的,其始推吴荣光,清末则有康有为。康有为十分赞赏吴荣光的书法艺术,认为:“荷屋榜书,神采雍荣,气韵绝佳”;“帖学名家,其书为吾粤冠”;“抗衡 [详细...]
      2009/09/14 14:17:4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15(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