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正月十五
    2.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新春期间的节日活动也将在这一天达到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点起万盏花灯,携亲伴友出门赏月亮、逛花市、放焰火,载歌载舞欢度元宵佳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各家各户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聪明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节日特色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最初 [详细...]
      2009/12/25 16:39:3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擀毡歌
    2. 裕固族民间劳动歌的一种,流行于甘肃省。擀毡是两人以上的集体劳动,劳动时用歌声统一动作,调剂情绪,也用来计算擀的次数。以数字为词,曲调短小,热烈红火,常作即兴性的自由发展。 [详细...]
      2009/12/25 16:39:1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纳西族火把节
    2.   从农历六月二十四日起,纳西人按古规一连要过三天的火把节,点三个晚上的火把。每天门前要点一支柱子般又粗又大的大火把,寨子里的青年们个个拿着又细又长的小火把,沿着田埂、山路,边走边唱,直到深夜。火把燃得越旺,就越吉利,人们越高兴。   这个隆重的节日是怎么来的呢?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天上的玉皇大帝怕地上的晦气冲上来,下令把天门长闭不开。可是不久,十八层天游腻了,仙境看烦了。一天他实在憋不住了,下旨打开天门,想看看人间的景致到底如何。天门一开,春风习习,只见人间绿水青山,百花争奇斗艳,玉皇大帝看得心驰神往,烦恼顿消。   玉皇大帝把人间看了 [详细...]
      2009/12/25 16:35:2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回族风俗习惯
    2. 服饰、饮食等生活习俗深受伊斯兰教影响。回族服饰:一般与汉族服饰相同,只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中年以上的男子戴白色小帽,穿白衬衣、黑坎肩;妇女戴黑白或绿色的盖头,老年妇女爱穿黑色大襟衬祆,农村妇女则喜欢色彩鲜艳的服装。   饮食:饮食以米、面为主,吃鸡、鱼及牛、羊、兔等食草动物,逢年过节喜欢做“油香”、“撒子”等食品,爱喝茶,待客时喜欢在茶里放冰糖、红枣等。   居住:习惯在住地修建清真寺,并围寺而居。   婚俗:结婚时要请阿訇证婚,死后请阿訇主持葬礼。   丧葬:将死者洗净后用白布缠身,实行土葬、快葬。   禁 [详细...]
      2009/12/25 16:35:1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福州传统文化
    2. 【十番】又名"十番锣鼓"。福州民间音乐。系若干曲牌与锣鼓段连缀而成的一种套曲,由民间龙灯舞演变发展而来。演奏乐器有狼串(与朝鲜鼓相似)、大小鼓、大小钹、笛、逗管、椰胡、三弦、云锣(十锦锣)等。清初已流行于福州一带。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元宵时,在市区南校场有十番竞技表演。1922、1932年茶亭十番曾两次赴香港,为英国女王加冕演出,并因此流传到港澳、东南亚及台湾等地。十番演奏有一定的组合,每班20~30人,分坐奏、行奏和舞奏3种,演员着统一服饰。十番音乐的曲牌有100余种,分为曲牌、小调、哗牌(唢呐曲)及一些流行歌曲。突出的有《千秋岁》、《西江月》、《将军令》、《月中 [详细...]
      2009/12/25 16:34:4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侗族林王节
    2.   我国许多地区都兴五月五日过端午节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然而也有例外,贵州景屏县的寨母一带的侗家,就是六月辰日吃粽粑,为的是纪念当地的一个侗族农民起义领袖林王。寨母过节不仅包有一般大小的粽粑,还包有粗如大碗、两尺多长的大粽粑。传说当年林王领兵打仗时,常以粽粑作干粮,所以将粽粑包得又长又大。   林王名叫林宽,出生于寨母地方,祖家原住黎平,其父林让参加过勉王起义,失败后受官兵迫害,便从黎平洪州一带顺着古州的朗洞,经青山界,过八受河搬到现在地住地。当时,婆洞一带还没有人烟,以后才陆续搬到许多侗家。由于这个寨子建得最早,被周围的寨子称为寨母。   林 [详细...]
      2009/12/25 16:34:2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彝族风俗习惯
    2.     广西彝族服饰:男子多为黑色窄袖、右斜襟上衣和多褶宽脚长裤,也有的穿小裤脚长裤;女子多为白衣黑裤,也有的穿镶边或绣花右衽上衣和多褶长裙,有围腰和腰带,缠包头,脚扎三角形黑色绑腿、喜欢用金银和玉石制成的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饰物。   饮食:彝族以玉米、荞麦、燕麦和土豆为主要食物,喜欢大块吃肉,喜欢酸辣食品和饮酒、茶。   居住:彝族住房为石基泥墙房或木板干栏房。   婚俗:历史上彝族习惯姑舅表婚,部分地区盛行入赘婚,现年轻男女多自由恋爱,但秘密约会,不轻易让外人知晓,并断镯定情,自主成婚,近亲结婚现象几乎绝迹。   丧葬:丧葬行火葬或土葬。 [详细...]
      2009/12/25 16:34:0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素祖
    2.    “素祖”是纳西族传统的结婚仪式,又称“抱麻抱”。纳西人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命神--素神。素神即供养在每个家庭的素篓里。举行这个仪式时,在东巴的主持下,将新娘的素神从其家庭的素篓里请出来,迎进新郎家庭的素篓里,与新郎家庭的其他成员的素神结合为一集合体,从此永不分离。在新郎新娘头上抹酥油是仪式中最重要的部分。 [详细...]
      2009/12/25 16:33:3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寿礼
    2.   寿桃 一般用米面粉或麦面粉制成,假如寿诞逢时,也有用鲜桃者。寿桃由家人置备,或由亲友馈赠。庆寿时,陈于寿堂几案上,九桃相叠为一盘,三盘并列。寿桃之说,起源很早。《 神异经 》 中就有:“东方有树,高五十丈,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美食之,令人益寿”的记载。神话中,西王母做寿,在瑶池设蟠桃会宴请众仙,因而后世祝寿均用桃。在蒸制面桃时,必以颜色将桃嘴染红。 寿面 相传寿面来源于彭祖。据汉代文学家东方朔记述,彭祖寿长,活至八百岁,是因其“脸长”。脸也即“面”,脸长也即“面长”,因&ldq [详细...]
      2009/12/25 16:33:1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打发伞
    2.   【简介】 ●打发伞是苗族婚姻习俗。流行于川东彭水县等地。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女婿、女儿去丈人家,丈人家要买两把伞作为打发。新娘在回婆家的路上,不管天晴下雨或阴天都要打伞。相传,有一对苗族青年相爱,当小伙子到女家求婚时,被姑娘的父亲拒绝。小伙子离开时,姑娘送给他一把伞。半路上下雨,小伙子打开伞,姑娘从伞里跳出来,从此结为夫妻。该习俗现仍流传。 ●在湖南长沙,20世纪30年代的时候,新婚夫妇端阳必须到岳家拜节,包、粽、鱼、肉是必备礼品。岳家打发女婿之礼则是黑洋布伞一把、白竹布褂子一件,成为定例。 [详细...]
      2009/12/25 16:32:0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305(s)   80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