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贵州仡佬族特色
    2.    贵州仡佬族概况   贵州省历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数居住在本省,自称为贵州“本地人”。人口约5万多人,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很多人都会说汉语、苗语、布依语等。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仡佬族的服饰与汉族及邻近的少数民族大体相同。主要节日有春节、吃新节、清明节、中秋节、六月六等。 其余瑶族、回族、壮族等在贵州居住地都很分散。瑶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独山和黔东南的黎平、从江、榕江。回族在贵州则集中在威宁一带。壮族主要散居在贵州与广西接壤处。 贵州仡佬族风俗   仡佬族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 [详细...]
      2009/12/25 16:24:2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毛南族风俗习惯
    2.     毛南族服饰与附近的壮族相似,男子喜欢穿蓝色和青色斜襟或对襟衫,妇女穿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留辫梳髻,戴手镯、银牌等饰物,尤其喜欢戴花竹帽。   饮食: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小米、红薯、南瓜为辅,喜爱腌制酸白、酸菜,普遍嗜好烟、酒、茶、辣椒等,毛南菜牛和环江香猪小有名气。   居住:毛南族以同姓同族聚居,村落依山建造,住房多为瓦顶泥墙“干栏”式楼房。   婚俗:有“落典”(相亲定婚)、“踩门”(送彩礼认亲)、“发棉”(结婚后送棉条)等仪式。 [详细...]
      2009/12/25 16:24:0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贵州苗族节日史话
    2.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其中,诉诸视觉的艺术形象,内容涵盖丰富,形式变化多样;它的发端早于文字,源远流长,作为审美文化的结晶,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若追本溯源,探讨中华远古审美观念的发生及演进的历史,又似一片混沌。对中华文化影响深远的艺术形象,譬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艺术形象---鲲鹏、饕餮、麒麟,神奇的龙、鸟形的雷公、斗笠和伞形的华盖等等,均不明所出。联系到象形文字“夔”与尧舜时的乐正“夔”有无关系?这些艺术形象和象形文字到底怎样被中国古人创造出来的?又是中国上古时代哪方人们共同创造的审美文化?那些鱼、鸟 [详细...]
      2009/12/25 16:23:5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苗族风俗习惯
    2.  苗族男子一般缠青色长巾,穿对襟或大襟式短衫、唐装,束宽大腰带,衣裤与壮、汉相同,冬天系绑腿。妇女服饰分便装和盛装,颜色多为蓝、白、黑、红等。便装朴实、素静,一般为大襟右衽衣,宽脚裤或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及膝盖);盛装则精选布料,衣服上打满亮片,领边、袖口、胸襟等处镶挑花刺锈的花边,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头帕;姑娘则插银簪、银花,佩戴项链、耳环、手镯等饰物,华丽无比。   饮食:苗族以大米或五米为主食,辅以小米、荞麦、红薯等杂粮,部分地区早午餐有“打油茶”的习惯,喜欢腌制酸鱼、酸肉、酸菜、辣椒骨等,饮酒、吃酸、吃辣的嗜好十分普遍。   居住:苗族 [详细...]
      2009/12/25 16:23:3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鄂温克族的火神节
    2.  从前,索伦牧民家里,不管是穷是富,每到十二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来祭祀火神。关于这种习俗有个传说。   不知是什么年月,山里有个穷猎手。一天,他走进林子里打猎,跑了一天也没有打到野兽。他连爬了几座山,又困又累,真想在黄昏前打到一只黄羊,能留到晚上吃。可是,他的愿望没有实现。当太阳下山的时候,猎手正在往前走,忽然看见一条花皮草蛇,哧溜一下钻到大石洞里去了。猎手突然闻到一股香味,用舌头舔舔那蛇爬过的青石,发现有一种从来没尝过的甜味。于是,猎手就走进大石洞,看到洞里重重叠叠盘着许许多多蛇。这天晚上,猎手就在洞里住下,一住就是很久。   过了几天,也许是几年,猎手才从 [详细...]
      2009/12/25 16:23:1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瑶族风俗习惯
    2.     瑶族服饰丰富多采,不同地区和支系也有所不同。男女服装主要用深青、蓝土布制作,男子喜着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裤或过膝短裤,一般束腰带,南丹县“白裤瑶”男子则喜欢着长及膝盖的绣边白裤;妇女一般着无领大襟上衣,以带束腰,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也有的着后长前短的过膝长农,在显眼处绣以彩色花边,现年轻人平时多着汉装,只在庆典时换上民族装。妇女头饰式样繁多,风格别致,常戴耳环、手镯、银牌等银饰,乘上彩色丝带,大瑶山部分妇女头上戴的弧形大银钗,重量达1斤左右,从瑶族妇女的头饰就可区分少女、未婚妇女、已婚妇女及属于哪个瑶族支系。   饮食:瑶族饮食以大米、玉 [详细...]
      2009/12/25 16:22:2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仡佬族文化艺术
    2.   仡佬族文化艺术   仡佬族创造了优美的文化艺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故事、谚语较多。民歌分为山歌、儿歌、酒歌、孝歌等,生活性较强,反映了仡佬族人民的爱与憎,内容多是歌诵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机智勇敢,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揭露统治阶级的贪婪和压迫。仡佬族音乐舞蹈具有朴素而优美的风格,《八仙》、《招柳》等乐曲富有民族特色,广为流传。人们喜欢吹木叶,还常用二胡、月琴、萧、笛、唢呐、锣等奏出美妙的乐曲。 [详细...]
      2009/12/25 16:22:0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南庄架火
    2. 南庄架火的兴盛地,位于榆次、太谷、清徐三县交界处,这是几百年来形成的晋中地区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节目。 南庄架火,开始于明代初年,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从那时开始,岁岁新春元宵佳节,远近村民都成群结队地前往南庄观望架火,就连外地的客商,也要借此机会观赏架火,并洽谈生意。 南庄架火,工艺独特,有许多令人惊叹之处。 架大,由描龙绘凤、金匾高悬的十数层殿宇楼阁顶架而成,形如古塔,气势宏伟,颇为引人。架火有常年与闰年之分。平常年是十二层,闰年时十三层。这些殿字楼阁,层层飞檐高挑,铃铛垂吊,从底到顶足有十三公尺开外。塔顶,城斗高矗,旌旗飘扬,别具情趣;塔身,彩炮成串,幡缀相连, [详细...]
      2009/12/25 16:20:4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跑竹马
    2.   竹马,马马社、纸马、火竹马、裤马,都是跑竹马的别名。这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流行于山西省内各地。这种活动内容,通过有关资料的证实,至少已经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风行于山西农村、城市一种民间活动形式。 竹马,一般是用竹皮或者竹蔑扎起骨架,外面用纸裱糊,再经过彩绘而成。竹马分为前后两半,系于表演者的腰部,使表演者如骑马状。山西晋城市的阳城县,则是用中式大裆裤填满于草,一头作马首,一头作马尾,白裤腰是表演者的坐骑部位,外加马头,人称之为“裤马”。 跑竹马,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闹“红火”时活动于广场或街头巷尾。山西省各地参加跑竹马表演 [详细...]
      2009/12/25 16:20:3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闹花灯
    2.    元宵节是一年中灯火最旺的时节,可算得上是“火树银花不夜天”了。山西民间的灯火,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这里要把灯与火区分开来。灯,是闹花灯;火,是放烟火。 据传,闹花灯的习俗始于西汉,兴盛于隋唐。隋唐以后,历代灯火之风盛行,并沿袭传于后世。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一度的闹花灯放烟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节称为“灯节”,在山西的县城一级城廓甚至乡、镇中,这些居民集中地,繁华热闹区,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满街挂满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观灯”已经成为山西民间群众自发的活动 [详细...]
      2009/12/25 16:20:1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297(s)   80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