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太原社火
    2. 作为民俗四大类之一的“文艺民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侧面,也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源泉。太原的民俗文艺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社火习俗就是其中最为夺目的一朵奇葩。 社火,实际上就是太原人俗称的红火。古老的太原大地,久传着一句民谚,那就是“老百姓,要快活,赶会唱戏弄红火。”当然,民间的风俗,由于受到地域、历史、经济、交通的影响,有着“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色。就拿这句民谚来说,在不同的地方,虽然同属太原地区,有着不同的传承内容。比如有的地方叫:“庄户人,要得乐,唱大戏,耍红火。&rdquo [详细...]
      2009/12/25 16:20:0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
    2.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由来,有不同的说法 。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个到长安通商的吐蕃人,特地向皇上献圆饼祝捷。太宗李世民大喜,接过装璜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圆饼分给了文武百官。从此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了下来. [详细...]
      2009/12/25 16:19:4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踩高跷
    2.    高跷,也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这种活动在山西全省境内流行甚为普遍,是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 山西省内各地的高跷高度不一,高跷低的低至数寸,高的高至七八尺,在山西芮城、新绛等县,高跷的高度达到一丈五尺甚至一丈八尺。平时,高跷以四尺左右的高度为多见。 高跷在山西的延传历史悠久,在晋中一带榆社县出土的北魏石棺上也可看到高跷、杂技的图画,虽然高跷无文字记载,但最迟也应从北魏开始了。在山西表演高跷的行列中,分成文高跷和武高跷两种。文高跷重于 [详细...]
      2009/12/25 16:19:2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彝族文化艺术
    2.   彝族文化艺术   彝族文化艺术渊远流长、绚丽多彩。用老彝文记载的历史、文学、医学等著作和流传于民间的口头文学不仅数量多(已发现的有上千种),而且形式多种多样,《宇宙人文论》、《西南夷志》、《阿诗玛》等是其中较有影响的作品。彝族歌舞富有民族特色,流行“跳乐”,舞蹈始终与歌唱相伴,通常用笛子、三弦、月琴等伴奏。传统工艺品有漆绘、刺绣、银饰、雕刻、绘画等,图案精美鲜艳,很有特色。 [详细...]
      2009/12/25 16:19:0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狮子舞
    2. 狮子舞,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舞蹈,也是正月十五民间“社火”“闹红火”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狮子舞与跑龙灯、走旱船一样,是民间文艺活动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之一。在三晋大地上,狮子舞渊源很深,大约在东汉末年的民间就有狮子舞了。狮子舞,原来是西域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东汉时才流入中原的。 唐代以后,狮子舞兴盛起来,规模也宏大起来。在阵容上,不但有了大狮子、群狮和狮子郎的表演,而且还增添了小狮子的表演。 狮子舞发展到现在,形成了“文狮”、“武狮”的两种表演。“文狮”,顾名思义 [详细...]
      2009/12/25 16:18:5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旱船
    2. 旱船,是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一,逢年过节,山西境内各地都流行这种民间舞蹈,这是一种模拟水中行船的民间舞蹈。 “旱船”是依照船的外观形状制成的木架子。在这种船形木架周围,围缀上绘有水纹的棉布裙或是海蓝色的棉布裙。在船的上面,装饰以红绸、纸花,有的地方还装有彩灯、明镜和其它装饰物,把这只或者十几只船装饰得艳丽不凡。 “旱船”,自然是陆地上的船。乘船者一般是一个人,有时也有双人、四人甚至七人共同乘用一只船的。乘船者所表现的多是姑娘、媳妇,也有扮演其它人物的。扮演者有男有女,在农村中不尽相同。如今,许多地方的跑旱船,不再男扮女装,而是由姑 [详细...]
      2009/12/25 16:18:3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鼻烟壶简介
    2. 鼻烟是在研磨极细的优质烟草末中,掺入麝香等名贵药材,并在密封蜡丸中陈化数年以至数十年而成。吸闻此烟,对解除疲劳起着一定的作用。它起源于美洲印地安,后被欧洲到美洲探险的旅行家发现,带回欧洲,很快流行一时。当时法国宫廷里上至国王、王子、公主,下至仆从,都竟相吸闻鼻烟,把此举当成一种时髦。拿破仑一世也是一个嗜喜鼻烟爱好者 ,据记载他每月耗费鼻烟达7磅多。 十六世纪后,鼻烟通过欧洲、菲律宾、日本、朝鲜传入中国东北地区,那儿的游牧民族在马背上无法用烟筒吸烟。因此鼻烟传入正适合他们野外吸闻特点,为了让鼻烟壶具备坚固,不怕摔碰,游民们用 各种玉器、金属、骨角材料来制作鼻烟壶。据史籍记载鼻烟 [详细...]
      2009/12/25 16:18:2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闹红火
    2. 闹红火,即正月十五闹元宵。山西各地,闹红火的形式不大相同,相同之处是都在正月十五闹。有些,是从正月十四闹到正月十六的,也有从正月十五闹到十七的,还有光在正月十五晚上闹的。 闹红火,是在正月十五夜间举办各种文艺活动。这些文艺活动中,有些是有声有色有动作的人群集体舞蹈表演。山西民间普遍流行有舞狮子、耍龙灯、跑旱船、舞龙、踩高跷、骑竹马、荡秋千、大头娃娃舞、扑蝴蝶等等。这就是“闹红火”的内容。 正月十五闹元宵,是山西一年中规模最大,人员最集中,参与演出人数最多的民间群众性文艺活动。每个元宵期,已成为山西民间艺术荟萃竞技的日子。 元宵之夜,人流不息,热 [详细...]
      2009/12/25 16:18:0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渔翁戏海蚌
    2. 这是一种化装表演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也称“逗河蚌”、“海蚌舞”,主要流传干忻州、太原一带地区,其它地方也有个别县份流传,这种舞蹈形式,具有很强的戏剧性。 渔翁戏海蚌,多数是由两人表演。由于表演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表演时也各有差异。以忻州地区的繁峙县一带为例,“渔翁戏海蚌”是通过渔翁以食物引诱蚌,引逗中泼水戏蚌,海蚌单壳打渔翁或双壳夹击渔翁,以及两者水中斗智和岸上追逐表演等,表现了渔翁与海蚌嬉戏逗乐的情景。 在山西晋南翼城县一带,逗海蚌在这里成了“逗河蚌”。故事情节是由逗蚌者追捕河蚌 [详细...]
      2009/12/25 16:17:5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放烟火
    2.   烟火,是以火药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专供贵族豪富争雄斗奢的消遣品,到了明、清,烟火制作技术有了新的发展,逐渐成为节日的礼品。每逢春节、元宵节以及其它重大活动,都要施放烟火助兴。 我国的烟火名目繁多,花色品种颇杂。但,菊花型是人们最为喜爱的花型。烟火射入高空后,先是五彩续纷的光剂燃烧,继而是一个个随开随落的降落伞,烟火重叠,夜空锦绣团团,构成各种美丽的图案,成为正月十五元宵节里人们观赏的目标。这种转瞬即逝的大型烟火,造价是很高的。一般县城、乡镇放的烟火,既是隆重的,又是节制的,以达到观赏目的,把节日气氛推向高潮为目标。“火树银花不夜天”就是这种景 [详细...]
      2009/12/25 16:17:3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404(s)   8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