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倒悬花鼓
    2. 在山西省稷山县的农村,流传着一种独特的民间文艺活动形式,即“倒悬花鼓”。倒是花鼓这种独特的民间演出形式,成为国内绝无仅有的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中的奇葩。 倒悬花鼓,就是把人体的两只脚面悬挂在铁杠上,头的两侧、胸、背、两条小腿上都绑着鼓。人在倒悬身体的情况下,边打鼓,边不断地进行着杂技表演。在两边还有两人,则是边打鼓,边用两脚牢牢地控制着支柱,并注视着中间的表演者的安全。据说,早在南宋时期,这种音乐在动作连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花鼓”就已遍及山西省的南部地区。三人结成一个小组,或者再增加四、五个伴舞者。在村里逢节日时,便自发地集队表演,形成一种习 [详细...]
      2009/12/25 16:26:5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毛南族文化艺术
    2.    毛南族文化艺术   唱歌是毛南族人民最喜欢的文娱活动,歌手多为触景生情,随编随唱,曲调轻快明亮,具有山乡特点和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流行的毛南戏,多以古代社会生活和爱情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毛南族雕刻和纺织独具民族风格,所雕制的石柱、石碑、木质假面具,形象生动逼真,深受附近各族人民赞赏;闻名遐迩的“花竹帽”,是毛南族特有的手工艺品,做工精细、图案美丽,是年轻人相恋时赠送的珍贵礼物。 [详细...]
      2009/12/25 16:26:3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挑椅舞
    2. 挑椅舞,是流行在孝义县西泉镇一带的,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舞蹈。相传,这种舞蹈的出处,源流传于清代“蠢厮戏妻”的民间故事。 挑椅舞由两人表演,媳妇为男人装扮的丑旦,蠢厮也是一名出现在观众面前的丑角。蠢厮梳一角小辫,头戴瓜皮小帽,身穿清代服装。 这一民间舞蹈的道具是椅子和竹竿。表演时,扮演妻子的男人站进没有坐板的圈椅内,把椅子系于腰部,使椅子似悬非悬于半空。在椅子下端围裹一圈蓝色的绸缎桌裙,用来遮挡腿脚。另外,再制作两条假腿放置于椅子边上,表现出一种“媳妇”盘腿坐椅的形状。表演者蠢厮手抓竹竿的一端,另一端与椅子相连结,形成 [详细...]
      2009/12/25 16:26:2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京族风俗习惯
    2.   传统服饰:妇女着菱形遮胸布,外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工衣,裤子长而宽,多为黑色或褐色,喜欢戴耳环;男子着窄袖长膝上衣,袒胸,束腰。现服饰已与附近汉族相近。   饮食:京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红薯、玉米、芋头等,肉食以吃鱼虾为主,喜欢吃糯米糍粑、调味品“鲶汁”,妇女好嚼槟榔,男子吸烟喜欢用水烟筒或烟堡。   居住:京族过去多用石块、竹、泥、茅草建“干栏”式房屋,现多为钢筋混凝土楼房。   婚俗:未婚青年男女自由恋爱,以对歌、踢沙、掷树叶等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请媒人说合后互赠彩色木屐;迎亲的,新郎不出面,而请歌手去迎亲 [详细...]
      2009/12/25 16:26:0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节日
    2. 唱哈节  唱哈节为京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京族群众为了表达对海神和祖先的敬仰之情,在固定的活动场所——哈亭以“唱哈”(在京语中是唱歌的意思)的形式拜神祭祖。京族三岛各村举行节目的时间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十,有的在八月初十,有的则在正月二十五,但都分迎神、祭神、唱哈、送神四个过程。节目前一天,各村把本村信奉的海神和祖先迎入哈亭,节日当天下午三时开始祭神祭祖,由一老者念祭文,颂其功德,祈求保佑,随后,人们一边人席饮宴,一边听请来的歌手唱哈,通宵达旦,连续三天三夜。唱哈的主要角色有“哈哥”一人、“哈妹&rdq [详细...]
      2009/12/25 16:25:5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水族风俗习惯
    2.  水族服饰:男女都喜欢青、蓝两色服装,男着大襟长、短衫,青布包头;女着大襟无领花边半长衣、青色长裤,四周镶花边,系青色绿花围腰,节日穿裙子,喜戴各种银饰。   饮食: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大麦、荞麦、红薯为辅,喜欢吃糯米饭、鱼、烧酒、甜酒及酸辣食品,以肝胆酒待客。   居住:水族住房多为木制结构的三开间平房或干栏式楼房。   婚俗:水族实行小家庭,男子结婚后即自立门户,奉行“同宗不娶”的族外婚习俗。   丧葬:农村丧葬行土葬。   禁忌:祭祖或丧葬祭供时,除鱼肉外均忌荤;在家里不许随地吐痰、吹口哨、跨火塘,在长者面前不能翘腿;忌 [详细...]
      2009/12/25 16:25:4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侗族风俗习惯
    2.     侗族衣着以自纺自织的侗布为主,有青、紫、白、蓝等颜色。男子多穿对襟短衣,包大头巾。女子头挽发髻,插头簪或银梳、戴耳环、手镯和项链;穿大襟无领镶边衣,穿长裤,束腰带或穿百褶裙,系绑腿,着勾云鞋。近年来青年人多着汉装。   饮食:侗族饮食以大米为主,山区喜欢吃糯米饭,普遍喜食辣椒、酸味,爱打油茶,并以油条待客、鸡头敬客,善于腌制酸菜、酸肉、酸鱼,好喝自酿的甜酒和低度米酒,吸烟也较为普遍。   居住:侗族多聚族而居,依山傍水,房屋为木制吊脚楼,村寨由凉亭、石板路、寨门、吊脚楼、鼓楼、风雨桥等建筑构成。   婚俗:侗族严格实行族外婚,青年男女婚前恋爱自由,但结 [详细...]
      2009/12/25 16:25:2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仡佬族风俗习惯
    2. 仡佬族长期与其他兄弟民族杂居共处,风俗习惯与当地其他民族大同小异,特点不突出。原来男子多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妇女穿短上衣、长统裙、勾尖鞋,现在均已少见。   饮食: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辅以麦子、小米、高梁等,喜欢吃酸食和糯米糍粑。   居住:住房多依山建造,三开间,结构和建筑材料与邻近汉族相同。   婚俗:结婚时新娘由亲人陪同打伞步行至男家,一般不拜堂,由亲人直接引入洞房;多为小家庭,三代同堂较少。   丧葬:农村丧葬行土葬。   禁忌:平时忌讳在门口坐或站立;出远门忌讳不吉利的话;家里有分娩或丧事不喜欢外人来访;妇女产后未满四十天,不能跨门 [详细...]
      2009/12/25 16:25:1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壮族风俗习惯
    2.   壮族服饰大部分与汉族相同,只是在壮族聚居的农村,特别是比较偏僻的山区仍比较传统,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深青色衣料,妇女多穿无领、左袄上衣,下着宽脚裤或褶裙。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头上喜欢包着方形的黑帕,而西北部壮族妇女则在衣服上绣花滚边,腰间束绣花围腰,着绣花鞋,喜欢戴银首饰。男子多着对襟无领上衣,下穿宽脚裤,有的用布帕缠头,现年轻人服饰与汉族相同。   饮食方面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喜欢吃腌制的酸食,有的以生鱼片为佳肴,节庆时喜欢用糯米做五色饭或各种糕点,部分地区还有嚼食槟榔和用槟榔招待客人的传统习俗。   居住:壮族住房过去主要是竹木结构的“干栏&rdq [详细...]
      2009/12/25 16:24:5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青海民间艺术品:酥油花
    2. 整体介绍 酥油花是从牛奶中提取的上等酥油为原料制作的一种油塑艺术品。 历史渊源 酥油花相传是公元641年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联姻时,当地佛教徒为表示尊敬,在公主从长安出发时带去的一尊佛像前从奉一束酥油花,后在西藏成为习俗。其后传到塔尔寺,而塔尔寺的酥油花塑得非常精巧,形象逼真,逐渐成为一绝。每年春节前几个月,酥油花艺人便将纯净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质矿物染料,塑造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有的还组成宗教故事、人间天上生活及神话故事等。它虽在藏区传播,但唯独在青海塔尔寺得到弘扬和发展。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这种油塑 [详细...]
      2009/12/25 16:24:4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605(s)   80 queries
    update:
    memory 4.62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