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艺术与科学的交汇
    2. 人类最伟大的创造莫过于科学与艺术了,前者为人类的生存创造了无限的空间;后者为健全人之身心,均衡人与人、人与社会之关系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当我们习惯于把科学与理性、艺术与感性划上等号时,我们是否知道,科学用一串数字或一组公式去探索与猜想一个未知的“世界”时,是怎样的“感情用事”,而当艺术用几根线条、半纸色彩去再现一方可见的自然风景时,却又是怎样的充满“逻辑”。 我们常常说“艺术是一门科学”,却极少说“科学是一门艺术”。前者有我们熟悉的,以集绘画、建筑、科学、数学、解剖学、天文学和制图学等于一身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达·芬奇为代表;说达·芬奇的创作完全是在为所表现的对象进 [详细...]
      2020/10/26 08:22:31 来源:美术报 编辑:静愚
    1. 数字复原技术“重现”圆明园 诠释文化遗产历史可读性
    2.    数字复原技术让圆明园“重现”   前朝后寝的特殊格局;美若仙境,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方壶胜境;巴洛克风格与中式风格结合的西洋楼建筑群……10月20日,一组组经3D复原的圆明园建筑群出现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的屏幕上,令观众叹为观止。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持续数日,绝世奇景终被付之一炬,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处无法磨灭的伤疤。160年后,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84岁的郭黛姮通过其团队潜心研究近20年的数字复原技术带领线上线下近80万观众重返圆明园,领略万园之园全盛时期的风采。 [详细...]
      2020/10/23 06:49:12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静愚
    1. 数字复原技术让圆明园“重现”
    2.   前朝后寝的特殊格局;美若仙境,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方壶胜境;巴洛克风格与中式风格结合的西洋楼建筑群……10月20日,一组组经3D复原的圆明园建筑群出现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的屏幕上,令观众叹为观止。   1860年10月18日,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大火持续数日,绝世奇景终被付之一炬,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处无法磨灭的伤疤。160年后,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84岁的郭黛姮通过其团队潜心研究近20年的数字复原技术带领线上线下近80万观众重返圆明园,领略万园之园全盛时期的风采。   郭黛姮认为,在喟叹建筑奇迹的同时,更要重 [详细...]
      2020/10/23 06:35:57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静愚
    1. 孙清越:数字技术可否解决展览的“同质化”
    2. 参观文艺展览已逐渐成为都市生活和大众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展览文化、展览经济也一步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规模。然而,也有一些主题相同、内容相似、形式相近的“同质化”展览出现,降低了展览传达的信息和艺术价值,影响观看体验。 许多展览会使用数字技术来创造区分度,避免“同质化”。具体而言,就是将作品进行数字化处理,以电子图像的方式参与展览。数字化处理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将难以近距离接触的展品进行数码复制展示,有以静止画作为基础制作的动画;有观众可以自己操作的交互投影;有带特效、音乐的场景设计……优秀的数字技术可以保护藏品、制造亮点,也能让展览体验更为丰富。并且,随着科技的 [详细...]
      2020/09/18 07:02:10 来源:网络 编辑:静愚
    1. 陕西:掌上秦俑还原2000多年前“真彩”
    2. 轻点手机上的小程序,在将军俑“裴毅”的指引下,一尊尊沉睡2000多年的秦俑渐渐泛起了绚丽的色彩。 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和华扬联众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开发的小程序“云上蒹葭”近期上线。在手指的触碰之间,大秦勇士们剥去身上沉积已久的泥土,逐渐显露真容。 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馆藏的兵马俑中,陶俑的面容神情、衣着体态皆有不同,素有“千人千面”之称。在小程序“云上蒹葭”中,选取了将军俑、武士俑等秦代将士的形象,给每个人赋予不同的性格与台词,通过“召唤”到这些秦俑,可以不断解密剧情、续写秦朝故事。 秦俑彩绘使用了何种颜料?其彩绘工 [详细...]
      2020/07/29 07:25:56 来源:新华社 编辑:静愚
    1. 当展览变成网红 艺术展的初衷还在吗
    2.   夏日炎炎,逛展拍照……这如今已成为沪上不少年轻人的周末选择。各类美术展中人头攒动,偶尔甚至会发生诸如“朋友,你挡我拍照了”……这样的对话。   在某社交分享媒体词条中搜索“美术馆”,至少有14万篇笔记,与之相关的是“美术馆拍照”“美术馆穿搭”“美术馆滤镜”……几乎都和展览内容无关,重点在“拍照”“如何拗造型”“穿什么衣服出片率高”——和前段时间大热的野餐一样,重点不在吃,在于好看,到美术馆同样也不在于 [详细...]
      2020/07/23 07:22:57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静愚
    1. 艺术创作的未来,会属于能画能写可演奏的人工智能吗?
    2. 人工智能(AI)与艺术创作的融合,已经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对人类的艺术发展产生了影响,更令人与机器之间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AI在艺术上的创造力究竟有多大?它的“作品”能否称为艺术品?AI+艺术的背后是怎样的数据体系?艺术创作的灵感,AI也会拥有吗?带着种种问题,一场在美术馆馆长、艺术家以及高科技人员之间进行的“AI与艺术创造力的未来”主题跨界讨论由此展开。 2020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期间,在上海报业集团、上海新华发行集团与科大讯飞的战略合作框架下,上海明珠美术馆与科大讯飞开启了面向未来艺术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交流合作。作为新世代的美术馆,艺术与文化的 [详细...]
      2020/07/20 07:04:39 来源:新民晚报 编辑:静愚
    1. 文化碰撞科技 看新文创将给深圳带来什么?
    2. 2019深圳文博会现场传统文化融合科技创新展现的文创产品。 近日,“新文创”概念在业界引发广泛关注与讨论。“新文创”概念由腾讯提出,腾讯集团副总裁程武认为,新文创是一场面向未来的文化生产“新实验”。其核心理念是担负起“融合科技和文化”、“连接传统和未来”的使命,打造出更多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其实在深圳,融合文化、数字、科技的文创企业还有很多,如华强集团、A8音乐等,去年热映的电影《哪吒》,背后也有着深圳视效公司的助力,深圳作为创新之都,文化产业的发展自然也离不开科技力量的加持,在疫情时期,互联网与在线分享模式成为众多文创企业与文化场馆的主要输出路径。 [详细...]
      2020/05/21 07:55:57 来源:南方都市报 编辑:静愚
    1. 第31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AI时代的艺术边界
    2. 第31期“艺海问道”文化论坛现场 时 间:2020年1月16日 地 点:北京市朝阳区东土城路15号中国文化报社 研讨嘉宾: 范迪安(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书面发言) 尚 辉(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 张子康(中 [详细...]
      2020/01/20 00:16:21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静愚
    1. 5G时代如何策展
    2. 日前,由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中华世纪坛艺术馆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策展在中国”暨2019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年会在北京中华世纪坛艺术馆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对2019年策展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新成果进行梳理、总结,探讨5G时代如何助力中国策展学科发展、艺术生态持续繁荣。 科技为策展带来机遇和挑战 近几年,科技类展览在策展界引发热潮,许多商业空间举办了各式各样的新媒体展览,“新媒体”“沉浸”等词汇被广泛使用。沉浸式展览易于调动观众感官体验,成为流行的文化消费方式。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2019年在广东深圳策划了“科技艺术四 [详细...]
      2020/01/06 00:00:57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静愚

    Processed in 0.018(s)   0 queries cached
    update:31397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