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
    2. 1929年2月,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刘海粟衔教育部命赴欧,使命为“考察欧西艺术”。[1]而刘氏去欧之始,就遇到一个令他难以接受的现实:“近年来日本政府乘中国多故,乘机预拨巨款,力事宣扬日本现代艺术,俨然以东方唯一之最高地位者自居。致欧人一般,亦视中国为过去,对于现代,只知有日本,而不知有中国也。”[2]刘氏目击之下,颇为震动,遂“计划作较大规模之事业,既可表示中国艺术之伟大性,又可开国际酬酢之新纪录。……对于此事之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征集中国现代绘画作品在欧展览,第二步与欧洲各国订约交换展览。”[3]刘海粟非常清楚,在西方举办中国美术展,首先必须得到政府的支持,才可能具有影响力。而对他而言,说 [详细...]
      2011/03/30 11:36:2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2. 潘立勇   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美育品格,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化育之道;形成于“轴心时代”的命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奠定了这种文化精神品格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归以之文化存在为本,以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观照为中介,通过人与对象世界的各种关系的恰如其分的把握来化解各种矛盾,从而实现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和谐,解决人自身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达到人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文化精神,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循天道,尚人文”的人文倾向、“致中和,得其分”的中和境界以及“崇礼乐,赞化育”的 [详细...]
      2011/03/30 11:35:5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二)
    2. 潘立勇           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 儒家人文精神作为在“轴心时代”形成,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两千多年的一种主导性、共通性的文化精神,它的最显著特征是什么?或者说,它的根本指归和基本工夫是什么?用《周易》的元典说,就是“人文化成”,也就是“人心化育”;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是:通过艺术与道德的有机交融,以感受与体验为中介,实现对人生和人心的和谐化育,这就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 海外一些著名的华裔学者对中华人文精神(主要指儒家)的具体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中华人文精神的最基本特色的概括,却是大致接近的,那就是认为这种人文精神是内在的或内 [详细...]
      2011/03/30 11:35:2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三)
    2. 潘立勇   理学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这种境界的工夫,都深刻地包含着这种审美化育精神。这就是“乐”的境界和“乐”的工夫。王阳明曾说:“洒落为吾心之体,敬畏为洒落之功。”(《王文成公全书》卷5《答舒国用》)“洒落为吾心之体”即“乐是心之本体”,洒落与敬畏的关系,是本体与工夫,也即境界与工夫的关系。说敬畏为洒落的工夫,这还只揭示了宋明理学修养工夫的一面,而这一面是在将敬畏与洒落对待而言时所强调的;宋明理学人生境界的修养工夫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乐”的工夫,也即“洒落”的工夫,通过“洒落”工夫达到“洒落”的境界。因此,理学家们都非常强调在“如何为乐”上做功夫。如果说在境界论上理 [详细...]
      2011/03/30 11:34:4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2.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美育误区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出美育既不是人人写诗、画画、唱歌,也不等于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通过美的形象感染人、触动人、纯洁人,使受教育者能敏锐地判断美、丑,并把对美的追求变成理想,自觉鞭挞丑恶现象,促进社会最终形成疾恶扬善的良好风气的手段。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 Title:AestheticEducationisnotEqualtoArtEducation UnitofWriter:ArtsandCraftsDepartment,Bengbucollege Add:No.801EastofShengliRd,Bengbu,AnhuiS [详细...]
      2011/03/30 11:33:2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李安源:柏林中国美术展览与中国早期文化输出之梦
    2. 1929年2月,在蔡元培的帮助下,刘海粟衔教育部命赴欧,使命为“考察欧西艺术”。[1]而刘氏去欧之始,就遇到一个令他难以接受的现实:“近年来日本政府乘中国多故,乘机预拨巨款,力事宣扬日本现代艺术,俨然以东方唯一之最高地位者自居。致欧人一般,亦视中国为过去,对于现代,只知有日本,而不知有中国也。”[2]刘氏目击之下,颇为震动,遂“计划作较大规模之事业,既可表示中国艺术之伟大性,又可开国际酬酢之新纪录。……对于此事之计划,分为两步:第一步征集中国现代绘画作品在欧展览,第二步与欧洲各国订约交换展览。&rdquo [详细...]
      2010/05/17 16:46:1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一)
    2. 潘立勇   儒家人文精神蕴含着深刻的美育品格,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化育之道;形成于“轴心时代”的命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奠定了这种文化精神品格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指归以之文化存在为本,以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和情感观照为中介,通过人与对象世界的各种关系的恰如其分的把握来化解各种矛盾,从而实现人与对象世界关系的和谐,解决人自身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寄托,达到人的理想境界的追求。这种文化精神,在人与自然关系上,顺自然而以人为本;在人与社会关系上,循人伦而以和为本;在人与自我关系上,重体验而以乐为本。“循天道,尚人文&rdqu [详细...]
      2010/01/22 15:33:0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二)
    2. 潘立勇           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 儒家人文精神作为在“轴心时代”形成,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两千多年的一种主导性、共通性的文化精神,它的最显著特征是什么?或者说,它的根本指归和基本工夫是什么?用《周易》的元典说,就是“人文化成”,也就是“人心化育”;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是:通过艺术与道德的有机交融,以感受与体验为中介,实现对人生和人心的和谐化育,这就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 海外一些著名的华裔学者对中华人文精神(主要指儒家)的具体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中 [详细...]
      2010/01/22 15:32:5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三)
    2. 潘立勇   理学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这种境界的工夫,都深刻地包含着这种审美化育精神。这就是“乐”的境界和“乐”的工夫。王阳明曾说:“洒落为吾心之体,敬畏为洒落之功。”(《王文成公全书》卷5《答舒国用》)“洒落为吾心之体”即“乐是心之本体”,洒落与敬畏的关系,是本体与工夫,也即境界与工夫的关系。说敬畏为洒落的工夫,这还只揭示了宋明理学修养工夫的一面,而这一面是在将敬畏与洒落对待而言时所强调的;宋明理学人生境界的修养工夫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乐&r [详细...]
      2010/01/22 15:32:2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2.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美育误区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出美育既不是人人写诗、画画、唱歌,也不等于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通过美的形象感染人、触动人、纯洁人,使受教育者能敏锐地判断美、丑,并把对美的追求变成理想,自觉鞭挞丑恶现象,促进社会最终形成疾恶扬善的良好风气的手段。   关键词:美育 艺术教育 Title: Aesthetic Education is not Equal to Art Education Unit of Writer: Arts and Crafts Department, Bengbu college Add : No.801 East [详细...]
      2010/01/05 10:46:3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17(s)   0 queries by cache
    update:3151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