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ng(29) "custom parameter invalid:area" 美术史论-国画家网 -最大的国画艺术门户网站
#
    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二)
    2. 潘立勇           二、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 儒家人文精神作为在“轴心时代”形成,影响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两千多年的一种主导性、共通性的文化精神,它的最显著特征是什么?或者说,它的根本指归和基本工夫是什么?用《周易》的元典说,就是“人文化成”,也就是“人心化育”;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是:通过艺术与道德的有机交融,以感受与体验为中介,实现对人生和人心的和谐化育,这就是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 海外一些著名的华裔学者对中华人文精神(主要指儒家)的具体理解不可能完全一致,但他们对中华人文精神的最基本特色的概括,却是大致接近的,那就是认为这种人文精神是内在的或内 [详细...]
      2011/03/30 11:35:2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儒家人文精神的美育品格与化育之道(三)
    2. 潘立勇   理学家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及实现这种境界的工夫,都深刻地包含着这种审美化育精神。这就是“乐”的境界和“乐”的工夫。王阳明曾说:“洒落为吾心之体,敬畏为洒落之功。”(《王文成公全书》卷5《答舒国用》)“洒落为吾心之体”即“乐是心之本体”,洒落与敬畏的关系,是本体与工夫,也即境界与工夫的关系。说敬畏为洒落的工夫,这还只揭示了宋明理学修养工夫的一面,而这一面是在将敬畏与洒落对待而言时所强调的;宋明理学人生境界的修养工夫还有另一面,那就是“乐”的工夫,也即“洒落”的工夫,通过“洒落”工夫达到“洒落”的境界。因此,理学家们都非常强调在“如何为乐”上做功夫。如果说在境界论上理 [详细...]
      2011/03/30 11:34:4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2. 摘要:本文深入分析了美育误区及其可能带来的危害,提出美育既不是人人写诗、画画、唱歌,也不等于单纯的艺术教育,而是通过美的形象感染人、触动人、纯洁人,使受教育者能敏锐地判断美、丑,并把对美的追求变成理想,自觉鞭挞丑恶现象,促进社会最终形成疾恶扬善的良好风气的手段。   关键词:美育艺术教育 Title:AestheticEducationisnotEqualtoArtEducation UnitofWriter:ArtsandCraftsDepartment,Bengbucollege Add:No.801EastofShengliRd,Bengbu,AnhuiS [详细...]
      2011/03/30 11:33:2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日本和歌的美学特征(作者:邱紫华)
    2. 在日本的文学史著作中,“诗”、“歌”经常相提并论,但它们是两个概念。“诗”是指汉诗,即用汉语并按照中国诗歌的规范写作的诗;“歌”指和歌。和歌原本是日本最古老的民俗活动中的口头文学形式,它最早的形态是原始时期男女相悦相恋时所进行的“对歌”(日语中称之为“歌垣”)。这种民俗一直保持下来,平安时期的贵族男女在结婚之前也要进行和歌赠答;平安时期以后,这“对歌”发展为“和歌比赛”即“赛歌”(日语中称之为“歌会”),并由此发展为“和歌连句”(又叫做“连歌”)的诗体。中国诗歌传入日本后,日本文人主要以汉语写诗,稍后才有日语书写的诗歌出现,用日语写作的诗被称之为“和歌”。在古代的日本,这两种诗歌形式总是相互影 [详细...]
      2011/03/30 11:32:4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关于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作者:潘知常)
    2. 一、“生命美学叩击世纪之门”90年代伊始,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之间由于美学取向的根本差异,在〖文艺研究〗、〖学术月刊〗、〖光明日报〗等著名报刊上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并且取代自50年代始的美学界四大学派之间的论战而成为90年代中国美学界最为重要、最为引人瞩目的论战之一。1998年岁末,〖光明日报〗专门邀请实践美学的代表人物刘纲纪先生与生命美学的代表人物潘知常分别撰文,并展开争鸣,更意味着这一争鸣的趋于高潮。对此,著名美学家阎国忠先生曾经专门撰写长篇论文,就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之间的论战加以述评,并断言:这场论战“虽然也涉及哲学基础方面问题,但主要是围绕美学自身问题展开的,是真正的美学论争, [详细...]
      2011/03/30 11:30:1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形式理性批判——论20世纪西方形式美学的内在逻辑(作者:张辉)
    2. 内容提要:艺术形式问题是20世纪美学和艺术哲学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勾勒了这一时期关于形式的美学的内在逻辑构架,揭示了艺术形式命题的本质在于,企图建立一种用于艺术的形式理性,以抗衡两千年来特别是黑格尔以来形而上学形式观的重负。 20世纪纷繁复杂的艺术形式思想,从横向上来观照,不同的美学流派分别从形式作为客体范畴、形式作为主体范畴、形式作为非主非客范畴以及形式作为亦主亦客范畴建立了自己的体系或系统。纵向上来看,则艺术形式范畴,包含下列三个层次:其一是操作层面的艺术形式作为构成方式的层次,其二是美学层面的艺术形式作为虚拟寓言的层次,其三是哲学本体论层面的艺术形式作为共相存在的层 [详细...]
      2011/03/30 11:29:4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张晚林:论精神的表现及美的究竟义
    2. ——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的一个诠释向度 张晚林 (湖南科技大学中文系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黑格尔的“艺术终结”论与程伊川的“作文害道”说所包藏的义理蕴涵的全盘揭示与展露,认为二者所关涉的实际上是人的精神生活与圆满的问题。只不过,黑格尔由于沈陷在思辩哲学的传统中,并没有能真正地解决这个问题,而儒家依道德践履之路却能解决之。本文试图把依道德践履之路而至的最高精神境界称为“美”或美的究竟义,而与艺术分开。之所以作出这种区分,意在不把美与艺术挂搭起来,美是一种实践哲学,人人可行,而艺术则是一种技艺学,属于少 [详细...]
      2011/03/30 11:29:1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刘成纪:近年来庄子美学研究述评
    2. 在中国美学研究中,《庄子》是一个常解常新的文本,这和它建基于否定—超越的本体论、建基于怀疑和相对主义的认识论有关,也和它哲学视野的开放性以及语言方式的暗示性有关。可以认为,这些特点,注定了庄子美学不可能“一语道尽”,而只可能是“一言难尽”。下面,我们对2000年以来国内庄子美学研究的大致状况作一简单评述: 一.基本理论研究 近年来,思想者从美学史领域的淡出一直被作为这一学科走向成熟的标志。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学术转向也使基础理论研究少有突破,缺少创造性的理论阐释出现。具体到庄子美学研究而言,仍有以下一些观点值得注意: 樊美筠从哲学之“道”与审美之“道”的差异界定庄子在 [详细...]
      2011/03/30 11:28:1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杨岚:生态美学的情感本体论基础
    2. 内容提要:生态美学植根于人类对自然的无限深情,对生态美学的情感基础的探索,是这门新兴学科建构和发展的必要环节。人类对自然的情感经历了从混沌一体到二元对立,从仰视、平视到俯视、内视的几度巨变,从功利性的依赖利用到非功利性的审美,从模仿自然到比德畅神,从改造利用到理解接受自然的自在状态,逐渐达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类似主体间性的交流和平衡,生态美学成为生态文明阶段的显学。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艺术、情感本体论、生态伦理 20世纪50年代起兴起的自然保护运动及生态伦理和生态美学建构热潮中,人类开始重构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原则,重新审视人类经济理性、科技理性及道德理性和审 [详细...]
      2011/03/30 11:27:3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空寂:日本民族审美的最高境界(作者:彭修银)
    2. 【内容提要】“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一方面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在成功地吸收了中国禅宗思想之后形成和发展的。“空寂”美意识在文学领域直接表现余情余韵的艺术风采;在绘画领域体现着一种枯淡之美;在造园中表现出一种“无相”的野逸之美;而茶道中的“和静”境界正是“空寂”美的充分体现。 【关键词】空寂/自然条件/自然观/植物美学观/禅宗 “空寂”作为日本民族独特的美学范畴,它的形成自然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日本民族固有的自然条件、自然观以及植物美学观的影响。而且,其“空寂”之美学范畴也是在成功地吸收了 [详细...]
      2011/03/30 11:26:4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14(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