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北朝雕塑
    2.  三国两晋南北朝雕塑主要有陵墓雕刻、俑、宗教造像,还有些供玩赏的小型雕塑品,用于建筑或器皿上的工艺雕塑也很普遍。由于处于长期分裂动荡的阶段,各民族不断接触、斗争、融合,又大量从异国的艺术特别是宗教艺术中汲取了养分,因此雕塑呈现出丰富多采的新面貌,为其后隋唐雕塑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对邻国特别是朝鲜、日本的雕塑产生了影响。   陵墓雕刻 帝王陵墓地表上的石刻群雕,以南朝保存较好,分布在南京附近,现存31处,有宋、齐、梁、陈诸代的作品,以齐、梁两代为多。从保存较完整的梁文帝萧顺之建陵及梁安成康王萧秀墓前石刻观察,南朝陵墓石刻群雕一般由成对的石兽、神道石柱和石碑所组成。石兽有翼,一般呈蹲伏状 [详细...]
      2011/03/30 10:51:1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商代雕塑
    2. 中国西周的雕塑,继承商代传统,而风格倾向于写实,逐渐淘汰了商代艺术中神秘恐怖的气氛,出现现实的、理性的因素。   人物形象 青铜器中的人物形象雕塑作品,主要有刖刑奴隶守门鬲。已知的有两件,都是将人物置于具体的生活环境中表现。一件出土于陕西扶风庄白家1号窖穴。器作屋形,正面有门,左扇门外铸一守门的奴隶,裸身,头后有髻,刖去双足;另一件为故宫博物院所藏,亦作屋形,左扇门外铸一裸体刖去左胫的男性守门奴隶。这两件作品直接表现了西周奴隶制社会残酷的阶级压迫关系,同时,也提供了西周时期房屋的立体形象。青铜人物形象的雕塑作品还有河南洛阳北瑶出土的人形车辖,形象比较写实,头戴网状束发之物,有缨垂结于颏下 [详细...]
      2011/03/30 10:50:4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商代雕塑2
    2. 中国商代雕塑,所使用的材料有青铜、陶土、玉石、牙骨等,题材主要为人、动物与各种神异动物,有圆雕与浮雕两种形式。有些是建筑上的装饰,大多数是工艺美术品或器物上的附加装饰,也有一些是具有独立意义的雕塑作品。 早期作品 在相当于夏商之际的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存中,发现有陶土捏塑的龟纽盖、蟾蜍、羊头纽饰等(见二里头陶塑)。玉制品中有兽面纹柄形器,柄上刻有花瓣纹与兽面相间的纹饰,柄端琢成兽头,造型优美,代表了当时制玉工艺的最高水平。在稍晚的二里岗文化遗存中,出现更多的小型陶塑作品,有跽坐人像和虎、羊头、鱼及许多龟的形象。捏制手法朴拙,但能相当准确地抓住对象的基本特征与动态,并注意了造型的完整性。龟 [详细...]
      2011/03/30 10:50:1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艺术与技术并重——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作者:潘鲁生)
    2. 艺术与技术并重 ——关于设计艺术职业技能教育的断想 中国的普通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一整套教学模式,一般的学科和专业多注重基础知识和相关知识,但对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则重视不够。高等教育如何适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如何改变或发展新的教育体系和教育模式,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和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的课题。对设计艺术院校来讲,培养什么样的设计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应是急待解决和重新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敏锐的审美视野、综合的创造思维方法和熟练掌握本专业技术能力的综合素质;应该是普通高校设计艺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手 [详细...]
      2011/03/30 10:48:3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走向文化美学(2)
    2. 关于文化研究,美国学者卡勒教授在《文学理论》(牛津大学1997年版,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一书中曾有较为精辟的评述。文化研究在西方从60年代兴起,但其实在19世纪就已有萌芽。从歌德、卡莱尔、爱默生的时代就出现了一种新型的著作,它既不是评介文学作品,也不是思想史,也不是哲学、社会学,而是所有这些的融为一体,形成一种新的类型。到了这个世纪的60年代,从事文学研究的人开始研究文学之外的著作。文化研究已经不只是对文学作研究,而是涉及广泛的社会领域,用卡勒的话说,它“包括人类学、艺术史、电影研究、性研究、语言学、哲学、政治理论、心理分析、科学研究、社会和思想史,以及社会学等各方面的著作”(第4页) [详细...]
      2011/03/30 10:48:0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走向文化美学(1)
    2. 也许仅只是我的一种直觉印象。我感到,文艺学或艺术学在近几年正在向两个方向发展: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的研究越来越趋向门类专门化,音乐美学、舞蹈美学、戏剧美学等越来越深入探索不同艺术独具的艺术奥秘,各自遵循的“自律”。但是,对文学的研究,却越来越趋同于文化普适化,把文学与整个文化融合起来,逐渐向文化研究转移。   本来,多年前就知道西方当代美学早已出现向文化研究转移的趋向,没有想到,这种趋势很快在我们这里也出现了。   有朋自远方来,畅谈之后更加深了我的这种印象。多年不见的香港中文大学美学教授王建元博士前不久来访,他的一番宏论使我越发感到,我们这个时代的变化真 [详细...]
      2011/03/30 10:47:2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潘天波:美学如何言说“思”与“证”
    2. 摘要:本文试图从西方美学困境切入,力图剖析美学应有的“思”“证”法则,揭示建构科学“思”“证”法则的学科意义,意在使现代美学研究走上科学方法与人本研究相统一的轨道。 关键词:“思”与“证”;困境;法则;学科意义 “思”与“证”是美学里重大的方法论范畴。“思”与“证”既是起点,又是过程。如何“思”?从“上”往“下”“思”,还是从“下”往“上”“思”?如何求“证”?是实证,还是史证?谁在“思”?“思”的对象是什么?为谁“证”?“证”应该遵循何种法则?“思”与“证”一系列问题关涉到美学如何站到科学与人文之上言说“思”与“证”的问题;关涉到美学学科定位的问题;关涉到美学学科建设的问 [详细...]
      2011/03/30 10:46:5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什么是实践美学
    2. 【内容提要】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认为在何谓实践、何谓超越、何谓生存、何谓审美这些事关美与审美的根本问题上,新实践美学既与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有别,又与杨春时等的后实践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 【摘要题】美学理论问题 【关键词】新实践美学/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 【正文】 拜读了杨春时先生发表在《学术月刊》今年第一期上的《新实践美学不能走出实践美学的困境——答易中天先生》一文,感到双方真正的对话并没有形成起来,主要是文中所涉及到的不少概念讨论双方的理解并不一致。这也是当前国内大多数学术争论 [详细...]
      2011/03/30 10:46:1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当代摄影人的八大等级评述
    2. 我是一位从事摄影工作10几年的老摄影人了,从当初的认识摄影到学习摄影和进行摄影创作,一步一个脚印。我也经历过以下几个类别的人生,从“照相者”开始一直到“知名摄影家”,所以我从我的生活体验和社会的观察中,总结了“中国当代摄影人的八大等级评述”一文贡献给广大摄影人士。   1.照相者:这是摄影领域里面最大众化的摄影人,也是比例占有数量最多的,他们所使用的器材都是千元左右的“傻瓜”相机(有数码的也有传统胶片的),此类相机的成像质量一般不高,但对于他们来说已经足够了,因为他们对摄影技术只是略知一二,在他们的心中相机只是作为旅游和家庭成员团聚留念的一种工具。他们被誉为“当代最普通的照相者”。 [详细...]
      2011/03/30 10:45:1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新闻摄影的主体意识
    2.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摄影工具变得越来越先进。技术已不再是限制摄影记者的主要因素,记者的主体意识在摄影中变得空前重要。随着北京奥运会的举行,中国摄影记者开始直面巨大的挑战——如何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向中国介绍世界,如何同世界范围内的优秀摄影记者竞技胜出,而解决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摄影记者意识观念的转变。   一、主体意识及其在新闻摄影中的地位与作用   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对于自己作为主客体关系中的主体的自觉认识和能动把握。其具体内涵有:独立自主性、责任使命感、主观能动性和进取精神。人首先有对主体地位的自觉,不但意识到自己“独立”于客体,而且懂得自己作为主体能“ [详细...]
      2011/03/30 10:44:4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09(s)   0 queries clearcache
    update:284568
    memory 3.178(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