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皮影戏的操纵方法
    2. 中国皮影,在白色的幕幔上,通过三五位艺人的操纵,不只能表现人间悲欢离合,还能扮演千古沙场上金戈铁马的交兵和天神佛魔的出神入化、千变万幻的场景,令人解颐欢悦。早在宋代,皮影戏“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的形式已臻完善。但是现代的操纵方法是清代道光年间才形成的。清代康熙、雍正年间,影人的操纵方法,还是以八根丝线系之,类似操纵木偶戏。清代文学名著,曹雪芹的《红楼梦》第六十五回中,尤三姐斥骂贾琏时说:“提着影戏人子上场儿,好歹别戳破这层纸儿”。这里一个“提”字,说明当时还是提线操纵,一个“纸”字,说 [详细...]
      2010/01/22 14:44:1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车木玩具
    2. 车 木 玩 具 有 彩 棒 、 棒 棒 人 、 响 轮 等 。 彩 棒 产 于 山 东 临 沂 、 取 路 边 柳 木 、 槐 木 , 在 土 车 床 上 信 手 车 成 中 空 , 装 入 豆 粒 , 摇 晃 可 发 声 响 , 外 壁 水 色 涂 绘 。 棒 棒 人 流 传 于 山 东 、 河 南 等 地 。 取 杨 柳 、 槐 树 、 梧 桐 边 角 料 , 身 体 和 头 部 分 开 车 制 , 头 形 车 出 后 , 削 制 发 型 , 装 上 身 体 , 再 用 蛋 青 调 水 色 绘 制 。 响 轮 系 在 圆 盘 状 的 木 转 轮 上 , 嵌 进 白 果 雕 [详细...]
      2010/01/22 14:43:0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民间玩具
    2. 指 民 间 专 供 儿 童 玩 耍 游 戏 的 器 具 。 早 在 汉 代 史 料 中 , 便 记 录 了 马 骑 、 假 面 、 偶 人 、 泥 车 、 瓦 狗 等 玩 具 。 唐 宋 时 , 陶 瓷 玩 具 已 很 普 及 , 还 出 现 了 丝 绸 制 作 的 人 形 玩 具 ; 《 东 京 梦 华 录 》 、 《 都 城 纪 胜 》 、 《 梦 梁 录 》 、 《 武 林 旧 事 》 均 提 及 玩 具 生 产 情 况 ; 李 嵩 和 苏 汉 臣 《 货 郎 图 》 中 , 所 绘 玩 具 有 几 十 种 。 玩 具 按 制 作 方 法 , 可 分 : 捏 塑 类 , 如 面 人 、 [详细...]
      2010/01/22 14:42:3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木偶
    2. 木 偶 木 偶 戏 中 的 偶 人 , 肇 始 于 原 始 社 会 的 俑 。 古 代 称 木 偶 戏 “ 傀 儡 子 ” 、 “ 魁 儡 子 ” 或 “ 窟 ● 子 ” , 传 说 产 生 于 汉 代 丧 葬 演 乐 , 以 后 进 入 人 世 社 会 。 三 国 时 马 钧 曾 制 木 偶 , 能 演 各 种 技 艺 。 唐 《 封 氏 见 闻 记 》 载 , 大 历 间 有 人 “ 刻 木 为 尉 迟 鄂 公 、 突 厥 斗 将 之 戏 , 机 关 动 作 , 不 异 于 生 。 宋 代 [详细...]
      2010/01/22 14:42:0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白木玩具
    2. 白 木 玩 具 产 于 浙 江 宁 海 地 区 , 因 用 白 木 作 材 料 而 得 名 。 相 传 已 有 三 百 余 年 历 史 。 初 为 人 们 用 边 角 碎 料 工 余 作 给 子 女 玩 耍 , 后 来 形 成 专 门 行 业 。 白 木 玩 具 人 一 般 高 约 7 — 10 厘 米 , 素 色 , 以 弹 棉 花 、 推 磨 、 放 牛 、 耕 田 、 卖 菜 等 民 间 生 活 为 题 材 。 [详细...]
      2010/01/22 14:41:4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泉州提线木偶
    2.   根植于历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又名“丝戏”,民间俗称“嘉礼”,乃流行于闽南语系地区的古老珍稀戏种,数百年形成了一套稳定而完整的演出规制和700余出传统剧目。   在全国各类木偶戏中,泉州提线木偶戏又是唯一仍有自己剧种音乐“傀儡调”的戏种,至今仍完整地保存将近300支曲牌旋律曲调及南鼓(压脚鼓)、钲锣等古乐器。   泉州提线木偶形象结构完整,制作精美,尤其是木偶头的雕刻、粉彩工艺,独具匠心,巧夺天工,泉州木偶头轮廓清晰,线条洗练,继承了唐宋雕刻、绘画风格,当 [详细...]
      2010/01/22 14:41:2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唐山皮影戏
    2. 唐山皮影又称滦州影、乐亭影、驴皮影,是中国皮影戏中影响最大的种类之一。通常认为滦州影戏初创于明代末期,盛行于清末民国初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 唐山皮影戏的主要操纵演员有两个人,即“上线”和“下线”。支配影人动作的杆子有3根,分别叫“主杆”和“手杆”。唐山皮影戏演出通常有拿、贴、打、拉、唱五种分工,有“七忙八闲”之说。 唐山皮影戏的剧本又称“影卷”,现存至少500多部。其中“连台本”有130多部,单本剧也很多。剧 [详细...]
      2010/01/22 14:37:4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江苏皮影
    2.  近代传入,主要分布在南京、徐州、苏州等地。南京皮影为五十年代从山东济南徙来,并成立向阳皮影剧社,在夫子庙一带演出,唱腔为山东柳琴调,影人高约34 厘米。徐州皮影为二十年代自山东、河南等地徙来,影人造型受山东的影响,约高28 厘米,唱腔也多为山东柳琴调。苏州皮影在清末由浙江传入,影人形制与浙江皮影无异,唱腔为越剧曲调,于玄妙观前搭棚演出。 [详细...]
      2010/01/22 14:37:1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青海皮影
    2. 青海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主要集中于陕、甘、宁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带。青海皮影的人物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大种类。根据不同的身份特点,夸张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从工艺上来讲,青海皮影造型外轮廓以直线概括,俊俏有神,重视图案装饰,着色对比强烈,头部造型约有千余种。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脸”,皮影的身段也用侧面表示法。青海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讲究,以小黑毛公牛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在整个的制作工艺上,无论是选皮、刮皮、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雕刻刀法也非常讲究,以先繁后简、先内 [详细...]
      2010/01/22 14:36:5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皮影艺术对社会的贡献
    2.   中国皮影艺术是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支奇葩。皮影戏是世界上最早的幕影文化娱乐形式。千余年耒,她为中华大地生生不息的儿女增添了无数年节与丰收的喜悦,寄托了对平安福祉的祈盼和对未来无穷的向往。它是历代广大民众的精神食粮。   过去在农村、厂矿、部队、机关、学校都常有业余皮影戏社团组织,丰富了广大群众的文化生活。   我国先民所发明的皮影戏,是利用幕影原理,将表演的影子与音乐伴凑和说唱配音联合运用最早的一种视影艺术。国际电影史理论界公认,皮影戏艺术是后来发明电影的先导。   在当代的电影艺术中,皮影技术还为动画制作提供了一种新的便捷工艺手段,为美术片创出了新品种。从1958 [详细...]
      2010/01/22 14:36:3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327(s)   80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