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得蒂的雕塑品格(作者:罗世平)
    2.   了解张得蒂的人,都能从她的雕塑中感受到人格的力度,清纯平和的外表之下,透出精神的饱满和生命的实在来。这是在脱尽了矫饰与张扬之后直面人生和直指心灵的真实。那品格如同玉石之美德:温润恰和中,自有其不挠不折、澄明淳厚的秉性。若分析张得蒂雕塑的这般品格,一是人格的修炼;二是真美的追求;三有语言的体悟。   张得蒂做雕塑家的路是大苦大涩的。1957年,她由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班刚毕业不久,正欲展露才华的时候,一场波及全国的反右运动剥夺了她的政治生命,随之也剥夺了她从事雕塑的权力。在此后近二十年里,她多数时间是在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在农村,她耕田、收割、伐木、编筐…… [详细...]
      2010/01/25 16:40:3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边缘状态与文化关注:90年代以来的装置艺术与实验雕塑的创作与展览(作者:殷双喜)
    2.   从艺术史角度考察装置艺术在中国何时出现是十分困难的,但它在80年代中期的中国现代艺术潮流中就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样式却是明确的,这与美国艺术家劳申伯格关系密切。1985年11月18日,劳申伯格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劳氏对现成品装置的娴熟运用,对中国的青年艺术家产生了重要影响。1986年1月,一位福建的中学美术教师在写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道:“劳申伯来了,带来了后现代观念,这种影响很快可见到,起码我个人认为是下一步发展的景观。”[1] 同年9月,这位名叫黄永砯的艺术青年和另外10余位朋友共同组织了《厦门达达──现代艺术展》,黄的参展作品之一题目即为《1986 给劳申伯的 [详细...]
      2010/01/25 16:18:14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深深的怀念——记女雕塑家杨淑卿(作者:张得蒂)
    2. 《延河情》   人生真是难以预测,我们的小师妹淑卿竟然早于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永远离开了我们。   五十多年来,我们一起在美术学院学习,一起分配到雕塑创作研究所,共同创作、共同劳动、共同经历多次政治运动。解放初,我们都是十几岁就入了中央美院。当时,每周一学校举行朝会,全校同学站在操场观摩升国旗,每次都有两个漂亮可爱的小姑娘升旗。她们穿着背带像翅膀的小短裙,头上扎着蝴蝶结,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使升 [详细...]
      2010/01/25 16:17:4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从《超女纪念碑》说起——从雕塑作者的角度谈网络和艺术作品的关系(作者:戴耘)
    2.   后现代思想里重要的一点就是平面化特征,其隐含的层面即个人主体性的退场,进而展开文本意义的零度写作,可以不知作者可以没有开头、没有结尾。网络这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军方首先使用,并被不断民用化、普及化的平台恰好成为上述特征在现实生活中的最佳显现。网络可以隐匿自己的真名实姓,可以是主流话语之外的独立发声,也可以是不负责任的发泻私愤,某人的一篇文章甚至是一句话都会引来连篇的跟帖而不知结尾不知后果。无疑这种方式会为草跟大众提供一处交流表达的空间,这中间形成的力量无论她是积极有意还是网络暴力,她都是一种新的可能性是你无法回避、必须正视的。这也正是网络在今天当代艺术中值得我们关注的点。下面我想就作 [详细...]
      2010/01/25 16:16:4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城市雕塑的十大焦点问题(作者:孙振华)
    2.   近10多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城雕热”在全国不断升温。各地建设城市雕塑的数量之大,发展速度之快在当今世界是罕见的。   尽管城雕热持续升温,但关于城市雕塑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却缺乏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在许多基本的问题上,目前并没有取得共识。现将目前城市雕塑广泛关注,引起了争论和产生了不同意见的10大焦点问题综述如下:   一、名称问题   比较多的意见认为“城市雕塑”这个说法本身就不严密,它只是一个约定速成的说法。   “城市”作为“雕塑& [详细...]
      2010/01/25 16:16:2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城市雕塑与城市文化(作者:孙振华)
    2.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卖瓜的说瓜甜”。按这个道理来讲,一个从事城市雕塑工作的人,就应该多说城市雕塑的重要,说它的好处。我虽然来到深圳后一直从事城市雕塑工作,但并不想简单地强调城市雕塑本身有多么了不起;我也不认为,在一个城市里面,城市雕塑越多就越好,就越有文化。   为什么呢?因为孤立地谈论城市雕塑,不把它和城市文化联系起来,那是永远也说不清楚的。城市雕塑永远是从属于城市文化的   这些年我在琢磨城市雕塑问题的时候,产生了一个心得:我们以前在认识上可能有一个误区,过多地强调城市雕塑是一门艺术,强调城市雕塑对城市环境的美化作用和装饰作用; [详细...]
      2010/01/25 16:14:5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传统的缺失”——对当前中国雕塑界文化生态现象之思考(作者:吴雅琳)
    2.   一个多世纪以来,西学东渐,洋为中用,到如今,中国已是国力强盛、初步实现工业化,尤其近二十几年间,在许多方面都大胆地融入了现代社会,文化上更可以说是与这个世界直接接轨了,今日在西方人的眼里,国人再不是拖着细长辫子,骑着小毛驴的东亚病夫,而是自觉地接受着外来文化的洗礼,逐步成长为东方的巨人。但笔者有时不免潜心自问,在此开放和收获的同时,不经意的,我们又付出了多少代价?传统的价值观、传统的学术见解、东方的智慧,它们置身何处?从什么时候开始,它们怎么就都变成了需要在西方人的思想体系下才能确定其存在与否的价值?国民的殖民心态与日俱增,对学界、特别是教育界,长期以来,无疑起到了负面的作用。在某些学科 [详细...]
      2010/01/25 16:14:07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中国雕塑与中国文化(作者:孙振华)
    2.   中国雕塑与中国文化是一个大题目,在这里,我实际只想和大家讨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中国雕塑的特征,二是中国雕塑风格的演变与民族的文化精神的演变。这两个问题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问题,当然时间的关系,许多具体的内容不大可能展开来讲,只能是讲一个大概。 一、中国雕塑的基本特征   特征是在比较中存在的。我们主要以西方古代雕塑作为参照来映证中国雕塑的独特性,这种比较并不是要比高低优劣,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能以某一个民族的雕塑的特征做为评定整个雕塑艺术的高低优劣,这种比较是说明性的,为的是有利于人们看清它的独特面貌和形态。中国雕塑的基本特征概括起 [详细...]
      2010/01/25 16:13:1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公共艺术的政治学(作者:孙振华)
    2.   内容提要:公共艺术的基础之一,是公共空间的政治诉求。公共艺术作为一个当代艺术的概念,它体现了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对公共空间民主化进程的需求和对公共权力的重新审视。公共艺术在中国的可能性,在于它必须面对公共性、公民权利、权力规则、社区政治等当代社会的政治学问题。   关键词:公共艺术 政治学 公共性 公民权利 权力规则 社区政治   一般认为,“公共艺术”概念的正式出现,是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1)这个概念在中国的使用,大约开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公共艺术在中国最常见的使用办法,就像过去人们对待前代的佛像那样,用“公共艺 [详细...]
      2010/01/25 15:51:1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穿越时空”——当代艺术中的中央美院雕塑系
    2.   中央美院雕塑系半个世纪以来形成了在现实主义审美指导下的教学与创作体系,强调艺术语言与社会现实的密切关系,90年代来出现了一些经典现实主义所不能涵括的“多元化”的作品,但也仍然是对中国大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激烈变化的表现。中央美院雕塑系的现状与国内其它美术学院雕塑系有相似之处,与中国雕塑界的发展也基本同步,只不过更具有典型性。在北京这个政治文化中心,有着青年雕塑家所向往的文化艺术氛围,雕塑艺术的市场环境也相对宽裕,因此,中央美院雕塑系的毕业生,无论是否有正式的工作单位,大部分都在北京生活,即以1998年举办的北京青年雕塑家联展来说,就有40多位雕塑家是毕业于中央美院 [详细...]
      2010/01/25 15:49:4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383(s)   80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