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体主义带给现代雕塑怎样的新视野?---20世纪西方雕塑十问(4)(作者:吕品田)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5:44:20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立体主义于20世纪初产生于法国。它的出现标志着现代主义艺术运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现代雕塑也由此踏上更具革命性的发展轨道。

        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包括雕塑在内的整个现代艺术革命,是认识方式的革命。这场革命,最初是由后印象主义画家塞尚引发的。他在绘画上进行的反对模仿自然、强调主观创造的结构探索,冲击了强调“眼见为实”和“画你所见”的传统信条。他相信自然的结构存在于事物本身,而不存在于人眼睛的视网膜映象中,这种映象其实是一种混乱的主观感觉;艺术家应该放弃“眼见为实”的传统观念,而凭心灵的“视力”去洞察自然,把握和揭示事物的永恒结构。实际上,塞尚所主张的是一种全新的认识观,他力图摆脱视觉经验的约束,以体现心理真实的“感觉的结构”取代拘泥于透视规律的物象真实,从而达到艺术创造的自由。在认识方式这个问题上,塞尚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反叛性,深深地触犯了艺术模仿原则的根基。

        立体主义奉塞尚为鼻祖,把自己的事业视为塞尚的继续。

        出于创造更真实的艺术的目的,毕加索和立体主义绘画的另一位创始人勃拉克,在“分析的立体主义”时期,共同探索多视点、多角度地观察对象,并把解析、打散的因素重新组合,构成一个总体经验效果。经由早期立体主义的创造性实践,塞尚的思想被逻辑地向前发展,并结出真正具有现代主义精神的果实——一种属于现代艺术的认识方式得以形成。这种认识方式否定了透视法则,抛弃了从一个固定位置、以单一视点观察和把握事物瞬间状态的传统方式,以超越一般视觉经验的心理内省,把握事物在连续的时间中所展示的丰富特征,以及艺术家自身的主观体验。它增进了艺术创作上的自由,为现代艺术的拓展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视野。

        1909年,毕加索在冈萨雷斯的帮助下,创作了标志立体主义雕塑正式诞生的《费尔南德·奥利维尔头像》。在这件作品上,毕加索充分施展了他最初在绘画上形成的立体主义原则,以解析性的几何形块组合构成,强有力地撼动了支撑古典雕塑形象的自然结构。一种趋向抽象的单纯结构概念和构形逻辑,伴随着一种机械美在雕塑上勃勃升起,为以后构成雕塑和抽象雕塑的继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立体主义的旗帜,带出了阿基本科、杜桑一维龙、劳伦斯和查德金等一批优秀的现代雕塑家。他们的作品,包括一些大型纪念性雕塑,证明了在新的认识视野中,空间价值追求的巨大潜力和视觉魅力。

        阿基本科的卓越贡献,在于他对“负空间”表现力的开发。按传统观念和人们的习惯,雕塑总是一个向外凸起、结实封闭的实体,这个实体的起伏关系取决于客观对象的自然结构。阿基本科则一反常轨,别出心裁地用凹陷的形式来表现对象的凸起结构,譬如用塌陷的圆坑表现乳房,把大腿处理成向内凹入。在创作于1912年的《行走的女人》上,他试验用中心透空的方式打破雕塑的封闭体积和敦实的量感,以空透的虚空间与具有轮廓意味的实体,综合地构成一个虚实契合、相得益彰的抽象形体。他还尝试过拼贴技术和多种媒介,利用透明材料的轻盈效果来改变雕塑的厚重感。阿基本科的创造性探索,使负空间成为一种实在的雕塑要素,逆转了“雕塑乃空间所环绕的实体”这一传统概念。

        杜桑一维龙的艺术生涯虽然短暂,但作为立体主义的中心人物,他以自己从简化向几何化抽象方向推进的创作实践,促进了现代雕塑的抽象化发展。他最著名的作品《马》,创作于1914年。在这件作品上,他用曲面、锥体和柱体等几何造型要素,构成一个既有自然形象的暗示性又极富机械动力感的整体,鲜明地表现了机械时代的感性特征和审美倾向。利普希茨是坚定的立体主义者,他毕生维护立体主义的艺术原则。他的雕塑探索始终坚持单纯的几何形体和抽象构成,当然,像阿基本科那样,他也利用形体与空间的相互渗透,赋予雕塑以丰富的变化和独特的个性。后来,他对题材内容的意义颇为重视,并努力把巴洛克的具象风格和立体主义的抽象构成加以统一。不同于前面几位雕塑家,劳伦斯在艺术上似乎着意追求一种立体主义的马约尔风格。他的人物雕塑,强调形体凸起的饱满体量感,以及有机形式的优雅和活泼生机。在雕塑着色之途,他比德加更进一步,完全不考虑对象固有色地把着色手段纯化为一种雕塑语言,以消除雕塑上影响其自身效果的光的变化,使雕塑有它自己的光。

        查德金也是一位始终坚持立体主义原则的雕塑家。较强的包容性,使他的艺术追求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表现主义色彩,并能够一同重视形式因素和主题意义。应荷兰邀请,查德金为重建的鹿特丹市创作了一座纪念碑雕塑——《被摧毁的城市》。在这件著名的作品上,他以贴切地运用立体主义手法,对反法西斯的主题意义作了充分的揭示。扭转的形体、高举的双臂和向天高喊的姿态,加上节奏感强烈的体块组合、情绪化的线条转折以及胸腹处别具匠心的透空处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生命的强度和抗争精神的崇高与悲壮。爱泼斯坦的《凿岩机》,其立体主义的雕塑形式,也带有表现主义色彩。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16(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