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高教美育会议论文综述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09:11:43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以“美育与和谐社会建构”为主题,共收到参会论文20余篇,论文集中于以下四个问题,下面分别述之。


        一 美育与和谐社会建构的理论分析



        天津财经大学的赵洪恩从美育的*能出发,指出美育的直接效应在于塑造和谐的人,而和谐的人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美育正是通过塑造和谐的人进而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着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石家庄铁道学院的杨世杰将和谐社会归为社会美范畴,指出美育工作者当从以下四个方面开展美育教学与研究工作:积极倡导和谐理念;精心培育和谐思维;全面落实和谐行动;大力弘扬和谐精神。

        山西潞城天脊中学的张正方认为,由于美育是通过审美活动来实施,审美活动的本质及特殊性决定了美育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密切的关系,具体表现在美育促进着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因此,美育对和谐社会建构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中国石油大学的刘晓婷从美育对个体的人的塑造出发,认为审美教育的本质核心是生命情感教育,其目的是从根本上协调人在现实中的情感心理,使生命从物化的生活中释放出来,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积极的审美状态,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而生命情感教育的最高目标是真、善、美的统一,它激发人尚美的情怀,鼓舞人求真的信念,提高人向善的品格,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上海海事大学的程扬从审美教育的理论源头(席勒的《美育书简》)以及历史经典时期(古希腊时期),探讨了美育的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指出美育是通过艺术而实现的,而古希腊就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和谐”就是融汇于古希腊社会中“美育”的内涵。作者进而论述了“和谐”的相对性,指出只要对当下的历史情境具有足够的认知,就能创造出更为高级的和谐时代。



        二 高校美育工作的理论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的高慧燃立足于美育与和谐校园的构建,分析了美育的规律与*能,论述了和谐校园的内涵,并对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提出了两点思考,一是大力开展审美教育,提升审美文化素养;二是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应努力和美育接轨。在文章最后,作者还提出了建立和谐校园的评价体系的问题。

        广西工学院艺术与设计系的黄蕴兰从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教育的论述切入,针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诸多心理问题与社会问题,指出不会以审美生存的方式和人生态度来从容面对现实是一个重要原因,为此,作者认为当代大学审美教育要立足于对学生生存状态的关怀,悉心引导学生学会并自觉践行审美的生存,培养健康向上、乐观豁达的审美人生观,这是大学美育的当代命题,应当引起大学美育工作者的重视。

        安徽中医学院的贾喜平探讨的是同样的主题,她认为当代大学生存在的诸多问题令人担忧,也是构建和谐校园的不种因素,而作为以审美理论为指导、通过以艺术为主要途径的多种审美方式、改善并美化人类自身及其环境的审美教育,对改善在校大学生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培养大学生的和谐精神,构建和谐校园将有着特殊的意义。

        承德医学院的修俊雅从自身多年从事德育与美育两门课程的教学实践出发,探索了德育、美育两门课程交融互补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理论指导为美善同一,目的是加强大学生人文思想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直接面对精品文化,又能联系现实社会,不失为一种富有启发的教学尝试。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夏威采用协同学理论,探讨了高校审美教育与人格培育协同的问题,作者从二者的理论基础、成因条件与影响效应三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分析,通过对协同概念的解析,论述了审美教育与人格培育协同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认为审美教育-人格教育与诸种素质教育协同所产生的影响效应不可估量,应当引起广大美育工作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政治大学哲学系的张都爱对自然审美与人的发展进行了严谨的理论分析,认为审美意识从根本上呈现和揭示出人与自然的三点精神联系:自然意识、生命意识与本源意识。自然审美本身具体而微地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一体的精神连结,它本身内在地包含着和谐价值观的诉求。作者认为,自然审美应该成为自觉的审美活动,自然审美教育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进入教学和教学实践的环节当中,在课程体系中成为一门课程。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的周军伟从理论与现实两个层面,论述了当代中国大众艺术对高校美育建设的必要性,认为把大众艺术教育引入高校美育有利于消解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保证审美教育终极目的的落实,有利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探索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张南群详细介绍了本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点内容,一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积极贯彻教育部2006年印发的《全国普遍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二是在课程设置中给予艺术类课程相应的地位;三是建立健全的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和教学机构,保质保量完成艺术教学任务,学校在艺术教研室、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科研等方面都投入了相当精力,取得了良好效果。

        哈尔滨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张一凡对高校理工科院校艺术教育的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解析,提出了本校艺术学科发展的总体目标与主要思路,并设计了艺术学科建设的内容与具体实施计划。

        哈尔滨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王碧在分析了理工院校艺术课程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自身艺术教育经验,认为大学生应当选修以下艺术课程:中西方艺术作品欣赏课、美术造型基础课、色彩基础训练及欣赏课、中国民间美术欣赏课、现代舞蹈、大学音乐欣赏与音乐史话等课程,以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哈尔滨工业大学艺术教学部(威海)的张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应用,指出了其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认为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融入教学手段之中。

        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的龚金平分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以及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改革方向,作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向进行努力:调整第一堂课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和考核方式;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融注人格教育的内容;在公共艺术教育中融注生命教育的内容。

        西安体育学院艺术教研室的张敏灵就体育院校音乐课教学中的节奏练习进行了研究,作者指出,体育大学生进行艺术教育和全面素质教育为目标的体育院校音乐课,还没有自己的较完善的一个内容结构模式和较成熟的教学方法手段。作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节奏是音乐与体育结合的最佳切合点。将节奏练习作为占有一定比例课时的教学内容,引入体育院校音乐课教学,既突出了体育院校音乐课的特点,又促进音乐和体育的结合,可收到一举多得之效果。

        湖南工业大学的蔡嘉清、丁颖探讨了艺术教育课堂教学的情境建构与观念创新。作者阐述了教学模式的信息传递与认知过程,分析了新媒介环境对在校大学生这一特定受众群体的影响,探索了艺术教育教学信息传递中情境建构的有效途径。作者提出,在坚持系统而科学地传授艺术知识的基础上,应使课堂教学由静态向动态演进,通过以“惑”激学、以“图”译学、以“趣”乐学、以“辩”导学和以“道”励学的情境建构,使教师的编码(激发兴趣)、译码(组织认知)和解码(激励成*)等活动,能在与学生的译码(激学内化)、解码(导学认同)和编码(励学再造)的互动中形成良性循环。论文强调了艺术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以期提高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的能力,缩短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之间的距离。


        四 高校公共艺术教材存在的问题以及教材的编辑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李新生探讨了目前高等美术鉴赏课程教材与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剖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集中于课程教材陈旧,课程资源来源狭窄,局限于传统美术教科书等几个方面。作者针对面临的问题,详尽地提出了美术鉴赏新课程资源开发的原则及实施利用的方法手段等,从多个角度对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阐述,其目的在于促进目前美术鉴赏课程的实际教学,提升课程的广度和深度。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的王远认为当前的时代是一个“视觉化时代”,相应于这一时代,公共艺术教材在教材结构、风格、知识点等方面也应具有一个变革,作者以所编辑出版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系列教材》为例,提出了以下三个特征:建立注重实效的教材框架;规划重点突出、层次分明的主题内容;设计多维交叉的*能编排方式。努力做到教材自身的艺术化。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题目


        1 张正方 山西天脊中学《美育促进和谐社会》

        2 龚金平 复旦大学艺教中心《融注人格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审美教育――通识教育背景下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3 刘晓婷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人文社科部 《浅析生命情感教育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4 高慧燃 中国传媒大学 《美育与和谐校园构建》

        5 杨世杰 石家庄铁道学院 《强化美育*能,促进社会和谐》

        6 周军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论当代中国大众艺术在高校美育中的必要性》

        7 王远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视觉化时代的公共艺术课程教材编辑》

        8 修俊雅 承德医学院 《构建和谐校园的文化氛围,探索美善同一的教学模式》

        9 黄蕴兰 广西工学院艺术与设计系 《学会践行审美的生存――学习十七大精神对深入开展大学美育工作的思考》

        10 张南群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认真落实〈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扎扎实实开展学校艺术教育工作》

        11 赵洪恩 天津财经大学 《美育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12 李新生 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高校美术鉴赏教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3 夏威 山东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审美教育与人格培育协同的理论实践探讨》

        14 张一凡 张爽 王碧 哈尔滨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高等理工院校艺术教育学科建设的现状与发展》,《试论如何落实理工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规范性》,《多媒体技术在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中的应用》。

        15 程扬 上海海事大学 《重新解读美育,领悟和谐的内涵》

        16 贾喜平 安徽中医学院 《强化大学生审美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17 张敏灵 西安体育学院 《体育院校音乐课教学中节奏练习的运用与研究》

        18蔡嘉清、丁颖,湖北工业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情境建构与观念创新》

        19张都爱 中国政法大学 《自然审美的精神意识分析——兼论自然审美教育成为一门课程的必要性》

        20纪文君(渤海船舶职业学院),俞驰(辽宁科技学院),《审美“意蕴”说——美本质论旧体新解》

        21 廖少华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走在“大美”教育的前列》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57(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