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紫砂陶艺发展中的独创性和现代化要素
    2. 综观二十世纪紫砂陶艺发展过程,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主流紫砂艺人们和紫砂陶艺大师们,都有自我创作的特殊艺术涵养,且极虚心、细腻的去思考艺术创作的传统价值和创新的成效,使其作品能顺畅地彰显出其特有的“独创性”及“现代化”的基本要素。实际上,创新而有味道的陶艺作品在于强调出艺术家心灵的精纯和诚实面,并非仅靠舍弃传统的创作理念,就可立刻产生具有时代性的原创性动力。当然,我们在创作思维的挣扎中有时也会深陷于“新”或“旧”的思维漩涡中而不能自拔,但只要我们能秉持已风,就能调及僵化,这就是所谓的传统与现代形式之间的 [详细...]
      2010/06/23 17:08:1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紫砂主流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探想
    2. 时下一股玩赏紫砂壶的热潮正在国内悄悄掀起,其形成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带来的生活富足使人们具备了享受各种爱好的条件;二是茶文化兴起让紫砂与人们的接触变得较为频繁和广泛,这使得紫砂壶改变了过去几十年的面貌而有了今天的空前发展。   紫砂壶被人接受的原因是多样的:有的是喜欢;有的是为了收藏;有的是单纯用来泡茶;还有些是好奇或是受身边爱壶者的影响;更有几方面兼顾的。这其中以爱喝茶又喜欢壶,顺便带带内投资收藏意识的居多,也就是这群爱好者使得现今紫砂市场变得如此兴旺。   如今的紫砂已进入到了一个百家争鸣、争奇斗法的时代,但众多的艺术形式 和表现方法,以及艺人自我价值的差异,使很多刚喜欢 [详细...]
      2010/06/23 17:03:5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化料壶形成的历史情况及工艺过程
    2. 本山绿+氧化钴=墨绿泥 (氧化钴:分子式:CO2O3•CoO。性状:无嗅无味,渐溶于热盐酸及硫酸中,露置空气中吸潮但不生成水化物,不溶于水,加热到950℃变成CoO2。) 本山绿+铬锡黄=枇杷泥、葵黄泥、赤鳝泥、黄金桂花泥等等 本山绿+铬绿=菜茄泥 (氧化铬绿:性状: 深绿色粉末,有金属光泽,密度5.21g/cm3,熔点2266,沸点4000,不溶于水和酸,可溶热的碱金属、溴酸盐溶液中,对光、大气、高温及腐蚀性气体稳定,遮盖力强,具有磁性。) 紫泥+氧化锰=褐色泥 (氧化锰:不溶于水,溶于酸和氯化铵。在空气中加热易转为其它高 [详细...]
      2010/06/23 17:03:1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国之瑰宝 渊源流长——紫砂陶艺、紫砂文化综述
    2. 宜兴古称荆溪、阳羡,地处长江下游太湖西岸,为苏浙皖三省交界之地、宁沪杭三角地带。宜兴东滨太湖,南起浙江长兴界,逾黄塘嘴、兰山,北越竹山抵百渎口分水墩接常州界,遥纳七十四渎之水、占太湖岸线达100多里。沿湖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湖光水色,风景秀丽;南峙群山,峰峦起伏,东西长30多公里,南北宽20多公里,南部山区总面积600多平方公里,山色苍茫,壁立千仞,竹海碧绿,松柏苍翠,茶园连片,涧水清洌,溶洞接踵,泉石俱胜,晨雾飘渺,变幻莫测。东西两氿横穿境内,纵横数十里,极目远眺,碧波浩渺,沙鸥掠水,游鱼翻滚;西濒洮隔,北通运河,境内河网密布,沃野千里;宜兴,藏龙卧虎,人杰地灵,文化历史积淀深厚,是著名的 [详细...]
      2010/06/23 17:02:0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紫砂陶史概论 顾景舟
    2. 宜兴陶瓷生产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各个方面的文献资料和考古发掘调查所累积的文献资料来看,宜兴地区的制陶业开始于原始社会时期。 根据宜兴全境内分布的古窑普查数据,宜兴陶瓷业的起源该不晚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在张渚区归径乡的骆驼墩、唐南村以及鼎蜀区洑东乡的堘(cheng)里村、元帆村(下层)都找到了以细埿制的红衣陶钵、夹砂粗红陶鼎、釜及牛鼻式耳罐为特征的陶器,它们与磨光的石斧、石锛共存于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陶器的主要特征都与太湖流域及钱塘江流域的“马家浜文化类型”特点相一致。 考古调查发掘的大量文物资料,说明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不断丰富,从事宜 [详细...]
      2010/06/23 16:56:5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从马背到书桌”—紫砂扁壶造型来源略考
    2. 一直以来,对于虚扁壶形就非常喜爱,其扁圆的器型,给人一种虚怀若谷,逍遥自在的感觉。它的个性鲜明,造型美观,令人玩味不尽。也正因为其独特的造型,使我产生了探寻它造型来源的想法,故以此篇小文略作钩沉。   说到紫砂中的扁壶,最早见于明代时大彬款制作的调砂“虚扁”,其后名家均有制作,此类器型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扁”。根据紫砂壶造型不外乎仿生象形、仿古青铜器、几何抽象等方法,我们还是先看青铜器的扁壶,以资对比。   扁壶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约公元前770-700年)。陇县曾出土高20cm,宽20cm的铜扁壶,作酒器用。战国时代的铜扁壶就 [详细...]
      2010/06/23 15:22:2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解析南禅寺出土茗壶的文化背景和意义
    2. 作者:[宜兴陶协] 来源:[江苏陶艺]   1991年,无锡市南禅寺基建工地的数处古井中发现文物,无锡市文管会、无锡市博物馆闻讯后前往作了现场调查。经观察,这些古井均为无井砖之土井,具有明代水井的特征。其中,妙光塔北侧百米处一井中出土:有紫砂壶(失盖)一件,该壶肩平、底平呈鼓形;无把、肩部饰银锭式四系;器壁较薄,器里留有中腹接胎痕;胎质较粗,内杂粗细不一的黑色颗粒;还可见飞釉泪痕(图一)、(图二)、(图三)、(图四)。有陶罐一件,广口、口沿成流形;深腹、腹稍圆;贴附双条形把(宜兴羊角山古窑址曾出土此种双条形把标本);器壁较薄,显均匀,底面可见大片烟垢焦痕(图五)、(图六)。有明正德年 [详细...]
      2010/06/23 15:19:0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浅析宜兴紫砂地缘特性及其优势
    2. 从混沌初开,历亿万年沧海桑田之变,造物主己为地球划分出不同的物质层面,为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宜兴丰富的陶土资源是上苍的恩赐,紫砂陶土在于年前就逐渐为制陶人所认识和应用,催生出宜兴紫砂陶这一特殊品种,经历代陶工薪火相传,宜兴紫砂壶为代表的紫砂器,以独具一格的艺术风貌和优异的实用功能而卓著声誉。2006年5月,“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6月,“宜兴紫砂”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批准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换言之,宜兴是紫砂的独产地,紫砂是宜兴的大名片。现从紫砂地缘特性与紫砂器的发展作一初 [详细...]
      2010/06/23 15:13:4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徐汉棠谈石瓢
    2. 石瓢壶是紫砂传统经典造型。溯源历史,有相关资料和实物佐证,当在清代乾、嘉年间。历代名家制作较多,但每人风格各异,其品种主要有高石瓢、矮石瓢、子冶石瓢,本人都创作过。并在此形上创作三开片石瓢,均受人喜爱。吾认为还是以高石瓢为最,就以高石瓢为例谈谈其造型特点。   高石瓢造型简练,古朴大方,端庄稳重,刚中有劲,敦实调和。壶的体形是以两条抛物线结合而成,一条是从口到底的转角处,一条是底中心至底的转角处。两条抛物线略有不同,但要运用得当,结合得恰到好处,感觉刚中有柔,和顺有劲。盖虽是平盖,但实质上中高周低,中间和边沿有一毫米的差距;盖板线厚薄正好,线要圆、润,下边要与口结合严密,上边 [详细...]
      2010/06/23 15:13:1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浅论宜兴紫砂壶艺的变迁
    2. 16世纪初起,宜兴紫砂壶开启了奠定以后成就的基础,历代名家辈出,承前启后,茶壶的造型千变万化,创新的造型层出不穷,有顺天地万物之自然形态而成者,有凭自己创思巧心独远而成者……蔚为大观。 宜兴紫砂壶,应不止起于明朝正德年,而以自正德年后才大盛比较合理,任何文化之形成,都是经过长久浸延而不是成于传说或一夜之间,宜兴紫砂壶之珍贵,不仅止于制造,更在其原料、塑壶之土,并不是山坡山麓,俯拾可得,而必须如挖煤般,深入山腹或地底,陶土挖出后,在制壶之前,必须经过淘炼、配方,并放入地窟静置后才能制造,泥矿的探测技巧,泥矿储量的多寡,工人挖掘之辛苦,即为壶器奠定了名贵的契机 [详细...]
      2010/06/23 14:58:0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305(s)   80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