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武帝茂陵传说:墓穴可坐看长安 为防盗全用沙子

      作者: 金石 2012-11-29 11:01:23 来源: 西安日报

          (1/3)汉武帝陵全景。

          (2/3)道常村张鹏敏蹲在压石冢上的石块上向记者讲古老的传说。  

          (3/3)策村74岁董文俭在次冢周围寻找立碑的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与陵为邻】

          相传构成的茂陵古今

          “茂陵这传说多,都是以文物遗迹来传说的。”兴平市南位镇茂陵村策村自然村董桂成告诉记者。

          “按传说,汉武帝陵周围的村子,都与汉武帝陵有关系。”南位镇张里村的腾子莲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茂陵当年的建设及其以后的变化,在正史上缺少详细内容,但是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描绘的有声有色。

          风水先生占了卧看长安穴

          兴平市西吴镇上官道村82岁的梁明哲、南位镇道常村80岁的张建民等老人告诉记者,过去皇帝登基后第一件大事就是给自己建陵墓。汉武帝刘彻登基第二年,派人为他选陵址。风水先生从长安城出来后,观天色,发现西北原上风脉非常好,便寻到茂陵,在原边找到一块十分好的墓穴。这个穴位可以卧看长安。风水先生想:为啥把这么好的地方给刘彻。于是,他把给汉武帝选的墓穴向西北移了250丈,那地方只能坐看长安。风水先生在给自己留的墓地上栽了一棵歪脖树。他回到长安给汉武帝汇报了给他选的陵,并请示汉武帝:臣死后愿意在你的脚下辅佐你,希望把臣埋在歪脖树那个地方。汉武帝欣然同意。风水先生埋到歪脖树后,他的墓本来只有一丈高,结果第二天就长高了1丈,第三天又长高了1丈,而汉武帝的陵墓一天天在缩小。这惊动了天神,天神对风水先生说,给皇帝选的陵位,你现在睡了。你这墓再也不能长,再这样长下去,你的墓就比汉武帝陵还要高。风水先生说:怪他刘彻没有福分睡这块地方么。天神见劝说无效,撂下4块石头,压到坟顶四面上,这个墓从此再不长了,只有3丈高。汉武帝的陵也不再缩小。

          策村70岁的董明元记得,压石冢上边本来有4块石头。1972年,他当队长的时候,他们从压石冢上拉回来一块石头,石匠给上面凿了个孔,做了井沿。

          66岁的董桂成告诉记者,传说当年风水先生给汉武帝选陵位推荐了两个地方,让汉武帝挑选。一个是现在的汉武帝陵,一个是汉武帝陵西北2.5公里现留位村的地方。汉武帝看了以后认为两个地方都很好,说把陵定在东边这个地方,但西边那个位置还得留下。因此有了留位村名。

          用沙子堆起汉武帝陵

          11月17日,茂陵南约7公里的兴平市阜寨镇川流寨59岁的贾振龙和其他村一些老人告诉记者,传说汉武帝陵外边只盖了一层土,下边全是沙子,这是为了防止被盗。汉武帝下葬后,朝廷调来大量劳力,由渭河滩往陵上运沙子。当时人非常多,由渭河滩到陵跟前排成两行,一行递空筐,一行递装满沙子的筐。这样来回不停地转运沙子。到了晚上人们在转运沙子的渭河滩休息,形成一个寨子,因此叫转沙寨。后来由于这里过往的人川流不息,改叫川流寨至今。

          “茂陵这儿是旱原,上边没有水,所有的土井都是十多丈二十多丈深,一般井绞几十担水就干了。但是修汉武帝陵需要大量的水。”策村董桂成说,这里有个传说,当时只有汉武帝陵东北南位镇井王村的一眼井,水非常大,永不枯竭,因此就由这口井向汉武帝陵工地供水,人称它为井中之王,以后就有了井王村名。

          井王村62岁的王笃民说,过去打口井不容易,全村一共有5口能饮用的井。自1973年村里打了机井,他们用上了自来水,不再吃井水。现在就剩他家一口老井,是清朝时期打的,由于水位下降,现在成了枯井。

          记者在王笃民家后院看到,井上的辘轳、绳索等配套均完好。

          “祭文刮上了天”

          张里村位于汉武帝陵西北约1公里处。曾任村支书的74岁的腾建友和正在为本村写村史的60岁的退休教师腾子莲告诉记者,传说,西汉时期董仲舒曾在此处办学讲礼,故而得名“讲礼村”,后又因汉武帝死后,葬埋此村附近,掌管祭拜礼仪之处设置于此地,就像现在的人死了以后要有个礼房,故又称“掌礼村”。后演变成为“张里村”。

          汉武帝陵东约1.5公里处南位镇道常村63岁的张志云、72岁的张鹏敏等老人说,传说他们村过去叫道场村,建汉武帝陵时这里是人们敬神的道场。后来念转音了,把这里叫道张,改革开放后改为道常。

          在汉武帝陵南有一条南北向的路,直通汉武帝陵下。这条路边有两个村落:上官道村、下官道村。

          上官道村67岁的李正敏等老人解释,汉武帝埋到原上后,官员走这条路去茂陵祭祀,因此叫官道。后来村里一部分人搬到下边去住,分成上官道、下官道两村。

          张鹏敏在新中国成立前,每年清明节能见到各级官员来祭祀,还带有乐器队,从汉武帝陵吹到霍去病墓,又从霍去病墓吹到汉武帝陵。

          腾子莲曾听爷爷说,1934年他曾见蒋介石到陵南边祭灵,拿了一张祭文正在念时,一阵风把祭文刮上了天。

          “我们是董仲舒的后人”

          《汉书·武帝纪》记载:二年,“初置茂陵邑。”

          根据当地传说,许多历史人物在这一带住过,甚至留有后裔。

          策村董明元、董桂成等老人告诉记者,传说董仲舒在策村这儿给汉武帝写了三卷治国的策略,汉武帝采纳后国富民强,才有实力征服匈奴,为了纪念三卷策略起的作用,就在他们村东城门楼上写了“叁策旧蹟”4个字。后来这个村就成为三策故里,简称策村。在封建王朝时期,到了“叁策旧蹟”城门,文官下轿,武官下马。1958年大跃进大队盖猪场要木料,把东城门拆了。策村董姓人是董仲舒的后裔。过去他们村人都姓董,现在百分之八九十人姓董。策村董姓以前有座古色古香的祠堂。1958年后做了生产队仓库,30年前被拆除。他们的家谱在清末时就丢失了。在策村东边,有个人称次冢的大土堆,传说是董家老先人墓。

          “我是董仲舒第82代孙。”策村74岁的董文俭说,他见过东城门上“叁策旧蹟”那4个字。他十一二岁开始写毛笔字,就写那4个字。前几年有人说,次冢是董仲舒的坟墓。这些年先后有12起姓董的人来找董姓家族的人,其中浙江温州的人带着家谱找到他,建议他们确定祭祖的纪念日,在董仲舒墓和村口立个碑。他认为这个建议很好,能发展当地的旅游文化。

          根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

              “一百单三庙”在汉武帝陵周围有许多陪葬墓,群众分别给他们安有俗名:汉武帝陵西北边的李夫人墓为磨子冢;汉武帝陵东边的卫青墓为簸箕冢,金日磾墓则为蝎子冢,霍去病墓为山。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骠骑将军霍去病“元狩六年而卒。天子悼之,发属国玄甲军,陈自长安至茂陵,为冢象祁连山。”

          道常村64岁的张兴力、63岁的张志云等老人告诉记者,传说霍去病墓是模仿霍去病曾经打仗的地方祁连山修的。祁连山上有103个庙,这么多庙无法全部建到霍去病墓上,因此在上边栽了一棵柏树,建了三个庙,称为“一百单三庙”。每年夏历正月十七和六月初一,在霍去病墓这有两个传统的娘娘婆庙会,一些没有娃的人烧香要娃。在霍去病墓北边半坡有一块“三窝神石”,那块斜放的大石头上有3个窝,最上边那个窝小而浅,其他两个窝要大一些。有人站在下边丢石子。传说丢到最上边生皇上;丢进中间的生男孩;丢到最下边生女孩。过去在霍去病墓紧北边有所学校,叫茂陵小学,是兴平办的最早的学校,直接属于西安筹备委员会管。

          张鹏敏回忆,新中国成立前霍去病墓南侧东西两边有石器房,石雕像都在房子里放着,但没人管。他小时候,就在马踏匈奴上骑过。那时候小孩爱在上面骑着玩,拿挑草的铲子乱砸。石马两个耳朵上的豁口就是过去小孩砸的。1956年,成立了茂陵文管所,1979年改叫茂陵博物馆。“文革”中,为了保护文物,文管所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挖地窖,把小型文物埋在地下,给大型文物四面砌墙,然后用黄土掩埋。霍去病墓顶上的庙,在上世纪70年代拆了,改成亭子。茂陵小学也搬走了。

          记者看到,在霍去病墓北边还有一座庙。

          大陵上的酸枣树

          董桂成告诉记者,传说把汉武帝葬埋了以后,汉武帝儿子为了保护封土,墓上的土都经过烧、炒,因此最早俗称大陵的汉武帝陵上不长树也不长草。

          但后来为什么有了草树呢?当地还有个传说。

          汉武帝陵北3公里的定周村73岁的老人冯萌献说,传说定周村有个老汉叫冯大,常常鸡叫三遍就起来拾粪。一天早上,他朝汉武帝陵方向走去,不知不觉走到村南四渠林。四渠林长满了酸枣树和杂草,常有狼出没。冯大害怕起来,正要返身往回走,发现路旁有本书,拾起来翻开看,每页上都写着“黑虎灵官”四个字。他翻一页念一声“黑虎灵官”,念到第三页时,一阵大风把书吹到天上,面前出现一位天神,问他:“你叫我有何吩咐?”冯大吓得不知说什么,听到酸枣树丛里传出几声狼嚎,忙说:“把酸枣树移到大陵上,不要叫狼胡叫。”天神说:“遵命。”转眼,四渠林的酸枣树丛就不见了,大陵上从此有了酸枣树等。

          记者从董文俭、张兴力等老人处听到另外一个关于大陵上酸枣树的传说:道常村有个人,在大陵附近一井里捡到一本天书,上写“牛头马面”。他照书念了一声,一个可怕的妖怪站在他面前,问:你请小神有何事?此人怕说没有事惹神生气,情急之下说:你把大陵南边的酸枣树拔了。大陵南的酸枣树转眼消失了。因此,过去大陵南边没有酸枣树。

          张鹏敏记得他小时候爱上大陵上摘酸枣吃,眺望西安。

          还有多少传说

          在茂陵周围人的记忆中,汉武帝陵周围受人为影响变化大。

          “以前汉武帝陵陵园四门以内地都属于国家的。”张鹏敏说,传说很早以前,陵四周都是柏树林,以后北、东、西三边都被毁了,种了地。新中国成立前后南边那一大片柏树林,斜看顺看都成行,而且石碑两边都有房。解放初期没有人管,房子慢慢塌了,有人把房子拆了,把檩、椽等木料搬回去,也有人乱伐周围的树。时间不长,县公安局派来一个班,背着长枪,晚上在茂陵巡逻,才制止住破坏行为。

          在南位镇策村70岁的董明元记忆里,他儿时,汉武帝陵南边全是大树,有的直径有七八十厘米,各种树都有,密密麻麻。人走到那儿十分恐惧。三年困难时期,缺吃缺烧,有人把陵南边和陵周围的树偷着伐了破柴烧火。树伐完后,有人在陵南开地种。后来生产队把那片地收了。兴平县剧团那时候也很困难,吃不饱,还要练功,说这是公家的地,要走做了农场,还在那盖了三间大房。人民公社化以后茂陵小学改成中学,策村没有小学,村穷又盖不起房,就在剧团盖的房子里边办了几年小学。由于那片地高低不平,不长庄稼,剧团把地又交给公社做了农场。最后博物馆收了,到1980年后种上了柏树。

          由于篇幅有限,记者无法把采访到的传说全部写进本文里。

          临结束采访,董彦山透漏,近几年他发现一种现象,有人在大陵上采土。有一人装了一兜土告诉他,是为了安顿庄子。

          这后边又有怎样的传说?还有多少记者没有采访到的传说?

          【专家考证】

          在考古勘探无情考量之下

          帝王陵周围的民间传说非常丰富、生动,但面对无情的考古勘探,往往发现其中有大量不真实的东西。记者就汉武帝陵周围的几个传说,与考古专家对证,就发现与史实不符成分很多。

          封土里没有发现沙子

          汉武帝陵封土是否像传说的那样是用沙子堆起的?

          10年前,西汉帝陵被列为第五批国宝单位,为划定保护范围,咸阳市考古所受陕西省文物局委托,对汉武帝陵进行了勘探。该所所长岳起研究员告诉记者,他们在汉武帝陵封土上打过钻孔,封土都是夯土。至于墓室里是否有积沙,就不清楚了。在其他地方发现的汉代大墓中,墓室里才有沙子。

          陕西省考古院汉陵考古队常务副队长马永嬴告诉记者,古代有很多大型墓葬是积沙墓,回填的时候在墓室上边堆积沙子。这是为防盗。因为沙子往下溜,掏不成。他们掌握的考古资料,汉武帝陵封土里边是黄土。西汉帝陵被列入全国重点保护百项大遗址后,5年前他们对汉武帝陵封土钻探,打到20多米深都是夯土,没有见沙子。因为没有勘探到墓室里,汉武帝陵墓室里边是否有沙子,现在不敢说。

          压石冢是一建筑台基

          “民间所说的压石冢,我们也钻探了,那不是墓葬,应该是建筑物的台基。”马永嬴告诉记者,具体上边修过什么建筑物,因光剩下台基,现在很难说。

          岳起说,压石冢底边长各40多米,高约9米,高台上及周围除散见大量绳纹瓦片、砖块等外,上面有数块巨大的天然石块,应为柱础石。汉朝用天然石块做柱础石,而且是埋在地下。北魏、三国后,柱础石才是经过加工的,而且升到地面。

          次冢可能为空墓

          西安市老城和平门里下马陵知名度很高,其原因就是传说那里有汉代大儒董仲舒的墓,过去骑马者到了这个地方,无论职位高低都得下马,因此得名下马陵,自古听不懂西安方言的外地人误写为“蛤蟆陵”。如今汉武帝陵周围的人说兴平市南位镇策村的次冢是董仲舒,这不是卖面的遇见卖石灰的,分不清谁真谁假了?

          策村66岁的董桂成说,和平门里的下马陵可以说是董仲舒的衣冠冢。下马陵很小,次冢大得多。

          1996出版的《咸阳市志》亦云:据文献记载,陪葬于茂陵的有……董仲舒……现方位比较明确的有……董仲舒墓(传为茂陵东北650米处的“次冢”)。

          明朝何景明纂修的具有陕西通志性质的地方志书《雍大记·卷十三》载:董仲舒墓在西安府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俗传云“下马陵”。

          根据这一记载,董仲舒墓到了今日兴庆宫公园附近,和平门里的下马陵和策村的次冢均与之不符。

          岳起认为,称次冢是董仲舒墓只是传说。按史料记载,茂陵陪葬墓只有霍去病墓、卫青墓和金日磾墓等几个墓,其他都是传说,没有根据。策村董姓是否为董仲舒后人,也不好说,他们也可能是汉以后迁居此处的董姓人。

          马永嬴说,他们曾对次冢勘探,目前残存封土东西底边长70米,南北约30米,高14.5米。因墓上有封土,墓室部分无法考古勘探,情况不明。但他认为,次冢不应是董仲舒墓。首先西汉帝陵的陪葬墓,其位置离帝陵越近,墓主地位越高。次冢是汉武帝陵园东侧第一座墓葬,其位置比卫青、霍去病墓更靠近帝陵,而董仲舒当年在朝中的地位并不高,远逊于卫青、霍去病等人,最高是做江都相,没有什么突出的政绩。而卫青、霍去病贵为皇亲国戚,在反击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拜将封侯,其身后在茂陵的墓葬位置绝不会在董仲舒之后。其次,西汉帝陵无论皇帝和皇后陵园内,均无陪葬墓。一般陪葬帝陵的贵族大臣的墓葬位置都在大陵园以东的区域。次冢位于茂陵大陵园之内,这个位置绝非一般大臣的葬身之地。

         那次冢会是谁的墓呢?

          马永嬴认为,由于李夫人得幸武帝,因病早逝,武帝异常痛惜,“以后礼葬焉”,或许使用了原本给皇后建的墓葬。这就要为皇后另建一座墓葬,其位置只能考虑茂陵陵园东北的区域了。次冢可能是后期重新规划的皇后陵,但因汉两位皇后陈阿娇、卫子夫均未能在皇后的位置上寿终正寝,最终没有能够葬入既定的皇后陵;其他有资格代替皇后的两位嫔妃也因各自的原因另葬他处。因此,次冢可能只是一座没有使用的空墓,它的规模远远小于仅是按皇后礼仪埋葬的李夫人墓。

          但马永嬴认为,董仲舒很可能埋在茂陵。因为他当年就住在茂陵,那时埋在茂陵是非常荣耀的事情。

          民间传说的价值何在

          记者采访中发现,同样一个事情,传说有多种说法。如策村,有人说是测量汉武帝陵位置的人在那住过;上官道村,是汉武帝棺木进入墓室的道口。

          许多群众对当地民间传说不屑一顾,认为不值一提,那都是胡编的,应该以史书为准。民间传说还有价值吗?

          陕西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名誉主席傅功振认为,虽然民间传说有和历史不符的地方,但它价值很高。民间传说故事体现了老百姓的爱憎、褒贬,融进了老百姓的情感,传递了老百姓的追求、期盼,也是大量作家创作的源泉,大量作品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创造出来的。至于和历史不相符的问题,要从两个角度分析,一种是确实和历史事实不符,它毕竟是口头文学;但是另外还有一种,所谓的正史记载,也不是完全真实的,虽然在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大的朝代上绝对是真实的,但每个朝代中间,帝王好恶,大臣的言行,在文人笔下,完全有可能篡改历史。有些民间传说往往填补了历史上一些真相的缺失。现在在考证过去的时候,除了考古和有限的文献资料以外,人们也非常看重传说故事。口头传说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大量的历史价值,甚至不乏学术价值。当然它首先属于文学类,它与历史不能完全相等,研究历史者可以把它作为一种参考。

          【陵主档案】

          与秦始皇一样怯鬼神

          汉景帝第9子汉武帝刘彻,常被人们与秦始皇连在一起称秦皇汉武,也确实和秦始皇有诸多相似之处。其中一点就是,他们虽然给人留下强悍无敌的形象,但两人都特别惧怕鬼神。秦始皇为躲避恶鬼,严禁身边人泄露他的行踪。一次因有人传出他说的话,但一时又查不出是谁传出的,便杀了当时所有在场的人。汉武帝在位54年,始终求神祭鬼。公元前91年,他登基的第50年,怀疑有人埋藏木人诅咒他,他杀了两个公主等人后,又派方士搜查,不仅造成数万人死亡,还逼死了皇后卫子夫、太子刘据。史称这场灾难为巫蛊之祸 。

          【帝陵写真】

          易被认错陵主的茂陵

          覆斗状的汉武帝陵非常醒目,耸立在兴平市南位镇策村南,无论东西南北,站到很远处就能看到。根据《陕西帝王陵档案》,其封土高46.5米,底部东西宽231米,南北宽234米,是西汉帝陵中封土最大的一座。然而,由于茂陵博物馆设在陪葬墓霍去病墓处,而且过去汉武帝陵周边没有任何保护建筑,像是没有什么价值的土山包,因此很多游客误以为茂陵的主人是霍去病。

          记者今年清明节前随巡祭汉陵的陕西刘氏宗亲会去时,发现汉武帝陵封土周围设立了围栏,11月16日再去时,看到正在打围墙,东、西、北三面丘状陵园阙门遗迹和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立的“汉孝武帝茂陵”碑等被包裹起来,汉武帝陵再不能像过去当土山包随便攀爬。

          【戏说陵主】

          皮影诞生在茂陵

          兴平市南位镇道常村72岁张鹏敏等老人告诉记者,当地有个传说:李夫人长得非常漂亮,受到汉武帝的宠爱,但是她红颜薄命,年轻轻就病死了,死前枯瘦如柴,魅力尽失。汉武帝来探望时,她深知汉武帝宠爱自己,是因为她长得漂亮。如果让汉武帝看到她相貌已失,影响了她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形象,她死后,汉武帝有可能不照顾她的亲属,于是她用被子蒙住自己,对皇帝说:“臣的面貌现在很难看,恐怕惊动龙颜。”无论汉武帝怎么劝说,李夫人就是不揭开被子。李夫人担心她死后汉武帝看到她的面容,叮咛身边的人,她死后,要用绸纱盖住她的脸。这样汉武帝自始至终没有看到她病后的容貌。从此当地群众模仿李夫人,人死后用纸或布苫住脸,成了一种风俗。

          南位镇陈王村72岁的杨儒民说,他们这有个风俗,人死后,特别是夏天,脸上盖块纱布或一张纸。

          兴平市南位镇策村66岁的董桂成、62岁的董彦山等从小听老人讲,传说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思念,因此生病,吃药无用。汉武帝对身边人说,再能让他见一面李夫人,他就不熬煎、不忧愁,病就好了。有位大臣回答,听说方士作法,能让人灵魂出现。于是汉武帝在全国寻找方士。其中方士少翁说他能让皇帝见到李夫人芳容。他在宫廷里找来画工,把李夫人的像画下来。让汉武帝在李夫人墓的东边建了一座高楼,叫祭仙台,用白纱帐围了一圈,点满了灯。少翁让汉武帝坐在旁边另一个帷帐中,自己举起画像,在白纱后晃动。画像投影到白纱上,犹如真人活动。汉武帝看果然就是他的李夫人,非常高兴,立即痊愈。这就是中国皮影戏最早的起源。现在祭仙台这地方还留有四四方方一个土台子,当地人叫方冢。

          《汉书·外戚传》记载: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还幄坐而步,又不得就视,上愈益相思悲感,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71(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