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阿房宫遗址保护:吃了旧资源难变新长安

      作者: 2012-11-23 11:05:13 来源:收藏投资导刊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的阿房宫谁都没有真正见过,还好后来考古挖掘证明了,阿房宫并没有被项羽一把火烧完了,于是才有了最近西安面积逾30平方公里的秦阿房宫遗址保护计划。短短几年时间里,先是唐大明宫遗址,之后是汉长安城遗址,现在轮到阿房宫了。项目相关负责人说,希望这些计划在推动历史遗址保护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遗址的保护是要供奉那些在地底下沉睡了几千年的“旧资源”,城市化却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新长安”,若真是成功了,这种古城的遗址保护与改造还真是开创了范例。


          大声疾呼保护历史遗址与文化的学者们听了这消息要弹冠相庆了,冯骥才就曾经为了保护西安古遗存而四处奔走,更何况这保护计划是经济文化双行道。尤其这次还特别突出了将遗址保护、展示与城市化进程结合的新模式,即将遗址区与周边区域统一规划,以周边区域的土地开发、商业回报,来回补遗址区的拆迁、保护等投入。要知道,西安的周、秦、汉、唐四大古都遗址和规划涉及的周边区域,其总面积可能接近200平方公里,已然相当于目前西安主城区面积的一半大小,这些保护与开发简直就是城市的复兴计划了。这种庞大的项目,想起来总能让人心驰神往,可到了具体做的时候,却让人不禁余悸连连。


          当年西安开发大唐西市项目,2005年就已完成立项,可直到2007年才开始动工。早在立项之初,针对于怎么建设就是争议不断,有的坚持保护还原,有的坚持改造创新,最后还是走了文化产业的中庸路子,文化保护与经济开发初现合体。之后问题仍然不断,先是项目中的商业住宅屡遭诟病,后来竟然一度因为资金问题而停滞,工地上一片冷清。遗址这个东西,在地底下呆着就呆着,最怕刨开了却没人管。大唐西市还好点儿,毕竟多数还是修复价值并不十分大的民居,要是阿房宫被掀开了盖儿却又半截晾着,那就真让人心寒了。


          不过,最大的问题还不在此,与遗址保护计划同步的周边区域开发,必然引进民营资本,可是这民营资本具体怎么个运作,专业的说不好,印象里却通常都是一个个醒目的“拆”字。果不其然,阿房宫遗址保护计划消息传出来没几天,微博上就有声音说“西安房地产商后台强硬、势不可挡!以保护的名义破坏文物遗址的现象屡见不鲜!国家有关部门装聋作哑!”这话说的真假轻重不好判断,但是根据我们一贯的经验,随便想想就能知道,近年来中国各地的城市化建设何时不伴有各种爹哭娘喊家破人亡的剧情。


          这是一个不断的拆又不断的建、不断的保护却不断的破坏的年代,就连沉默如贾平凹笔下“废都”的西安也不得闲。对于中国式的保护开发,在国际上早就背了“先申报、后破坏”的恶名。抢救式的挖掘也许就是最后一次掠夺,保护式的开发往往顶多也就是项目书上一纸美好的愿望。大唐西市还没怎么开工,新建的住宅区就高呼“五证齐全”。2007年刚组织建设的西安纺织城艺术区,历经艰辛发展之后,艺术家们却不得不面临被驱逐的命运。强拆和暴力已然波及到艺术区的艺术家、保护区的老百姓,这边被迫默默离开留下了不甘的眼泪,那边却高高飘扬着“文化改造、创建新城”的旗帜。


          各种质疑击中了如今文物保护开发的软肋,也暴露了城市开发中相关部门决策与监管的问题。文物保护、文化传承的软责任,经济发展、GDP上涨的硬指标,相关部门在这二者之间艰难的抉择。“旧资源”具有新的开发价值,“新长安”也要打好传统文化这张牌,西安的很多街道和工地上还写着“发展长安文化、打造国际都市”等励志的标语口号。如今,针对阿房宫遗址保护与开发,规划也出来了,融资平台也搭建了,开工的那几铲子奠基的土也着实不会远了。可文化的传承与繁荣不可能通过强拆的方式,建起来仿古街道也不会打造出焕然生辉的新城。需知,中庸的发展模式是最终的目标,同样也要成为开发过程的标准,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吃下再多的“旧资源”,也不会消化出一个“新长安”。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70(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