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名人中,未知最多的恐怕非老子莫属。其不仅出生地有争议,出生年月也没有准确的记载。最大的未知,恐怕就是他西出函谷之后到底去了哪里?好在碑能证史。下面就让我们从现存的历代与老子有关的碑刻中,找寻老子当年的足迹。
按照目前比较流行的说法,老子是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就是今天的河南省鹿邑县。其地春秋时期属陈国,当时叫“鸣鹿”。东汉延熹年间,老子出生地建太清宫,以后历代修葺,今天还能看到的大殿是清代初期的建筑。大殿近旁有唐玄宗御注的道德经碑,宋真宗御书碑及元、明、清各代碑刻,颇堪流连。故里北侧,有“老君升仙台”,台上有宋代陈抟手书“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行书碑一通,保存完好。
涡阳天静宫也有碑碣百余通。尤其是1990年以来先后出土20余座,几乎都与老子有关。例如元张起岩《天静宫兴造碑》、明寿州方震孺撰《天静宫重修碑》、清康熙八年《妆修道祖老君碑记》、清宣统元年《妆修道祖老君殿碑记》等。只是相对于鹿邑的太清宫现存碑刻而言,这些碑碣的年份要晚许多。
此外,鹿邑太清宫现存碑刻在分量上也超过了涡阳天静宫。这些碑刻墓志从汉魏到当代皆有精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唐道德经注碑》《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太清宫圣旨碑》三通御碑。前者刻立于唐天宝元年,宋碑则刻立于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后者虽然年代久远导致上面的碑文已经模糊,碑首工艺却十分精细。此碑碑首为盘龙所制,说明来自皇家御制。碑文记载了宋真宗赵恒朝拜并重修太清宫的历史事件,修复后的太清宫“庙貌比唐时有加”。由于这块石碑一直在原址,它下面就是宋朝鹿邑太清宫的地基。
据现有史料所知,老子在周朝东都洛阳做过官。史传担任东周柱下史(一说守藏史)多年的老子,中途被小人排挤,一度被免职,之后又被重新任用。能证明这段历史的碑刻,非现存洛阳的《孔子问周礼处碑》莫属。
从刻制时间上讲,南京夫子庙现存的《孔子问礼刻石》长68cm,高43cm,刻制于南朝齐永明二年(484年)。此碑原本来自洛阳文庙,后被人转至南京夫子庙。从石刻的左上端刻的“永明二年,孔在鲁入周问礼周流”的字样可以看出,碑刻描述的是孔子从曲阜去洛邑问礼老子的场景。孔子驾车而来,老子等人在大门前迎接。此石刻虽已有1500多年历史,但图文仍可辨,人物形象浑厚朴实。
堂堂哲学大师,连一个国家图书馆馆长的职务都难以自保,老子内心的郁闷就可想而知了。正因如此,老子便骑上一头大青牛毅然离开东都洛邑,直奔栾川老君山而去。
传说老子悟道后,就是从老君山下山西去,经函谷关西入陕西关中的。途经函谷关时,因应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的再三请求,“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正是在函谷关,老子对自己平生的道学观点进行了总结,才为后世留下了著名的《道德经》一书。
按照比较流行的说法,结束函谷关的著书立说生活后,老子便在尹喜的陪伴下,来到了陕西周至城南20公里的秦岭山北麓楼观台讲授《道德经》。楼观台自秦迄清,历代均有扩建或修葺,以唐代最为兴盛。楼观台现存有老子系牛柏、石牛、说经台、炼丹炉等,规模宏大。
老子在周至楼观台讲过经,有许多碑刻可以证明。最为著名的则非周至古楼观《大唐宗圣观道德经碑文》莫属。该碑于唐武德九年(626年)2月17日刻定。碑高3.75m,宽0.93m,厚0.37m。欧阳询撰序并书,隶书,方正整饬,笔画出锋处似箭,虽唐隶而有古风。碑额楷书阳刻“大唐宗圣观记”。欧阳询书碑均为楷书,而独有此为隶,甚为罕见。碑阴为戴汲隶书,书于天宝元年(742年)。额文“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梦烈祖玄元皇帝灵应颂并序”。
除此之外,楼观台的重要碑刻还包括唐载伋隶书《灵应颂》、苏灵芝行书《唐老君显见碑》、员半千隶书《唐宗圣观主尹文操碑》、苏轼行书《游楼观台题字》、元赵孟頫隶书“上善池”碑等。这些碑刻或多或少都与老子有关联。
当然,由元代大书法家高文举所书的《道德经》碑两通,是无论如何不能漏记的。该碑字体介于石鼓文和大篆之间,书法遒劲苍古,风格绚丽,近看是字,远看是花,如梅花初放,被后人誉为“梅花篆字碑”。两通碑侧各有七个冷僻字,为一般字典所不载。
负责任地说,鉴于当时的交通工具极其原始和落后,老子是不可能远游的。最大的可能是没有走出秦地。老子墓在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楼观台西。据明代《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载,洞内有石函,葬老子头盖骨。陵山顶有吾老洞道观,存有明代《重建吾老洞殿宇记》碑及清代乾隆时期的著名学者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石碑。1956年,老子墓成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至于全国各地现存与老子行迹有关的碑刻,有许多纯属臆断。如立于福建某地的《老君岩碑》,竟宣称老子曾云游至此。想想孔子周游列国14年,也只是在中原大地转了大半圈。同一时期的老子,竟然能骑青牛到福建,除非能飞过武夷山?
(作者卢超系郑州博金书画艺术博物馆馆长, 张世科系郑州金石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