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丹有怎样的先驱意义?---20世纪西方雕塑十问(1)(作者:吕品田)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5:46:53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法国雕塑家罗丹,在西方雕塑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他不仅集古典雕塑艺术之大成,而且以超出时代理解力的探索和思想推动了雕塑的解放运动。美国艺术史家阿纳森,在讨论现代雕塑的起源时,对罗丹的创造性贡献和先驱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说:“罗丹在现代雕塑解放中所获得的成就,是属于第一位的而不是属于哪一类的。”(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第51页,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19世纪下半叶,以学院派为代表的古典雕塑艺术已被庸俗和虚伪所充溢,呈现出僵化衰颓之势。意大利的游历,使罗丹在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上,看到一种体现真正雕塑精神的伟大传统——对自然的热爱和真挚,从中获得挣脱学院派禁锢的勇气和思想启迪。回国后,他全心投入雕塑艺术,以精湛而独特的塑造技巧和不同凡响的艺术理解,不断为“人体”这个传统母题注入学院古典主义所缺乏的生命活力,以及写实主义的深刻精神内涵。

        人们可以在同时代人那里,找到罗丹处理题材、空间、体量、运动、光线、材料和质感的原型以及同类。但是,在创造性地把握全部雕塑要素方面,当时却没有哪个雕塑家能和罗丹比肩。本着与陈旧的东西彻底决裂的信念,罗丹在艺术上进行广泛的探索,他的作品每每卓尔不凡,以致经常招来争议或麻烦。

        当印象派主义画家在绘画上研究光和色时,罗丹也在探索光影在雕塑上所造成的色彩般的柔和而丰富的视觉效果。他一反古典雕塑的纤弱滑腻作风,有意识地保留塑造过程中一些热情奔放的痕迹,甚或把稀薄的泥浆涂在泥塑粗糙的表面,以在雕塑上造成绘画笔触式的肌理效果和朦胧奇妙的光影变幻。因此,有人把他的雕塑称为“印象主义雕塑”,也有人责备他“把硬质的雕刻弄软了”。然而,罗丹既不认为自己的作品与别的流派有关,也不因别人的指责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

        在罗丹看来,雕塑的价值不取决于对事物自然结构和特征的模拟,它应该揭示对象的内在精神和灵魂,展现自然的生命活力和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他总是创造性地利用对比、简化和夸张等塑造手段,来强化雕塑的表现力,赋予物质以思想和灵性。《沉思》一作,罗丹在一块不甚规则的大理石上细腻地凿出女性的头部,其余部分则保持石料粗糙的自然形态。强烈的肌理对比,使雕像更显女性的温柔和美丽,宛如真人呼之欲出。罗丹还创作了许多肢体残缺的躯干雕像,以充分表现人体的内在力量和抽象的美感。

        类似于象征主义或表现主义的艺术倾向,在罗丹雕塑中时有流露。受但丁《神曲》的启示,他力图以《地狱之门》表现人间罪恶与痛苦的根源。上百个夸张扭动的人体,作为爱和恨、希望和恐惧、嫉妒和悲悯、权势和贪婪等情欲的象征,以复杂的结构汇成一个规模庞大、气氛激烈的雕塑交响曲。就手法而言,这件作品带有象征主义色彩。《巴尔扎克》是最有争议的一件作品,也是当时最具表现主义和抽象意味的杰作。在左拉推荐下,罗丹于1891年接受了创作这尊纪念像的委托,约定18个月内完成,然而,他为之花费了6年时间。在最后的定稿中,为了充分地揭示作家的内心世界,他以奔放夸张、洗练概括的睡袍,略去了头部五官以外的细节特征,包括原有的一双极为生动的手。罗丹认为面面俱到的塑造,会削弱人物精神表现的强度。然而,作品刚一展出便遭到如潮的攻击和讥讽,有评论者甚至说它是个“装在麻袋里的癞蛤蟆”。委托者,法国作家协会,拒绝了这件作品。但罗丹自信地说:“我向你们预言,我的雕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在他身后,这个预言得到了证实。

        《加莱义民》作为纪念碑雕像,也是一件有争议的作品。罗丹没有顺从委托人——加莱市政府官员的想法,让6位在14世纪法英战争中代全城人民英勇赴死的英雄,按纪念碑的惯例,在高高的碑座上昂首挺胸。他塑造的是一群衣衫褴褛的男子汉,一群有血有肉的勇敢者。踏上不归之路,他们心情复杂、步履沉重,却坚定无畏、毫不退缩。透过粗犷的面部、有力的躯体和巨大的手脚,透过散漫组合的从容和平铺直叙的悲壮,一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概直冲霄汉。罗丹用自己的英雄观阐释英雄,打破了纪念雕塑的封闭结构和装腔作势的造型模式,把它推向日常生活空间。他以散开布置的形式冲击了古典雕塑的团块体量观,赋予实体之间的虚空间以表现意味,为现代雕塑打开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罗丹还以艺术上对个性的大胆表现和强调,为写实主义和整个现代雕塑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00(s)   13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