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横跨中韩,兼得二美(作者:张法)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0:43:51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欣闻文功烈先生要办个人书法展,着实为之高兴,也不由想起三年多以前第一次见到他的情景。他说他是韩国人,想到中国人民大学来读博士。当时令我惊异的有三点,一是中文讲得很好,二是人很实在,三是本是韩国书法会的会员,又已经在首都师范大学学了三年书法硕士。当时我就想,韩国人学中国书法写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呢?中国人历来认为书如其人,书如其性,书法由韩国人写出来,就是写的中国字,味道也一定不同于中国人所写,而这种独特的味道,应该是很有意思的吧?但究竟是怎样一种独特的味道呢?这次看了他的书法作品,算是有所体会。
        你看他的韩文书法,()一幅,竖着的三行半字,由正正规规的横、竖、圆、撇、捺、点组成,像中国正正堂堂的楷书,但又与楷书不一样,带着一股装饰味,不知道这装饰味是不是由韩文与中文的区别而产生,总之是别有风情。另一幅(),是横写的韩文,只有二行六字,是用类似中国行书方式写的,用笔的流畅,运墨的雅致,忽浓忽淡,有畅有涩,大方流丽,真是很有韵味。
        文功烈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三年博士研究生学习里,主要研究中国古代书法理论,当时我就想,学了韩文书法,又学了中国书法,再学中国古代书法理论,这中国古代书理论就理论本身来说,当然有其自身的学术意义,但学过理论之后,对他的书法写作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我不熟悉韩文书法,不知道前面所讲的两幅作品,有没有了不同于一般韩文书法的某些因素在里面,但看他的中文书法,却的确可以感受到一些独特的东西。
        那一幅“古为今用”,第一个“古”字就写得很有味道。那一横,几乎看不到起笔的藏头,起笔后弯上去,忽肥忽瘦,摇曳生姿,那一竖,舞蹈一般地下来,浓淡枯湿之间,就像舞衣在舞蹈中飘动引出的效果。下面的“口”,仿佛就有一点韩文中圆的意味。他的字写的是中文,但与中国的书法家写的又有所不同,由于中国人看惯了中国人写的书法,因此,文功烈的中文书法由于有这么一点点不同,初一看来,觉得有点异样,甚至觉得有点别扭,但一旦知道了是韩国人所写,慢慢看去,其韵味就渐渐地出来了。比如,那一个大大的“佛”字,就特别有味道,左边的“人傍”,起笔时,落墨间自然形成的形状,既像鸟头,立于树枝做禅定状,又像一茶壶为手所托,献茶呈道。右边的“弗”字中间的两弯,弯得别有姿态,在中国人的书法中,还很少看到有这样弯的。关键不是可不可以这样弯,而是在这样弯了之后,能否弯出味道来。一般人不会这样弯,大概与佛心如静的理念相关,而文功烈这右边的“弗”却非但不静,还像一人舞蹈而来。右边的“弗”字虽然呈舞呈动,但左边的“人傍”却是静态的,动与静正好形成一种张力,一阴一阳之谓道,一动一静符合道,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整个“佛”字,在动静之中,显出了生命的禅意。
        中国书法理论讲究文如其人,字如其义。文功烈的中文书法多写中国的诗词美文,格言警句,在他的书法所写中,也许可以窥见其人的性与情。一幅书是“平常心”,为楷体,字显得平平拙拙,字的风格与字的含义,彬彬相合;又有一幅书是“思无邪”,为隶体,字呈现古正之象,字的形态与字的内蕴,多有契合;还有一幅书是“温良恭俭”,仍是隶体,给人的感觉,多了生活的情味,这四个字本就是讲的做人的一种处世态度。有意思的是,中国古训中是“温、良、恭、俭、让”五字,文功烈却只写了四字,省却了最后一个“让”字,不知道是有意还是无心。细而思之,从字义来说,“让”的一些内涵,不甚符合现代社会中的平等原则和竞争精神,“让”还含有谦逊之义,但这在“温”和“良”中也有了。不知道,有意或无心的省略掉一个“让”,是与韩国人走向现代的民族性相关呢,是与文功烈的个人的信念有关呢,还是只与他一时的心境相连?
        我作为一个中国人,对韩国文化理解不多,观看韩国人的书法,虽然有所感受,终还是隔了一层,一定有很多想不到的地方,不过我相信,由于文功烈在中国学习和生活多年,对中国的精神已经有了不少的理解。年年岁岁地处在两国文化的交流浸染之中,如果说,文功烈的书法中既有了韩国的风彩,又有中国的韵味,那也是应有之义,因此,本文以“横跨中韩,身兼二美”作为标题,以表达对文功烈先生在书法创作中取得成就的祝贺。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60(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