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张海涛:虚设的艺术
    2. 张海涛:虚设的艺术 第一节方案艺术 现实中我们都有这样的情况,心中时常萌发不少有趣的设想和愿望,这样的预想,很有意思,但又揭示着现实和预示着未来,起到启发、提示、告诫、娱乐、批判的多重意义。这些设想由于现实有限条件无法实施,很多艺术家便通过方案、文本、概念得以表达和呈现,但其实这些方案本身已存在了价值,以艺术展览、媒介手段得以发布、实施、论证,从而使作品感受和语言的得以成立。 方案这样的表达方式除了艺术领域外的各行各业其实早已存在。从古至今,我们在实施一个行动、事件或科学梦想时,都会周密的做出一套方案,不论是战国时期的“荆珂刺秦王”还是 [详细...]
      2010/01/06 15:11:1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学术型病态人格
    2. 学术型病态人格 ---------呼唤具有“学术型病态人格”的艺术家出现 当我们惊叹于原始艺术及古典艺术的辉煌的时候,往往会首先忽略掉这样一个事实:由于文献的缺失,以及工匠的残酷历史性生存境遇的作用,使得我们在惊叹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遗忘了未知名艺术工匠的生平与事实,尤其是原始艺术,那些富有性灵的作品有可能出自于当时某个部落中极富盛名的巫师,但历史文献少有记录。且莫谈他们的非艺术生活了,我们不仅会追问:这些原始艺术家的心理个性、人格个体呈现什么症候? 而在中国其后的历史时期中,作为独立性的文人精神以成熟的姿态出现了。特别是在魏晋,社会的 [详细...]
      2010/01/06 15:10:5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高尔泰:查常平的人文言说
    2. 当代中国学人,每谈到大陆上“人文精神的失落”,和“道德底线的崩溃”,总不免忧思重重,但又无可奈何,或多或少表现出一种渺小个人在巨大历史命运面前的无力感。这很正常,人文精神的涨落,也像物质文明的兴衰,是一种历史中的自然,向度不可控制。对于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总想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影响历史进程的人们来说,挫折是一种常态。 从历史上来看,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二者的运行,往往并不同步,有时还反向背驰。当代中国的情况,是后者最为浓缩的例子:经济高速发展,道德普遍沦丧;摩天大楼林立,人文素质式微。连高校医院名山古寺,都成了人们唯利是图的工具。在权力拜物教 [详细...]
      2010/01/06 15:10:41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查常平:以批评为事业
    2. 人从事任何事情的底线在于:它是否有对个人生命的伤害和是否造成人际共在关系的破裂。艺术在人的精神样式中特有的表现性功能,要求艺术家在表达这些主题时具备独特的智慧,否则,他就很容易以艺术的名义伤害个人生命和破坏人际关系。在中国当代艺术界,一些艺术家出于无限的道德勇气、牺牲自己的道德形象去向社会揭示上述主题,但是,他必须考虑其表达本身是否会带来对个人生命与人际关系的新的否定性情感积淀。个人与社会的创伤记忆,除非得到医治和宽恕,否则就可能成为施虐他者的武器。至于目前艺术界中的拉帮结派现象,如策展人因自大而排斥批评家的展览介入、批评家为了捍卫自己可怜的物质利益而在同行中设置藩篱、艺术家日益明星化相互出 [详细...]
      2010/01/06 15:10:25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当代艺术全球化在中国的反响
    2. 当代艺术是一面三棱镜,透过它可以看到社会的动向,以及在文化领域内各种力量的相互作用。在这一角度上,在广东美术馆举行的首届广州艺术三年展,揭示了推动中国艺术发展的元素,以及艺术全球化的风险。这次展览规模不小,集合了120位艺术家,对十年来的当代中国艺术作了回顾。要知道这种表现方式出现时间还不长,主要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出现;而在八十年代,它借助国际上对天安门事件的同情而蓬勃发展。起初是一种集体的表现方式,在当权者看来是愤世娭俗多于批判,但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自由和开放的渴望。而当艺术家们--当中大部分都甚为年轻--开始为人所认识,开始在国外游历,当其中的一部分名成利就,或当对西方的着迷变成了幻想,这 [详细...]
      2010/01/06 15:10:0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在业火中升华”:关于即将到来的亚洲喧嚣的札记
    2. 一树二鸟, 一鸟为食忙, 一鸟处之泰然。 ——黎俱吠陀,梵语 今日亚洲这座不断生长的华厦,其观念形态若何?如何对待其中众语喧哗之声?其“观-思-知”的模式是什么?又蕴生何物?其创造性的涌流是什么?艺术实践又如何?其为亚洲版图上的世俗的亦或精神的碎片?那是经验主义的,亦或精神的形态?由于2008广州三年展的双重出发点是“与后殖民说再见”以及“从亚洲出发”,它无疑是充满疑问和困惑的。最显著的例子即是高士明关于中国艺术界的问卷。这些疑问和困惑为“世界中 [详细...]
      2010/01/06 15:09:53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后殖民之后”的观察和预感
    2. 在描述我们是什么之前,我希望首先说出我们不是什么,我们拒绝什么,我们想要放弃什么。 “与后殖民说再见”是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策展的起点,一个批判性的出发点,也是三年展给自己出的一道难题。这个话题提出之后,我们受到来自不同立场的指责:在国内,许多艺术家不以为然,对他们来说,中国没有惨痛的殖民史,连殖民都谈不上,何谈后殖民,何谈与后殖民说再见?而在国际艺术界的许多权力人士看来,这是明显的“政治不正确”,是右派抬头;甚至,多元文化主义者会断然指出,这是一种向殖民主义的回归,一种新的“大国沙文主义”。 我想说的是,这 [详细...]
      2010/01/06 15:09:29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邱志杰:我在中国美院教什么
    2. 我们的每个老学生都知道,在我们的总体艺术工作室,新生入门的第一节课是“舞蹈课”。我会让全班学生把教室清空,所有人排成一个圆圈面向圆心站立。然后,我要求每个人向别的同学介绍他的名字是哪几个汉字,同时用身体的一个部位来书写这个汉字, 而当他岩石的时候所有的人要同时学习他的动作书写他的名字。游戏规则是每个人的方法之间不能够重复,而一个新的创意是否不算是重复之前已经有过的做法,这要由在场的人共同来裁定。这是直接引用了“头脑风暴法”的游戏。 几年下来重复地做这个游戏,我发现各种方法所出现的次数和几率惊人地相似。第一个人,当然,会自然而然地用他的手 [详细...]
      2010/01/06 15:08:5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空间就是权力——关于公共艺术的思考
    2. 空间就是权力——关于公共艺术的思考 鲁虹 一部文化艺术史告诉我们:古今中外,在任何国家与地区,只要政治事务的决定权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对于公共空间的支配权,也就必然掌握在极少数人手中。所以,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许多出现在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品,最初无不体现着少数当权者的意志,而与当时人民大众是很少有关联的。尽管在漫长的时间里,有一部分出现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被大众赋予了全新的含义,并逐渐演变成了具有“公共性”特点的艺术。例如耸立在郑州市中心的“二七”纪念塔由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 [详细...]
      2010/01/06 15:08:3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政府美术馆与民间美术馆:如何界定美术馆的性质?
    2. 政府美术馆与民间美术馆:如何界定美术馆的性质? 王南溟   我在《非营利艺术空间:与美术馆的互动》和《标准的非学术:画廊发展的体制障碍》两篇文章中,从画廊,非营利艺术机构到美术馆并结合中国目前的艺术制度状况,作出一些分析,主要的目的是要建立一种真正为了学术的艺术制度,但这种制度中的每一项的建立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不容易还不是经济上无法支持和促使这些机构的出现,而是根本上都没有搞清楚这些不同的机构的不同概念和不同的机构所要从事的工作到底是什么?业外人士是这样,处于这个专业领域的人士也是这样,我们一直看不到一种真正从制度的角度和法律的角度对中国艺术制度的研究,以之于,尽管现在 [详细...]
      2010/01/06 15:08:2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015(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