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集纪录片《蜀道问窟》 展现蜀道和石窟艺术独特魅力

      作者:吴月玲2024-06-17 08:54:37 来源:中国艺术报

          6月13日,由中国视协、四川省广播电视局、四川省文物局主办,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广元市委宣传部、广元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广元市广播电视台承办的纪录片《蜀道问窟》专家研讨会在京召开。

          两集纪录片《蜀道问窟》于5月20日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第一集《缘起》以“广元为什么是整个川渝石窟体系的肇始和发端”设题,寻访千佛崖下金牛古道遗迹,和以剑门关为中心的蜀道遗迹,廓清2000多年前中原入蜀的通道,正是石窟艺术从中原入川的传送带。第二集《守护》,以展现广元石窟文物保护的10年成就为主,聚焦广元石窟保护,记录保护工作的现场,比较保护前和保护后的文物现状,以及不断探索出的考古新发现,展现10年来广元石窟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以此提升文化遗产类纪录片的现实意义。纪录片首次呈现了广元石窟群中鲜为人知的部分,包括镌刻下“玄宗逃蜀”历史的观音崖石窟、保存完好的剑阁登高村石窟、鲜存于世的鹤鸣山道教造像,更有“莲花洞”开凿年代之疑的最新考古发现论证,多条主线脉络交织并进,引领观众从艺术的角度走进蜀道石窟,了解广元石窟群。

          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副理事长韦荃认为,《蜀道问窟》围绕着石窟的营造、考古发现、石窟保护等主题,对蜀道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系统的梳理,揭示了蜀道石窟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内涵,也体现出广元市委市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责任和担当。“千佛崖顶风而造,在江面之上,因而保护石窟面对两个问题,一个是风,一个是水,做了30米的示范工程,就是为了以后能够更科学、全面地把石窟保护好。这些广元石窟亮点、创新点,以及我们对保护好遗产的决心都在纪录片中呈现出来了”。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邓凯认为,这部纪录片很好地营造了广元石窟的历史感、沧桑感、厚重感。广元造像在悬崖峭壁之上,最高有13层,长达400米,尽管体量没有云冈石窟那么大,但是地势陡峭、非常罕见。“一边是悬崖峭壁上的几千尊造像,一边就是滔滔的嘉陵江水,给人水天一色的感觉,石窟上的佛像千姿百态,宝相庄严,特别可贵的一点是自带川渝地区特有的人间烟火气。”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认为这部纪录片塑造了这个时代发现、保护、传承的文化工作者的群像,这也是一种新的造像。“令人感动的是那些散落在村庄中间的造像被村民们自发地保护起来。崖上的石像代表着一种喜悦的寄托、信仰的见证,而在现实生活中,文物的保护者、研究者和与石像朝夕相存的中国普通劳动者,他们的‘造像’更可贵。这就让我们看到了蜀道这样一条线和石窟这一个点之间,构成了一个非常具有生长性的故事内核。讲述客观、冷静,奠定了《蜀道问窟》质朴的内容面貌。”中国艺术报社总编辑康伟对这部纪录片中镜头的讲究印象深刻,包括镜头的运动、慢速的运用、剪辑、航拍等等,反复出现的以千佛崖造像为前景、奔驰的高铁为背景时空的对话,都非常有意味。 “光影之间,特别是在洞窟之间光影的移动,不仅仅是自然的光影,也是一种文化的、时空的、历史的光影移动,呈现了独特的魅力。”

          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则认为这是广元市在资金有限的条件下,努力寻求高扬广元的文化优势和资源优势推出的作品,也彰显了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应该充分肯定。中国视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范宗钗在总结时说,《蜀道问窟》这部纪录片正如片名所写的,用镜头对准蜀道的时空艺术,为观众提供一次宝贵的巴蜀溯源之旅,是一部生动反映中华文明突出特征,鲜活贯彻“两个结合”的纪录片。

          与会专家还给出了加强国际化传播和新媒体传播方面的专业建议。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57(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