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峰雪霁 画境何在——探源黄公望之《九峰雪霁图》

      作者:徐继宏 郑煦民2024-01-07 08:19:5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乾隆《汤溪县志》九峰山图与黄公望《九峰雪霁图》


        元代画家黄公望因《富春山居图》举世闻名,其实他的《九峰雪霁图》同样经典。近年来,关于创作素材的取源处——画中的“九峰山”究竟位于何地,一直为学界所热议。一种说法是上海松江一带的九座道教名山;另一种说法是浙江金华汤溪城南的九峰山。近来,在相关研究者的实地考证下,这一谜题有了更为确凿的线索。

        在浙江省文史馆馆员郑竹三看来,还原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出处真相,既是对古代画家的尊重与敬仰,更是对书画历史的负责,同时对研究黄公望以及浙江山水画系意义重大。为了解开黄公望笔下的“九峰山”到底在哪,他和友人研究考证了近半个世纪。

        1943年,郑竹三出生在金华市汤溪镇,后随母到杭州上学。从小喜欢美术创作的他,先后师从浙江美术界余任天、陆俨少、周昌谷等名家。一次,郑竹三在陆俨少家看到一本画册,画册上有张作品很像家乡的九峰山,很是好奇。陆俨少告诉他,这是黄公望的《九峰雪霁图》,画中的九峰山到底在上海松江,还是在金华汤溪,一直有争议。“你是汤溪人,要好好钻研,既能给你家乡文化事业做点贡献,又能还这幅精品山水以准确的出处,相信黄公望也会感谢你……”郑竹三默记在心,从此迷上了《九峰雪霁图》。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山水画创作中,创作之地与其创作取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想见,当年黄公望在创作《九峰雪霁图》时,适逢大雪纷飞,茫茫冰雪,一派萧飒,因即景生情,心中造化境象油然而生,故下笔落落,成此千古杰作。

        浙西汤溪县(元代属金华府)的“九峰山”当时是浙西管辖的道教名山,黄公望在浙西当过宪吏,且信道教,这为后续考证提供了重要基础。黄公望五十岁后开始学画,其成就之高,得益于长期云游于山川流水之佳境,通过大量的写生和对大自然的观察,积累了创作的素材和思考。当时佛、道在金华九峰山盛兴。据考证,五代名僧贯休曾为九峰山主持,葛洪也在此炼丹,这里很可能成为黄公望理想的传教和写生之处,亦为安养之地。

        黄公望的艺术风格承袭董巨,并通过以书入画,使画面充满了文人气、书卷气与精神气,其作品构图大致采用高远和平远两种构图形式,如《水阁清幽图》《天池石壁图》《九峰雪霁图》《富春山居图》《富春大岭图》等。黄公望一生大多云游于江苏、浙江一带,而苏杭沪地区主要是水渚平远之地,浙西、浙南一带则以壑岩奇峭、峰岭突兀的山地为主。相传《九峰雪霁图》为黄公望在松江创作,而松江主要是平远村野水渚交叉的地貌,其山地只有低矮的佘山及其周边的秋林,与《九峰雪霁图》之崎岖高耸,群峰巍峨,山路幽深之象则大相径庭。

        此外,九峰山的丹霞地质特征,非常符合《九峰雪霁图》的构图和笔墨表现,同时又根据《金华县志》中九峰山图,与《九峰雪霁图》十分相近。汤溪九峰山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如进山不久,迎面的一柱丹崖岩峰,旱地拔葱,红色悬崖,状若莲花,峰顶有土,树木丛生……与黄公望《九峰雪霁图》中的主峰极其相符。加之乾隆《汤溪县志》的“九峰山图”,虽是线描地形图,但山形地貌,构图布局,与《九峰雪霁图》几乎同一画境。

        根据文献记载,元末邵亨贞《蚁术诗存》卷七中有《一峰道人画九山雪霁》诗,首句是:“大雪漫空暗九山,晋人遗迹杳难攀”,这说明“九峰”中有晋人遗迹。元末郑元祐《侨吴集》有《黄子久二首》,其一云:“小黠大痴谁复然,画山画水亦随缘。悬崖绝谷喷流泉,此中即是安养地,九品莲华光烛天。”其二有句:“只今年已八十馀,无复再投光范书。留得读书眼如月,万古清光满太虚。”又说明,年过八十的黄公望选择了一处有“悬崖绝谷流泉”,山形为“九品莲花”的地方当作“安养地”,此与金华九峰山最为契合。

        郑竹三在考察史料的基础上,多次登九峰山,一一对照《九峰雪霁图》的画面信息,与友人一起讨论、研究,更加相信《九峰雪霁图》取景自汤溪九峰山。2023年3月10日,郑竹三陪黄公望研究会会长蒋金乐、潘天寿纪念馆原馆长卢炘、黄宾虹书画研究会秘书长李钢等文化学者一行到汤溪九峰山实地考察。

        在《富春山居图》实景地发现者、杭州富阳区黄公望研究会会长蒋金乐看来,画境与实景相合,黄公望在九峰山有“安养地”的史料,更加力证了汤溪九峰山确乃黄公望创作《九峰雪霁图》之实景地。

        黄公望《九峰雪霁图》取景自浙江汤溪九峰山的推论为学界研究黄公望作品提供了新论据,期待后续有新发现和新进展。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3(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