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范本视角“承续”书法文脉

      作者:李亦奕2023-10-29 08:17:25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李刚田题跋《鲜于璜碑》

          (2/2)林坦结合《郭店楚简》进行的创作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中国书法艺术以文字为基础,而文字的生成演化、形态构成、意象内涵,总是伴随着民族生存发展的历程。因此,书法一开始便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文化意义。从殷商甲骨、周秦大篆、简牍帛书、碑刻墓志、法帖篆刻,乃至历朝文人诗文墨迹洋洋洒洒,皆以一线贯之。这条线,从刻到写,枯、湿、浓、淡,虚实相生,抒写了不同历史阶段的审美理想。这条线,是中华文明连续性、包容性、创新性的表征,是文化的生命之线。  

        日前亮相中国美术馆的“承续:新中国新发现书法主题大展”,即甄选新中国成立以来新发现的书法范本58件,进行58组主题创作,含题跋、临帖、创作、解题。这些范本的年代始于商止于唐,涵盖篆、隶、楷三种字体及其演进中的过渡状态,连点成线、以线带面地呈现了千年书法的演进历程,是对传统审美体系的一次拓展与建构。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中国书协延续了“浸入式感受、体验式书写、主题性创作”创作理念,组织学者与书家据此寻绎和阐发,通过题跋、临帖、创作、解题四种形式组合,深入书法历史情境,探究古人精神世界,书写时代精神气象。其中,题跋由58位学者与书家创作,或学术考证,或文本考察,或艺术品评,艺文兼善,耐人品读;临写与创作由116位书家以当代立场展示新范本的艺术表现方式,多样包容,寓古于新;解题部分则是展览的创新点,由60余位学者对新范本进行史实解说、艺术解析及价值阐释,为当代书法学建设探寻学理支撑。  

        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孙晓云表示:“大展以古代经典与当代创作相互映照的主题结构,阐释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发现的文字遗迹在当代书法的典范意义,立体展现出土书迹的文化价值与艺术魅力,拓展中国书法史视野,感悟经典作品的核心精神,展示中华文明历史厚度、精神高度和时代气度,为当代书家激活用好新中国新出土书法资源提供思考、借鉴和启发。”  

        无论是殷商甲骨,还是唐代碑志,都包含着史学、文献学、书法学等丰富的学科内涵,事实上,这对于书家的文化学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中央财经大学教授王强:认为:“汉字的书写不仅是艺术,其中所蕴含的学问也必定要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石刻文字作为一种材料,能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历史,努力接近历史发生的情境。‘承续’大展将创作与学术并重,通过主题性创作的方式让书家进入历史的情境,充分体现出中国书协的时代主张。站在当下学术立场上,我们既要继承古人‘考据’的史学传统,也要借助现代的史学观念,有追问,有考据,‘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哪些出土文献成了书法的资源?哪些成了我们取法的对象?哪些成了比较稳固的范本,最终成为经典?在谈到出土文物与书法经典的关系时,浙江大学教授白谦慎指出:“不是所有范本都能成为经典,书法经典需要具有技法的含量、审美的理想、覆盖的体量,其形成有一个过程:被选择为学习的范本,宣传和推广,反复出版,理论上的阐释,最终被接受。而‘承续’大展选取新中国新发现的58件(组)书迹,遴选书家进行题跋、临摹、创作、解题,就是把这些精心比选、多方考量的出土文物作为范本。可以说,这是一次‘重塑经典’意识的努力,引导当代书坛关注新出土文献的书法价值,从范本的视角思考当代书法的发展方向。”  

        将新中国成立74年来的重要文化成果与书法的传承发展结合起来,将古代的书法经典与当代的书法创作结合起来,将经典作品的文本内容、时代背景及背后的故事与书法发展史结合起来,将书法家对传统经典的深入研究与书法创作的形式和技法结合起来。在《中国书法》杂志原主编、郑州大学教授李刚田看来,时代的新变铸就了书法的新变,进入展览时代不是对文化的减负和对形式的张扬,而是对作品的文化内涵及艺术表现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技术、思想、境界三者缺一不可,当代书法重视技术,但更需要知识的厚度与思想的深度,既要加强对书法史乃至传统文化的深入思考,也要对时代有准确认识,对创作传承与新变适度把握。  

        要在“古人书各各不同”中得诸家之长,在“出入于千数百家而自成一体”中获得真意,临写,是必然途径。而解题、题跋、临写的终极价值在创作,承续传统当体现于创新。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当代书法的技法、审美与创作呢?“‘遒媚劲健’到底是什么?‘古拙’又该如何在书写中体现?”吉林大学教授丛文俊认为,对古代书论的语汇稍加考究会发现,当代人对古代技法及艺术语言的认知并不清晰,以至于部分人谈及自己的审美追求时也陷入茫然。古人以审美感知带动技法表现,今人一味尚技,欠缺借鉴古代书法精华能力。是“技进乎道”还是“以道进技”?“承续”大展给当代书坛带来的思考便是书法创作应“情凭虚而测有,思沿想而图空”,需要我们将个体的性情人格与中国传统宇宙观融入书法审美与创作的过程中,只有借助瑰丽的想象及厚重的知识底蕴,深入精神层面与古人的对话,才能让作品具有感染力。  

        时代与社会的日新月异给传统书法的当代转型提出了很多适应性与创变性命题,而此次“承续”大展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新见书法资源的梳理与总结,以古与今的张力将当代纳入中国书法的文脉体系,无疑是具有开拓性和建设性的。解决当代书法创作的问题需要找准根源,更需要具有建设性的举措疏通堵点与瓶颈,拓展出新的优化思路。此次展览的示范意义之一便是在专家的引导下,鼓励作者对新范本展开由浅入深的研究,在经典与个性之间寻求一种具有学术品质的平衡,由此逐步改善入古浅薄的痼疾。这种模式无疑为今后更多作者深入传统以及主题性展览模式的细化与创新提供了建设性的参考。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572(s)   15 queries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