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乡建助力乡村振兴——以新疆吉木萨尔县小分子村为例

      作者:张利军 郭芳2022-10-25 07:47:52 来源:中国艺术报

          (1/2)雕塑营的创作 宗贺 摄

          (2/2)画友1号的火墙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高速的交通和便捷的网络拉近了乡村的距离,以自媒体为主的流量时代让乡村有了更广阔的舞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让艺术家们投身到乡村建设和生活的意愿更加强烈,随着更多的艺术家来到乡村、当代艺术引入到乡村,乡村逐渐成为了时尚之地。艺术家以艺术形式介入乡村建设,并参与到乡村建设的规划和实施中,不仅艺术成为乡村建设的新型资源,艺术乡建也成为越来越被关注的行为方式。

          艺术乡建是以艺术激活乡村文化、推动村落复兴、重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探索乡村振兴、城乡融合、村落保护与发展。新疆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地处天山北麓前山盆地,气候冬暖夏凉,属逆温带地区,海拔高约1400米,年平均气温6℃左右。近几年,小分子村通过“艺术乡建”吸引了大批艺术家入驻乡村,逐渐成为远近闻名的“艺术村” ,带动乡村建设和发展。

          “艺术乡建”带动乡村规划

          艺术家引导乡村规划。吴巍华、刘燕虹是两位画家,他们退休后长期居住在新地乡小分子村,小分子村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在他们的引流和建议下,2014年,由乡党委政府推动,在县委县政府支持下开始建设艺术村,先后投入建设资金7000余万元用于基础设施、艺术家工作室、美术馆、石器馆、陶艺馆的建设。目前,该村已经建成19个艺术家工作室,还有一批工作室正在建设中,新地乡小分子村也因此成为闻名的“艺术村”。由此引来了众多画家及院校的写生团队来到新地乡写生与创作,小分子村因此声名远扬。乡村旅游业丰富了艺术乡村建设,对农民思想观念及其影响下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积极影响。

          乡村美术馆,乡村美育的新地标。在当今城乡发展中,乡村是绕不开城市建设中的某些形态的,美术馆作为城市文化乃至城市文明的重要标志已固化于人们的印象中,甚至可以作为城市的象征。在新疆各座城市还未完全普及美术馆的现阶段出现了乡村美术馆,虽为个案但意义非凡,它向人们展示了新时代艺术服务乡村的一种延伸和探索方式。吉木萨尔县新地乡依托东天山自然环境优势,先后在小分子村打造美术馆、石器馆、陶艺馆、闽疆文化交流中心等文化设施,与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共同组成了业态多样、内容丰富的乡村文化设施集群。美术书法摄影作品、代表农耕文化的石器与中国传统文化制陶齐聚一隅,不仅让艺术作品回到了它的“诞生地” ,乡村大地也增添了城市文化景观。乡村美术馆不但服务了本地群众,而且还满足了周边群众文化需求,对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艺术乡建”成为乡村旅游的驱动力

          “画友1号”的故事。马生喜和妻子张红是小分子村一户普通农民,随着画家来村里写生采风,他们在与艺术家交流中萌发了办民宿的想法。于是利用自己的土屋顺势开办了本村第一家民宿,取名“画友1号”。整齐干净的环境、配套周全的服务受到了来客的青睐,“画友1号”逐渐成为画家村重要的一景,采风者纷至沓来,游客络绎不绝,马生喜家的收入也大幅增加。如今这座老宅子变成了农家画廊,墙上挂满了装裱好的油画,曾经一家人取暖过冬的火墙上也留下了众多艺术家的签名,每个签名背后都有说不完的故事。还有那座满载乡情的土炕,珍藏着一家人美好的记忆。

          “羊圈酒吧”的惊艳。2016年,村民马海亮敏锐地嗅到乡村旅游发展的气息,及时把一座本要拆除的羊圈改造成满载乡村记忆的酒吧,取名“羊圈酒吧”。“羊圈酒吧”从建筑主体到家具基本上就地取材,独具乡村特色的装修给“现代味”里增添了“乡土味”。在这里,乡村与城市交融,艺术家与农民交流,酒吧一跃成为小分子村的“网红打卡地”。“羊圈酒吧”实际上是个乡村文化体验复合体,它将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紧密融合在一起,让在城市待久的人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让乡愁回到了它的始发地。

          “艺术乡建”助推村民“精神富有”

          一幅画的价值。画家们的出现让小分子村的农民打开眼界,更深层次地看到他们周边世界的美丽及魅力,他们将心中的家园用色彩涂抹得辉煌绚烂。过去对于小分子村的农民而言,或许更多地关心在一头牛、一只羊、一只鸡能值多少钱上,而对于一件艺术品是否值钱未必关注。当年画家们来小分子村写生,农民们看着热闹,当有画家提出“可否用一幅画换农民的一只鸡”时,农民却不同意,反问:“画可以吃吗?”几年后,那位农民牵着一只羊找到画家,要求换一幅画。在驻村艺术家的鼓励和简单培训下,农民从好奇出发,触摸被人们称为艺术的东西——自己学画、做雕塑,在自己家悬挂画家的画作,甚至将干枯的芦苇、晒干的麦子装入花瓶摆放屋内,他们将心中的家园用这些作品表达出来,折射出乡村悄然发生的变化。

          艺术满足了农民的审美需要,他们在其中获得了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逐渐达到“精神富有”。而以艺术为载体的“乡建”最终指向就是净化人的思想、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美丽乡村,艺术在场。2019年6月,由新疆雕塑学会、西安美院、陕西省美协当代艺术委员会、吉木萨尔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天山脚下艺术新地——中国新地乡小分子村雕塑创作营”在小分子村举行,来自全国10余所美术院校的青年艺术家用奇妙的艺术语言在古朴的乡村,与村民共同创作了26件公共艺术作品。新疆雕塑学会坚持让农民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主体,通过培训,农民的参与能力有了提升,才智得到了释放,一件件出自农民之手的雕塑作品传递着朴素的审美观。这些文化艺术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农民的精神世界,参与服务的艺术家从中体验到了乡村火热的生活,切身感受到了乡村的发展变化,艺术乡建在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新疆的乡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如今的乡村万象更新,处处是景。像小分子村这样以艺术的方式介入乡村建设,有效激活了人的个体价值和乡村资源价值,这样的案例在新疆还有很多。“艺术乡建”促进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带来了美丽景象,推动描绘乡村振兴的时代画卷。

          (作者张利军系新疆美术馆副研究馆员,郭芳系新疆职业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3(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