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寸艺术 金石永寿

      作者:翟群2022-02-27 09:49:12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 江山多娇(篆刻) 骆芃芃

          (2/2)▲ 蒸蒸日上(篆刻) 韩天衡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经过几千年的沉淀和探索,篆刻所承载的民族智慧和孕育的文化自信使其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在新的时代得到更大的提升,成为代表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不久前,结合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主办的“‘金石永寿’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第四届院展暨院专题系列展——当代名家瓦当题跋邀请展”,50余位专家学者和篆刻艺术家以“新时期中国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为主题展开研讨,共议中国篆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篆刻理论研究有待深化

        此次展览共展出了104位当代篆刻家作品,参展作者有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研究员50人,特邀作者54人,既包括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中青年篆刻家,也有崭露头角的印坛新秀,还有篆刻艺术独立学科建设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代表。由山东九宫阁齐国文字博物馆捐赠给中国艺术研究院的100件齐国瓦当原件也在展览现场展出。展览现场还特别为观众开辟了互动区,体验篆刻艺术的魅力。

        “成立15年来,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在学术研究、教育、展览、交流推广等方面做了一系列的工作,培养了近50名硕士和博士生,这对于一个小门类艺术而言很不容易。”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朱天曙表示。目前,以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院为代表的全国多所高校、社会团体都承担着篆刻的教学和传播工作,这其中,教学队伍、学生以及课时量、授课方式各式各样,业界期待统一教材和系统性的理论构建。

        篆刻家范正红认为,现阶段要推进篆刻艺术发展,首先要解决对于篆刻本身的理解,这在目前还有很大的分歧。“当前篆刻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相关的考据、史证,以及篆刻家的生平交流和文字考证等方面,尽管都非常有意义,但是篆刻艺术理论要想深化,还是要归结到艺术创作的状态相关议题上。另外,理论对篆刻的审美体系也需要加强,篆刻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探索和审美观念的异变,需要对其表现价值进行重新的梳理,正本清源、避免混乱。”

        为篆刻注入新的文化内涵

        从明清时期文人书画家将自作词句刻制在印章上开始,中国的传统印章就已开始向现代篆刻艺术转变。这些印文品读意味深长,有更多的印文内容是历代诗文中的寻章,可以体现出文人书画家的渊博学识和文化底蕴,印人融入了自己的感悟,赋予印章以新的文化内涵。

        “反观当下,我们似乎缺少了一些前人对文化的厚爱和自觉,现在对篆刻创作的文化内涵在有意无意地淡化,更加关注视觉效果和风格手段。”中国艺术研究院篆刻艺术研究员张跃飞说。

        不少与会专家都提出应该关注篆刻创作中缺乏文化内涵的倾向。当代篆刻创作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但同时也要特别重视提升文化修养。文化底蕴是人才培养和事业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从展览展出的篆刻作品内容来看,有些印文内容很讲究,但是常见内容和相似内容仍偏多,缺乏个性与新意,文字使用和文学修养等方面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以篆刻艺术为文化交流助力

        中国书协篆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高庆春认为,篆刻发展到今天,无论是从专业的角度还是从大众审美角度,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同时也受到了大环境的诸多影响。“比如展厅文化,过去是在书斋里,现在要进入展厅,各种细节带给我们新的课题。古代印章是实用的,现在转换成作品,这其中的转换和创作规律需要摸索研究。再比如网络作为重要的传播载体,网络文化对篆刻也有所影响。一方面有利于篆刻艺术的传播,另一方面对艺术创作也有很大的影响,篆刻虽是方寸之间的艺术,但其所需要的文化修养需要常年不断积累。”他说。

        “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印章作为会徽,受到国内外广泛赞誉。今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图标也以汉字为灵感来源,刀锋体现出来的书法底蕴、方寸间的对比,向世界传播跨越千年的传统和神韵,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篆刻艺术推广上还是非常值得赞誉的。”篆刻家张哲认为,这是篆刻艺术在大众传播和普及推广上的成功案例。他表示,中华篆刻艺术越来越被世界各地的文化艺术界人士欣赏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通过中国篆刻艺术作品了解了中国的历史,从事篆刻创作和研究的工作者也要在艺术传承和创新上、市场培育与开拓上增强自信、放眼世界。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5(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