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长生殿》的遗民思想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5:02:27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唱不尽兴亡梦幻 弹不尽悲伤感叹


        [内容提要]:洪昇的《长生殿》以历史上唐玄宗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题材抒发了郁结于心的鼎革之思。《长生殿》承续自唐以安史之乱为故实审视外族入主中原的抒情传统,以帝妃之间的缠绵情爱的覆灭为媒介,让人们在对爱情悲剧唏嘘感叹的同时引发人们对悲剧原因的思索,展示了强烈的遗民情绪。


        [关键词]:爱情悲剧 家国同构 遗民思想


        二十世纪以来,对《长生殿》主题的研究一直存在着歧异,爱情主题说、政治主题说以及合二为一说等等相持不下,事实上,《长生殿》的主题根本没有这么复杂,它只是明清易代之际具有遗民情结的文人洪昇抒发黍离之悲的作品,充满着强烈的遗民情怀。学者们对《长生殿》主题之所以存在这么大的分歧,关键在于对剧中李杨爱情故事这一情节的误读。《长生殿》的结构安排、演出效果以及最后作者的罹祸都明确无误地指出了《长生殿》的主题绝对不是一个才子佳人戏的缠绵悱恻。洪昇对李杨爱情悲剧的铺叙渲染是抒发其故国情怀的引子,选择李杨爱情悲剧表达易代情怀是宋以来文人抒情最重要的模式。

        《长生殿》是清代传奇中最杰出的作品,作者洪昇与同时代创作《桃花扇》的孔尚任一起被誉为“南洪北孔”。《长生殿》文辞优美,音韵和谐,主题深刻,一问世就引起了举国上下的吟唱叹赏,“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 [i];吴舒凫也说“爱文者喜其词,知音者赏其律,以是传闻益远。蓄家乐者攒笔竞写,转相教习。优伶能是,升价什佰。他友游西川,数见此演,北边、南越可知已” [ii],洪昇的《长生殿》名声远扬,以至于皇宫内院也慕名特意诏请戏班入宫演出:
        康熙丁卯、戊辰间,京师梨园子弟以内聚班为第一。时钱塘洪太学昉思升著《长生殿》传奇初成,授内聚班演之。圣祖览之称善,赐优人白金二十两,且向诸王称之。于是诸亲王及内阁大臣,凡有宴会,必演此剧。而缠头之赏,其数悉如御赐。先后所获殆不赀。 [iii]

        《长生殿》巨大的魅力不仅在于其优美的文辞和音韵,透过爱情悲剧所抒发的强烈的遗民思想更引发了当时普遍存在家国之思的文人士大夫的共鸣,以至于使得本已日落西山的昆腔演出也再一次掀起高潮,使当时戏剧舞台上出现了“勾栏争唱孔洪词”的盛况。这种弥漫整个社会的遗民情绪也因触犯了清政府的忌讳,最终导致了作者洪昇因一曲《长生殿》而“断送功名到白头”。
        遗民现象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突出的文化现象,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中国古代文人内心都有着强烈的节操观念。每当朝代更迭之际,以“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为人格底线的文人士大夫大多都怀道抱德,不仕新朝,那些淫于富贵、屈于威武的贰臣成为整个社会蔑视和嘲讽的对象。例如,吴梅村这个声明卓著的文人因慑于满清朝廷的威胁而入清为官,当时就有人为诗讥讽他“千人石上千人坐,一半清朝一半明。寄语娄东吴学士,两朝天子一朝臣”,这些贰臣不仅为时人所唾弃,连请他们的入仕的新政府虽给他们物质上的优待,但写史时最终还是将其列入《贰臣传》,他们本人更沉溺于无法解脱的痛苦之中,吴梅村“浮生所欠唯一死,人世无由识九还”的痛苦具有相当大的普遍性,代表了仕新朝的文人心中的难堪与苦痛。坚守人臣之忠贞是中国文人自觉追求的人格指向,他们往往以民族精神承继者的身份自居,在生死去就之际,以各自的方式坚守民族气节、士人气节,特别是在外族入主之际,遗民以各自的人生实践演绎着中华民族强烈的气节精神,成为彼时社会中遗世而独立的群落。南遗民和明遗民是中国遗民史中最突出的群落,他们以或隐或显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国的怀念,在当时的文坛上形成了一个遗民诗词曲赋的创作风潮,文坛上弥漫着浓烈的故国情怀,《长生殿》就是明清易代之际遗民思潮中一曲杰出的作品,它以探讨爱情悲剧产生根源的方式暗示了国破家亡的历史原因,反复地抒发了山河破碎、家国沦陷的哀伤。江浙地区从宋南渡后就成为汉族人经济文化的中心,明末清初,在反抗入侵者的斗争中,江南人士给予清兵极其沉重的打击,也遭到极其惨烈的镇压和屠杀,“科场案”“奏销案”“哭庙案”“庄史案”“朱光辅案”“吕留良”继起,成千上万的江南文人被杀被贬、褫革不断。残酷的民族斗争,坚贞的节操观念使得江南地区汉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分外强烈,遗民情结也分外浓烈。清代前期的剧坛上,那些生逢明清易代之世的一批作家心中都充满了改朝换代的兴亡感慨,大明帝国灰飞烟灭带来的巨大震惊,郁积心头的惆怅和苦闷,使得他们以创作的方式寄托故国的忧思、历史兴亡的慨叹,组成一支“哀以思”的“亡国之音”,如李玉的《万里圆》《千忠禄》,孔尚任的《桃花扇》等等,《长生殿》是这支哀曲中最为深沉悲怆的音符。
        虽然洪昇出生在清朝,严格地讲并不能算一个遗民,但是洪昇却具有浓厚的遗民思想。洪昇生长于汉满斗争非常激烈的时期,满清政府对汉人的血腥镇压和汉族人士不屈不挠的执著抗争对洪昇的人格心理形成强烈的影响。身为汉人的洪昇生活在汉文化笼罩的环境中,“累叶清华”的显贵家庭,“三洪学士”的人文传统,从其祖辈就秉承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节操观念,同时因又受明朝的殊遇,眷恋故国的情怀尤烈,充满了对满清统治的排斥抗拒之感。洪昇的老师陆繁弨、毛先舒是心怀明室的士人,与洪昇交往密切的师执如沈谦、柴绍炳、张丹等人也都是不忘明室的遗民,他们对故国的眷怀、对贰臣的不齿、对满清残酷镇压的愤慨更强化了洪昇对明清易代的感受,也塑造了洪昇的人格理想。同时,洪昇本人也于现实中不时看到自己的族人师友罹难,他的师执丁澎因科场案谪戌奉天,好友陆寅由于庄史案全家被捕,友人正严也曾因朱光辅案而被捕入狱,这样艰危的社会现实和残酷的政治斗争让洪昇的内心世界充满了愤慨。传统儒家思想观念浸染下的人格理想和现实艰危的事实使得早年洪昇的诗里就流露出作为一个遗民的惆怅兴亡之感,“秋火荒凉悲太子,寒云孤塔吊王妃。山川满目南朝恨,短褐长竿任钓矶。”(《钱塘秋感》)洪昇以遗民的心态审视满汉的对峙,亲历着汉族士人的痛苦,他把满腔的兴亡之感倾注于《长生殿》,曲中浓重的乱离之感,是经过明末清初社会动乱的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创痛,以至于《长生殿•弹词》中【南吕一枝花】这段唱词在当时传唱非常广泛,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妨’”之说。“收拾起”是指苏州作家李玉《千钟禄》中的唱词,《千钟禄》搬演了一则燕王朱棣攻占南京后,建文帝化装成和尚逃亡的故事。剧中那些忠臣义士以身家性命为代价,来掩护这个不曾给他们带来任何好处的皇帝。而这个天子处在颠沛流离的困厄之中,第一次目睹并感受到了黎民苍生所承受的苦难。建文帝目睹河山破碎,百姓流离而心生悲怆:
        【倾盃玉芙蓉】收拾起大好河山一担装,四大皆空相。历经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累累高山,滚滚长江。但见那寒云惨雾和愁织,受不尽苦雨凄风带怨长。雄城壮,看江山无恙。谁识我,一瓢一笠到襄阳。
        “不提妨”中抒发的悲怆之感让易代的人也同样难堪:
        【南吕一枝花】不提防余年值乱离,逼拶得岐路遭穷败。受奔波风尘颜面黑,叹衰残霜雪鬓须白。今日个流落天涯,只留得琵琶在。揣羞脸上长街,又过短街。那里是高渐离击筑悲歌,倒做了伍子胥吹箫也那乞丐。
        《长生殿•弹词》中李龟年所唱【转调货郎儿】更是透出了浓浓的悲凉,弹出了无尽的历史感伤: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的把天宝当年遗事弹。
        山河破碎带来的悲伤感叹,满眼的沧桑凄凉使得《长生殿》成为“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佳作。
        《长生殿》书成之际,清廷的统治地位已经稳定,全国各地的抗清斗争相继失败,反清大势已去,对旧朝割舍不断的情怀,对新朝既畏惧又痛恨的心态,使得文人们只能在心灵中反复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这种无法明言的家国之思,使得文人们只能借助隐而不明的史事来寄寓心中的慨叹。《长生殿》就是借用了天宝遗事、李杨的爱情故事来表达对现实的感受。作者在“自序”中申明,“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在“例言”中也说,“多采天宝遗事杨妃全传”。就在第一出“传概”里也一再声称,“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此“情”绝非儿女情长之“情”,实是作者内心无法释怀的失国之哀痛。《长生殿》前半部对李杨浓情蜜意的刻画是后半部抒写唐皇失偶痛苦的渲染和铺垫,洪昇的友人吴舒凫也证实说,“近客长安,采摭天宝遗事,编《长生殿》戏本”,“非臆为之也”,吴舒凫明确指出《长生殿》绝非随意敷衍的才子佳人之作,更非士子游戏之文,在这一点上,吴舒凫可谓是他的知音,他在批注《哭像》中说得就更明白不过了“从来不能死忠义者,到命绝时,皆有此念”。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使得李杨爱情的悲剧具有国破家亡的意味,唐皇的失国是鼎革的象征,李杨二人的家庭悲剧也就是千千万万的家庭悲剧的缩影,《长生殿》后半部分唐明皇内心绵绵不尽的痛苦就是这种失国失家痛苦的曲折反映,其对杨妃的哀怜与愧悔是入清文人失去至爱家国的恸恻心扉。《长生殿》中注目的不是李杨沉醉情场的柔情蜜意,而是生离死别之后的无尽相思,因此,从结构上看,《长生殿》把笔墨主要放在了后半部的描写和刻画上,《骂贼》《闻铃》《情悔》《哭像》《弹词》等折是洪昇竭力渲染的场面。《埋玉》是全剧的高潮,恩爱夫妇的生离死别让人哀伤不已,如此强烈的人生悲剧的帷幕刚刚落下,洪昇就非常有深意地紧接《骂贼》,明显地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倾向。《长生殿•骂贼》中雷海清义正词严地指责那些降官,“武将文官总旧僚,恨他反面事新朝”。这对那些在清朝博学鸿词科应试入仕的官员来说不啻于刺耳之惊雷。“那满朝文武,平日里高官厚禄,荫子封妻。享荣华,受富贵。那一件不是朝廷恩典!如今却一个个贪生怕死,背义忘恩,争去投降不迭。只图安乐一时,那顾骂名千古。唉,岂不可羞,岂不可恨!”洪昇通过雷海清鞭斥了贰臣之无耻,对逆胡的痛骂更是淋漓:


        【元和令】恨子恨泼腥膻莽将龙座淹,癞虾蟆妄想天鹅啖,生克擦直逼的个官家下殿走天南。你道恁胡行堪不堪?纵将他寝皮食肉也恨难劖。谁想那一班儿没掂三,歹心肠,贼狗男。
        这几乎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的号哭,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般的誓言。在文字狱大兴的政治恐怖下,作者虽然苦苦地压抑自己的对逆胡的反感、对降臣的讽刺,可是那种强烈的感情还是不由得流露出来,无法压抑的壮怀激烈和无法摆脱的兴亡感伤使满清统治者深为痛恨,虽然《长生殿》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但满清朝廷到底以违禁演戏打压了洪昇,其实也正因为《长生殿》如此深入人心,也使得洪昇成为满清心头的大患不得不将其镇压,不杀一安能儆百,《长生殿》的主题成为洪昇致祸的根源。
        《长生殿》选用唐明皇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历史来阐发他的现实感受,对于安史之乱的解读历来以白居易《长恨歌》的重色轻国基调为代表,而《长生殿》虽也承认唐玄宗“占了情场,弛了朝纲”,但作者并未加以强化,反而极大地淡化了红颜误国、重色轻国的色彩,作品着力突出了李杨之间的美好情缘,渲染了他们的甜蜜厮守。洪昇以同情的姿态歌颂了李杨之间“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生死爱情,在开篇就明确了一个“情”字,“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洪昇为了表现李杨爱情的忠贞不渝,淡化了李隆基荒淫的一面,更忽略了杨玉环原为寿王妃的事实,同时,对杨玉环与安禄山私通的事实也只字未提,洪昇按照自己的爱情理想将历史原型塑造成一对“古今情场真心到底”的有情人。然而这种铺垫是为了突出美好情缘被割断的痛苦,马嵬之变是李杨幸福生活的转折点,美好的情缘从《小宴》中夫妇的海誓山盟的最高潮落跌到了《埋玉》中夫妇生离死别的深渊,帝王夫妇的恩爱被渔阳鼙鼓生生拆散,作者洪昇浓墨重彩地渲染了马嵬之变后唐玄宗的痛苦。李隆基一路上见云山重迭,孤雁哀鸣,触景生情。剑阁上雨打孤叶,风吹檐铃,使得他肝肠寸断,悲痛万分,“万里巡行,多少悲凉途路情。看云山重叠处,似我乱愁交并。无边落木响秋声,长空孤雁添悲哽”。 [2]到了成都后,被相思所苦的李隆基选出技艺高超的木匠,用上等的香檀木雕刻成杨贵妃的像,迎进宫来,送入庙中,唐明皇见到杨玉环的雕像时神情恍惚,泪如雨下,“好一似刀裁了肺腑,火烙了肝肠”,自蜀回銮路过马嵬,他更是“号呼,叫声声魂在无?唏嘘,哭哀哀泪渐枯”,恸彻心底的追悔和刻骨铭心的相思使得他唯求速死,“早赴泉台,和伊地中将连理栽”,这样的苦痛与哀伤致使雕像也留下眼泪,李杨之间这种绵绵的情思使得全剧充满了强烈的悲剧气氛。美满情缘与残破人生的强大反差给观众巨大的心理冲击力量,让人们不禁反思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这才是作者花费十年时间修改剧本的苦心之所在,作者洪昇以爱情悲剧引导着人民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悲凉。
        家国同构的社会模式使得李杨的爱情悲剧具有了国破家亡的双重意味,这正是经历政权更迭江山易主后文人士大夫心中反复咀嚼的悲苦。大唐之梦被安史之乱打破后,安史之乱就作为一种意象表征着华夏民族的被外族入侵,南宋末期的遗民词中多有此意味。如王清惠《满江红》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姮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南宋末年,元军占领临安,宋帝和后妃等被虏北上,身为昭仪的词人在驿馆壁上题词达其亡国之痛和全节之念,鼙鼓揭天繁华歇即运用安使之乱的典故来抒发黍离之悲,又如汪元量《水龙吟》
        鼓惊破霓裳,海棠亭北多风雨。歌阑酒罢,玉啼金泣,此行良苦。驼背模糊,马头匼匝,朝朝暮暮。自都门燕别,龙艘锦缆,空载得、春归去。目断东南半壁,怅长淮、已非吾土。受降城下,草如霜白,凄凉酸楚。粉阵红围,夜深人静,谁宾谁主。对渔灯一点,羁愁一搦,谱琴中语。
        开篇就以“鼓惊破霓裳”为背景写出了南宋既灭后国破家亡的惨烈。从唐以来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就成为抒发亡国之音的一种政治背景,因此选择这样一种习见的抒情模式作为敷演的因由,对于汉族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其用心不可谓不显矣。《长生殿》继承这个传统,明确运用鼙鼓起渔阳来写满清入侵给中原大地造成的痛苦,“一从鼙鼓起渔阳,宫禁俄看蔓草荒”,如:
        【六转】恰正好呕呕哑哑霓裳歌舞,不提防扑扑突突渔阳战鼓。刬地里出出律律纷纷攘攘奏边书,急得个上上下下都无措。早则是喧喧嗾嗾、惊惊遽遽、仓仓卒卒、挨挨拶拶出延秋西路,銮舆后携着个娇娇滴滴贵妃同去。又只见密密匝匝的兵,恶恶狠狠的语,闹闹炒炒、轰轰剨々四下喳呼,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
        “生逼散恩恩爱爱、疼疼热热帝王夫妇,霎时间画就了这一幅惨惨凄凄绝代佳人绝命图”明确指出了李杨爱情悲剧的缘由,确定了《长生殿》的主题。然而反清斗争的屡战屡败,大势已去的局势带给人绝望和无奈,也只能“留得白头遗老在,谱将残恨说兴亡”。这样的社会现实使《长生殿》无法注重历史事实的精细描写,士兵横刀立马的嚣张和铁蹄飞沙的战斗场面被作者轻轻略去,如《长生殿•陷关》中的刀光剑影被作者轻轻挥去,只剩下痛苦心灵的渺渺余音, “跃马挥戈,精兵百万多。靴尖略动,踏破山与河”。作品着重抒发在乱离之际心灵的抑郁与苦闷,反复抒发的是山河破碎给人心灵带来的痛苦,这样的情怀使得《长生殿》充满了浓烈的兴亡之感。因此,《长生殿》的主题既不是对真挚爱情的深情赞美,也不是对红颜误国或者重色误国的历史分析,它是一曲抒写乱离之后鼎革之初的文人对已逝故国的怀恋和对无奈现实悲鸣的哀歌。



        主要参考文献:


        [1]《长生殿》,徐朔方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
        [2]《中国戏剧史长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4年。
        [3]《洪昇年谱》,章培恒,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00(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