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诚所至 金石为开—— 《剧人论剧》序(作者:王世德)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5:00:07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周企旭同志是我们川大中文系77级一位比较特殊的同学。20年前,我给77级讲《戏剧》和《美学》两门课。他对这两门课兴趣都特别浓,成绩也特别好。记得在校时就听他讲过戏曲剧目“两条腿走路”和“三并举”的独特看法,曾留下认真、执着、中肯、细致的深刻印象.
        周企旭同志原来的学历并不高。但由于他有从小在剧团摸爬滚打、会编会导会演的实践经验,进入高校深造后,又能勤奋学习,努力钻研,广泛阅读,用心领悟,并且毕业后坚持走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道路,所以他的这本<<剧人论剧>>集,能具有观点新颖,见解独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概括准确,分析透彻等特点。
        作者在长期的研究中,以自己最为熟悉、最能理解的四川地方代表剧种---川剧为主要对象。但所研究的范围,却并不囿于川剧。这与以往那些视野狭窄的川剧研究大不相同。我们从“宏观篇”不难发现,作者不仅具有广泛的阅历,而且还富有独到的见解。例如<<世界戏剧的衍变趋势>>中关于世界戏剧发展脉络、审美特征、衍变趋势的高度概括。〈<中国戏曲的时代特征>>中对于戏曲五个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其不同特征、相互联系的基本认识。<<目连戏艺术生命的奥秘>>中认为目连戏的艺术生命蕴藏在故事性与技艺性、兼容性与群众性、时代性与可塑性等几种特性的相互联系之中的深刻揭示。<<戏曲与现代戏>>中从批评王国维认识论、方法论历史局限性入手而主张对现实的戏曲传统戏、现代戏、新编历史戏重新认识和区别对待的透辟分析。<<戏剧的精品生产>>中提出的“振兴戏剧四要素”以及戏剧的一般生产与精品生产之异同,等等。这些主要针对戏曲学术研究和艺术实践现状而发表的种种见解,无疑是富于创造性和建设性的。
        “中观篇”有10篇文章约10万言专论川剧。是<<剧人论剧>>的主体部分及理论核心。如果说“宏观篇”体现出作者较高的理论素养和概括力,那么“中观篇”则更加体现了作者善于运用先进的理论武器来解剖川剧的透析力。我们把前后两个篇章相联系即可看到,作者在以川剧为主要研究对象时,是试图将川剧奠放在艺术人类学价值论的天平上,置身于人类戏剧发展衍变的宏阔背景下,把川剧审美活动视为世界戏剧审美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来掂量的。这种价值取向,决定了作者的研究另辟蹊径,大多从戏剧学和美学交叉的视角切入,在多学科的多维联系中全面而系统地展开,并运用历史与逻辑相一致的方法,史、论结合地从主、客体辨证关系的表里透析着手,致力于不同时空、不同领域、不同戏剧各个层面的融会贯通。
        从“微观篇”和“振兴篇”,可以看到作者执着追求的出发点,可以了解到作者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历史研究与现状研究的结合中勤于思考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和戏剧观。我们从<<从<红梅赠君家>谈川剧改革>>等剧评中可以发现:作者的评论并不是就戏论戏,更无急功近利或庸俗捧场的不良习气。其评论总是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不仅论及到剧本、导演、表演、音乐、舞美等艺术构成的方方面面,而且总是透过个案而具有现实问题的强烈针对性。或在中肯评价中寄寓希望,或在借题发挥中引人思考,或在探幽发微中给人启迪。尤其是“振兴篇”中<<振兴川剧 恒振恒兴>>、<<川剧舞台十年变革的动向特点>>、<<与时俱进 科学振兴>>等几篇长文,不仅令人感受到作者锐意探索的胆识和高瞻远瞩的气势,而且使人体味到作者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那种不卑不亢、无私无畏的人格力量和甘于清苦、终身无悔的奋斗精神!因此我认为,<<剧人论剧>>的弥足珍贵之处,绝不仅仅限于其独树一帜的学术品位,更在于其所体现的人生价值观的积极意义。
        (作者系四川大学教授,四川省美学学会名誉会长。此文转载于2002年9月4日<<四川文艺>>报精)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70(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