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陶瓷鉴定方法的再思考(作者:冯素阁)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4:55:12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在多年从事中国古陶瓷研究、鉴定和管理工作中,传统鉴定古陶瓷的方法如何与高科技结合起来,常常使我困惑,习惯于传统鉴定方法的每一位古陶瓷鉴定、研究工作者,面对社会上文物造假频繁,手段高超,以假乱真,常常感到难以应对。因此每一位古陶瓷鉴定专家都面临着制假的挑战。寻求中国古陶瓷鉴定方法的新思路、新突破,是古陶瓷鉴定工作者的迫切愿望。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探讨,以求中国古陶瓷鉴定方法更科学、更先进。
          一、现代“高仿古瓷”向传统鉴定方法的质疑和挑战。自宋代始,历朝历代都有古陶瓷仿制品。有些是出于尊古法祖;有些出于当时社会各阶层的个人喜好;有些出于商家牟利。其历史背景十分复杂,给中国古陶瓷鉴定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从宋代“五大名窑”开始就有仿制品的出现,到后世历朝都有此类仿品;再如明代中期开始仿官窑瓷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仿前朝历代名窑名瓷更是成为风气。但古代的仿制品(俗称“旧仿”)毕竟在时代、品种上较明确而具体,只要认真观察,总有蛛丝马迹可寻。但近20多年来,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高科技手段的介入,现代仿古瓷品种丰富,数量巨大,可说是无所不仿。这给古陶瓷鉴定带了来了新的问题和难度。但由于仿制者水平高低不一,使现代仿古陶瓷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一般的仿制品,它们的造型、胎釉、纹饰图案随心所欲,生搬臆造,粗俗蠢笨,稍有古陶瓷鉴定知识,即可一目了然,俗称“一眼假”,此类仿古瓷比较容易辨识。
          第二种为较高水平的仿制品。它们以资料照片甚至真品实物为蓝本,其造型、胎釉、纹饰皆较精细,是为有本之作。但造型、胎釉、纹饰细微之处总有一些差异和破绽可寻。如有些器物造型准确,但采用的是灌浆铸坯或模制坯,再以手工修坯而成,器物手感非轻即重,胎体上接痕生硬做作;纹饰图案为照本临摩,线条生涩迟疑,纹饰缺少灵气,整体器物给人以似曾相识、似是而非、有形无神的感觉。
          第三种是现代仿制品中的精心之作,具有较高的水准,令人难以辨识。这种“高仿品”主要选择经济价值高的器物,其主要品种有明代官窑青花瓷器、明代官窑彩釉瓷器、清朝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窑青花瓷器、青花釉里红瓷器、清三代单色釉瓷器(包括胭脂水、柠檬黄釉和珐琅彩瓷器)。这种“高仿品”数量极少,仿制的过程和精工细作,往往超出人们的想象力。
          现代“高仿古瓷”的胎体,以实物为母体,以模制和手工拉坯成形。对瓷器烧造过程中产生的收缩率经过多次实践,进行适度的加工,器物造型准确自然,其成品的重量差异与真品微乎其微。釉面采用传统釉料配方。对各种釉料配比和烧造温度进行数十次甚至数百次的调试烧制,再以同时期同品种的瓷片实物标本进行对比,在视觉效果和质感上已很难区分。纹饰图案则采用照相复印的方法,由具有熟练技艺的工艺师采用传统的矿物钴料和现代化学合成料,混合使用,青花发色深浅浓淡间杂有星星点点的黑褐色结晶,颇具古陶瓷青花料的特征,这种“高仿品”有些已达到了“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效果。
          当然,从纯艺术品鉴赏的角度来讲,达到此种境界的“高仿古瓷”已属凤毛麟角,其中凝聚着制作者的心血,也不失为艺术精品,堪称“当今官窑瓷器”。但它们相对于蕴含着悠久历史信息的真正古代瓷器来讲,毕竟是现代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的历史、艺术价值又怎能与原汁原味的古代陶瓷制品相提并论呢?
          面对极为稀少又客观存在的“高仿古瓷”,依靠传统的鉴定方法,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个人主观意识对此类“高仿古瓷”的认知度,往往对鉴定的结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同一件器物,经不同的鉴定者鉴定,有时竟会出现截然不同的结论。面对这种状况,古陶瓷鉴定的标准和依据在哪里呢?一些古陶瓷收藏家、艺术品拍卖行和作为收藏历代艺术品的博物馆,面对这些“高仿古瓷”将如何取舍呢?在目前社会条件下,传统宏观鉴定方法的准确性、客观性、可信度常常受到质疑,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二、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必须将传统宏观鉴定方法与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从而使古陶瓷鉴定的结论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和说服力。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对古陶瓷鉴定和研究陶瓷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一,统一的宏观鉴定方法必须发展到对古陶瓷进行具体的微观鉴定和陶瓷具有相应的现代科技论据的新阶段。
          第二,将现代高科技的手段、方法,作为传统宏观鉴定方法的拓展和补充运用到古陶瓷鉴定(文物鉴定)上,不仅是文博界的需要,也是全社会的需要。
        第三,各博物馆、艺术馆、文物保护单位、文物收藏单位,面对多年各种形式入藏的古陶瓷,包括购买、捐赠、海关、文物鉴定站等抓获走私文物的调拨,应对其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进行深入的研究,为保证其客观性、权威性、科学性需要进行准确的鉴定。
          第四,各艺术品公司、文物经营公司、艺术品拍卖公司面对社会收藏家、消费者的权益,也必须给予明确的、权威的鉴定证明。面对广泛的社会需求,将传统宏观鉴定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已成为中国古陶瓷鉴定的发展方向和必由之路,是一个前途无限的新兴学科。这两者的结合将使古陶瓷鉴定的结论更具客观性、科学性和说服力。
          三、现代科技手段在古陶瓷研究工作中已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不足。近50年来,以中国科学院硅酸盐研究所为代表的中国科技界老一辈专家学者,在古陶瓷科技领域里进行开创性的基础研究工作。对中国古陶瓷的某些窑口,某些品种进行大量的科技测试工作。如浙江宁绍地区的早期青瓷;唐五代时期浙江慈溪上林湖窑址的青瓷、北宋至元代龙泉窑青瓷;元代景德镇湖田窑青花瓷器;明代景德镇永乐、宣德“御窑厂”遗址出土的部分青花瓷器等。他们的研究工作和提供了大量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已充分运用在古陶瓷研究专著中,取得了另人瞩目的成果。近20年来在一些新发表的专题性考古发掘报告和古陶瓷研究专著中也大量采用了有关古陶瓷科技测试的数据。这些研究成果为今后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陶瓷进行年代、窑口(产地)鉴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但是,由于中国古陶瓷生产历史的延续性,窑口众多的地域性,以及历朝历代众多窑口瓷器生产技术的交流性,使中国古陶瓷具有背景错综复杂的特殊性。因此,在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中国古陶瓷进行测试与研究方面,特别是在年代和窑口的鉴定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上,尚有许多值得商榷之处。
          有关测定古陶瓷年代的热释光法,在测试古代陶瓷的年代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上海博物馆科技研究室对中国古代陶瓷进行了数万例的测试实践,掌握了大量的科技数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中国古代陶瓷的年代测试数据可控制在正负50年左右。相对具有数千年发展历史,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古代陶瓷来讲,采用热释光法测定它的相对年代其误差在正负50年,是可以接受的事实。但用这种方法来测试东汉以来的中国古代瓷器,其准确性和可信度就大可质疑了。因为东汉以后中国古代陶瓷的发展和进步,各地域互相之间的交流和影响是超过我们现代人想象的。特别是宋代以来的元、明、清古瓷器,正负50年的误差,就意味着相对年代的混淆不清。因此,用释热光技术测定年代,在古陶瓷鉴定的实践活动中,是有条件和有较大局限性的。
          近几年在古陶瓷科技测试方法中,有些专家提出可利用古陶瓷的微量元素分析,作为它的“指纹”特征来确定其身份,可以通过科技手段鉴定出某件古陶瓷的年代和窑口(产地)。这种古陶瓷指纹鉴定法的理论基础令人兴奋,它为我们对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提供了一条途径,指出了一个方向。
          但在这方面仍有些问题需要考虑和解决。对某一件古陶瓷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指纹鉴定”,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这个测试结果只能确定某件古陶瓷的特定“指纹”,只是认定了它的特定“个人身份”。而要论证它的相对年代,就必须与同时代、同窑口标准器的“指纹”进行对照。而这个标准器应该是原产地的窑址考古发掘品,最好是窑址发掘品中带有绝对纪年的资料标本。对这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器进行多方面的测试,找出它们的微量元素数据和分析出它们的分布规律以后,才有可能确定某一窑口、某一年代古陶瓷的特征性“家族指纹”。
          不言而喻,对所谓标准器的测试数据和分析报告,必须有一定“量”的积累,因为在科学技术上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不可能有“质的飞跃”或“质的突破”。在古陶瓷科技测试中,只是以一两个或几个测试数据,就作为鉴定参照系数或鉴定标准,显然是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难以令人信服的。大约在97年,四川有个收藏家,带来一件晚清民国的青瓷瓶,瓶口还打烂一块,因老人家认定是柴窑的瓷器,用1.2千元买的,不远千里来广州,通过熟人给省长卢瑞华写信,信又转到我们广东博物馆,老人家已经从北京到上海又到广州几经折腾,说在北京文物鉴定中心鉴定是真的,故宫给2百万我不卖;上海有关部门也为他做过热释光测试也是真的等等。看上去他已经十分辛苦,艰难的拉着行李,苦苦哀求我们用钱买下,并说这真是柴窑,古人云:“宁要柴窑一片,盛过家财万贯”,我这是一个瓶,应该值1.2千万,你们让政府拨款,我便宜卖给你们,1千万行吗?……我馆不要,他失去对中国古陶瓷鉴定专家的信任,准备到美国、到联合国,要搞什么高科技测试。一件文物几乎把这个人折腾成神经病了……。类似这样的例子平时也没少见。我奉劝这些朋友们,热释光测试不是鉴定文物唯一的标准。
          四、将传统宏观鉴定方法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要建立科学的方法论,以求得鉴定研究工作的新突破。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进行跨科学、多学科的综合研究,以成为社会发展的形势和潮流。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所产生新的边缘学科需要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探索和研讨,力求使新的学科理论具有指导性、权威性、前瞻性;在方法上具有可行性、系统性、科学性,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验证,使之日臻完善。
        由于中国古陶瓷历史悠久,窑口众多,给古陶瓷科技分析的采样和取得基本数据(基础性数据)带来不少问题。首先,用于进行科技测试的古陶瓷标本,其来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古陶瓷窑址,古陶窑采集品;
          2.考古工地有明确考古地层关系的古陶瓷标本,考古工地采集品标本;
          3.各文博单位收藏的古陶瓷藏品,社会上流传的传世收藏品。
          这些资料标本来源不同,保存条件不同,特别是中国古陶瓷作为“土与火”的艺术结晶,在它制作烧造过程中,也存在若干变数。如瓷土的配制、釉料的选择、烧造时的窑位、烧造过程中的温度变化、窑炉火焰气氛等,都会影响古陶瓷标本资料的质量和效果。由于客观条件的不同变化,在进行科技检测时,必须采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其系统性和严谨性。
          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古陶瓷标本资料库”。它同时也作为对中国古陶瓷开展多方面科技测试、分析、研究的“样品库”。对进入“古陶瓷标本资料库”的样本,最好是选取用古陶瓷窑址出土的资料标本和有考古地层关系的出土资料标本,这两种标本本身已备具了一定的科研条件。一种是可以确认某种古陶瓷的出生地和相对年代;另一种则反映了某种古陶瓷在某个相对年代的流传范围,它们本身含有较多的社会科学信息。
          来自古窑址的出土资料标本,可提供准确的产地信息和相对年代信息。因为某一窑址它的地域范围是明确的,它的烧造历史虽然有一定的时间跨度,但相对来讲这种时间跨度是有据可考的。特别是经过科学考古发掘的古瓷窑址,它的地层关系所反映的时间跨度,作为一个相对时间来说,更缩小了年代跨度的误差。更何况有些古陶瓷窑址发掘品中又曾发现有绝对标本的标本资料。这种带有绝对纪年的标本资料本身就是“标准器”。对它进行多种方法的科技测试,得出的各种数据,即可作为某个窑口、某个品种、某个年代的坐标基准点,收入“中国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用它作为一个参照标尺,对其它同地层、同品种的资料标本的科技测试数据进行校正。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古陶瓷进行科学测试,还要建立一套完整系统可互相验证的方法。通过对现行的各种测试方法和手段所取得的数据进行分类和对比,并从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可信度的方法。众所周知,古陶瓷是“火与土”的艺术结晶。在中国古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地区各窑场都在因地制宜,取土烧窑。由于历代古陶瓷制作技术的相互传播与相互影响,更由于当时市场需求而引起的不同窑口之间,某些品种之间的相互仿烧,使同一时代、同一时期在较大区域,众多窑场生产的产品表现出许多共同特征(器物造型、釉色、纹饰、烧造工艺等方面),我们称之为“时代特征”。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窑场则很难从外观上进行具体区分。经过数十年的研究探讨,八十年代初中国古陶瓷研究界的老一辈专家、学者在实践、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将它们分为“某某窑系”,从宠杂的古陶瓷品种中理出了头绪,划出了一定的时空范围。在当时这种区分,无疑为古陶瓷的宏观研究解决了许多实际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也为中国古陶瓷的微观研究奠定了基础。只是由于当时的微观研究手段尚不具备,无法使这项研究工作继续深入地进行下去。但是这种努力和探索并没有停止。今天在已具备了微观手段和条件的情况下,人们对古陶瓷研究的要求也更具体、更明确。微观研究已成为古陶瓷鉴定中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古陶瓷鉴定研究工作的象征。作为古陶瓷胎体原料的瓷土,本身就是多种成分的混合体,而且瓷胎的原料也随着时代不同,不断进行选择和变化。时至今日,利用现代手段,对历代古陶瓷胎体样品的测试、分析,如科技界专家、学者指出的“古陶瓷指纹测试法”,找出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窑场)所生产的某种瓷器的特征性微量元素。以“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法(PIXE)”、“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EDXRF或XRF)”、“中子活化分析法(NAA)”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同时测试,获得古陶瓷胎体的微量元素数据,再加以互相印证,采用聚类分析法进行分类,以获得提出的产地信息和年代信息,将是一个突破性的进步。
          中国古陶瓷璀灿辉煌,历朝历代各种釉色、各种纹饰图案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这种釉色、纹饰变幻莫测的特殊之处就是“火”的魔力。古陶瓷在燃烧的过程中,由于“火”的力量,胎体中各种原料熔融烧结,这其中会产生化学、物理变化;釉面在烧造过程中熔融,也产生化学、物理变化;各种彩绘料(铁、铜、钴等矿物色料)在烧造过程中与釉料又会熔融结合,产生新的化学变化,呈现出各种色彩和图案线条。这一切的变化,都产生在烧造过程中,今天,我们对古陶瓷进行现代科技测试时,面对化合物、结合体,采用何种科技手段才能最有效的将它们分离出来,还原到最初的原始状态,找出各种时期、各个品种古陶瓷的釉色料的特征性微量元素,认定它们的“指纹特征”,这需要科技界的专家、学者在各种现代科技手段中,经过大量的测试实践,选择出最好方法,建立起“中国历代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从而揭示出“火与土”的艺术谜底。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永无止境,随着科技的进步,新的方法还会不断出现。把科技鉴定的手段作为传统宏观鉴定方法的依据和补充,将现代高科技仪器作为手段,又为古陶瓷科技鉴定提供物质条件,关键是在古陶瓷鉴定实践活动中,建立科学的方法论,循序渐进,踏踏实实,经过若干次的探索,通过文博界和科技界携手合作,将传统的宏观鉴定方法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建立起“古陶瓷标本资料库”和相应的“古陶瓷科技测试数据库”。只有这样才会使中国古陶瓷鉴定取得突破性的发展。使古陶瓷鉴定真正形成一种科学的、准确的、较普及的方法,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57(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