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十年来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研究的新成果(二)

      作者:核实中..2009-09-10 14:42:22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二、玉器的成长期——夏商西周

        (公元前2000年——前770年)
          史前社会玉器,尤其东部玉器排挤其他各种工艺,坐上第一把交椅,成就辉煌而璀璨。进入青铜时代之后,由于受到原料、工艺的限制,不能适应奴隶主穷奢极欲的要求。奴隶主一方面维系玉器原有的神、器、瑞的地位,同时又大量冶炼青铜,铸造了难以计数的祭祀用的、礼制用的精美青铜器。
          在这一社会背景下,玉文化仍维系着神器地位,同时也开拓了维护社会秩序的礼制玉器新空间,如在夏代玉器和妇好墓出土玉器中出现了大量的新器型(如肖生玉器)就是有力的例证。这种情况笔者在《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历程》一文中已有所分析,于兹不赘。在此还须指出以下三点:
        (一)和田玉是帝王玉的主流,被视为真玉
          妇好墓出土玉器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它是继类似帝王玉的红山文化积石冢、良渚文化反山、瑶山所出土之巫觋、酋长、军事首长用玉之后,最为接近帝王玉的一批重要遗产,可以从此窥探殷朝帝王玉的水平与特点。妇好墓所殉玉器中和田玉占有相当数量,可知和田玉在帝王玉中确已占有主流的地位。此后帝王玉中和田玉比例不仅愈加增大,而且还被视为真玉,而其他各地所产玉石则被视为非真玉。和田玉确立了真玉的地位意味着王室只承认一种玉材,这就是和田玉,其他玉石不过是代用玉而已。
        (二)再现西周王室玉之辉煌
          1986年以前,因周代玉器资料较为缺乏,精品甚少,限制了我们的视野,对周玉解说虽无大错误,但也难免简单。近年,发现了三门峡虢国贵族墓、山西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的晋国侯、妃、夫人等墓,出土了大量玉器,其中确有不少和田玉玉器,亦不乏精晶。可知西周方国贵族用玉仅下天子一等,所用之玉定有相当数量的和田玉玉器及工艺精美者。从中可以体察西周王室玉器也是极光辉灿烂的。
        (三)象征主义的夏商西周玉器艺术
          夏、商、西周三朝玉器艺术虽各有特点,但其总倾向都是象征主义的,仍以几何形体为主,肖生玉渐趋增加,对客观事物的简约描写在其整体上做到“似”,而在局部上又多为“不似”。这种艺术手法是由古拙手法演进而成。一些玉器夸大局部的功能,如放大头部强调眼与牙齿或喙,凶煞狰狞,以达到传神示意及威慑镇服的目的。这些特征均孕育于史前玉器,不过到了三代却发展成熟了而已。
          夏代仍以仪兵型的玉圭、玉璋、玉戈、玉多孔刀、玉刀、玉钺等薄片状出扉棱或牙齿饰玉器为其主要器型,给人以锋锐迅捷之感,其器充满着征战凶杀的气氛。
          商代玉器中玉戈尚在继续发展,妇好墓肖生玉特别发达,有着浓郁的装饰趣味。如腰佩宽柄玉人、梳短辫玉人、短发玉人、两性玉人都是于前世玉器中所未见的崭新玉雕。其他的禽兽等动物玉雕新意迭呈,蔚为大观。西周时期玉佩特别发达,尚难以找出其定制的迹象。其组件除了珠管之外都是薄片状玉器,多用一面坡或一面坡配单阴线的做工,有着简洁、明快、潇洒、飘逸的美感,与商殷玉器的庄严敦厚的艺术风格相比,确实走向其反面,呈现出轻盈清奇的艺术格调。
        三、 玉器的嬗变期——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在全国分布甚广,出土玉器数量可观,质量亦不乏上乘者。拙作曾经指此期玉器是处于我国玉器的嬗变期,其根据有二。
        (一)形式贴近现实,为现实主义玉器艺术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典型的春秋玉器(河南浙川下寺一号墓出土玉虎)已经由平面向隐起,由简向繁的方向演进,这是嬗变的第一步,它为战国时代玉器的重大嬗变演化打下了牢固的基础。战国玉器广泛地应用和田玉。由于铁器的普遍应用,推动了砣具的改革,从而使琢玉技术突飞猛进,遂制出以精美细致见长的战国玉器。其线条宛转自然而又遒劲利落,不拖泥带水,善于综合某些动物的局部特征,组成较为精密的图案。除了几何形体之外,还往往以夔龙、夔风、螭虎作轮廓,虽不免仍有几分神秘气氛,但它又是摄取自然界多种禽兽的某些特征加以综合变化而来的。总之,其尤其突出的是具有目光敏锐、牙齿锋利等特点,充分表现了食肉类禽兽的性格与本能。这说明战国玉器已由商周图案艺术的束缚中逐渐解脱出来,在当时有着一定的写实倾向的绘画艺术的影响下,迈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这就是其嬗变核心,一是由繁密而隐起;二是局部特征贴近了现实的禽兽,向性格的、本能的神似迈进了一步,培育了现实主义玉器艺术的幼苗。这集中地体现在安徽长丰县杨公乡楚国墓葬出土的一批玉器上。 若从艺术方法上去探讨春秋战国玉器与商周玉器,二者相比虽其风格、做工迥然有别,但是还都属于象征主义,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玉器正在蜕变之中,为秦汉的现实主义手法奠定了基础,这就是它在玉器发展历程上嬗变的主要贡献。
        (二)玉德是玉文化的崭新内涵,是其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儒家主张“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为当时的玉文化增添了新的内涵。儒学宗师孔丘主张玉有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十一德,将“君子”一“玉”一“德”联为一体。玉的君子化、品德化与帝王玉的神灵性、政治性相对立,是平民意识的反映,具有民主色彩。这种民主思想对玉的审美有着影响,这就是“首德次符”的主张,它既是贯穿于用玉、治玉、赏玉领域里的千古不移的准则,也是此后玉文化赖以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63(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