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美学的目的建构

      作者:核实中..2009-09-03 11:18:58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和谐美学认为,美是和谐,和谐主要是指关系的协调。马克思曾说:“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为我而存在”的关系,就是指作为主体的人与社会、自然、自身等因素的复杂关系,按照和谐美学的观点,和谐美主要是从这些复杂的关系中,从特定的主体身上体现出来的。因此,“关系”──理清主体与这些因素的关系,引导主体在这些关系中的情感与行为指向──就是我们进行目标构建的视角与核心。《情感教育论纲》提出了情感教育目标构建的三种方法,其中的关系构建法为我们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实现美学目的的教育其目标构建原则也是找出个人在世界中的基本关系系列。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我们把个体与世界的关系分为五大系列,它们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操作对象、人与自我。实现美学目的的教育根据这五大系列构建自己的目标。

        1.人与自然的和谐

        要体现出对自然界命运负责与对人类文明命运负责的一致性,具体包括:引导受教育者感受并欣赏自然界中优美、和谐与崇高的事物,培养与自然美好的一体感、谐调感和眷念之情,反对对美好自然的人为破坏、掠夺与征服;爱护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尊重生命,保护资源,把人一生物和人一自然作为道德共同体而倾注关心,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渗透对自然界的审美观与可持续发展意识是教育的核心。
        2.人与社会的和谐

        现代社会里,人与社会的关系可以衍生出很多丰富的层次。如引导受教育者热爱养育自己的故乡和祖国;对集体事物有义务感、责任心;等等。从为集体服务和履行职责中感受到生存的意义与乐趣,形成集体荣誉感、亲和力与凝聚力,在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培养受教育者热爱人类、善于创造)社会之美的情感与行为是教育的核心。

        3.人与他人的和谐

        玉石印章拍卖机构印章石包装设计商标设计典当行拍卖行收藏品人与他人的和谐是世界卜最基本的关系,人(我)与他人是两个有原则区别而又相互关联的价值中心,可以说所有存在的具体方面都是围绕着这两个中心分布的。教育应考虑以下这些目标:引导受教育者对他人富有同情心,并且善于识别、判断他人通过情绪、情感反映出来的对自己的要求、期望与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态度与行为;减少攻击心理,培养与人友好、合作共事的和谐、宽容和豁达的性情;尊重他人的私有权和精神世界;这些就是文明社会发展的新的道德价值。协调人与他人的关系上,教育的核心是以真实、接受和理解为条件,建立起民主平等、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增强人格和谐的感染力和趋动力。

        4.人与操作对象的和谐

        教育过程中,人与操作对象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受教育者对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客观对象的情感与行为。具体包括:善手发掘并欣赏教育内容的审美价值,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情趣在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优美意境中升华;培养对的认识与探索的兴趣,直至进入专注、迷恋和神往的情感状态;顽强执著地追求真理,欣赏入自身战胜困难的力量和善于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智慧,对自我崇高感持审美态度;重视教育手段的客观特征和固有程序,在操作过程中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等等。在协调人与操作对象的关系上,引导受教育者欣赏并创造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过程美是教育的核心。

        5.人与自我的和谐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提高自我是最重要的,自我是向外求索与向内求索的统一,成熟的自我感是对自己负责和对社会负责的一致性的体现。具体说来,可以构建以下目标:引导受教育者热爱生活,享受生命,乐观坦荡,谦和自知;学会合理、有度地控制情绪,学会控制由挫折引起的矛盾,善于调节现代生活造成的紧张感与恐惧感;等等。在协调人与自我的关系上,增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与自我适应感是教育的核心。

        以和谐人格为培养宗旨的教育的美学目的,其本质内涵与当今教育界所提出的人美育思想是一致的,这种思想虽非标新立异,然而在中国的教育现实中却是曲高和寡,因此,研究教育的美学目的及其实现模式,依然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67(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