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和美学的内在关联

      作者:核实中..2009-09-03 10:57:28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客观现实的需要向我们提出了十分严峻而紧迫的课题:如何解决教育中的种种弊端,摆脱教育中的异化状态呢?理论的思考使我们指向了美,而美正是教育中一切异化的对立物。在这里,我们首先将以往人们对教育与美的内在联系的考察作一个简要的回顾。这对于我们理解培养完整人性的必然道路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的一些思想家和教育家,在亲身的生活和教育实践中或多或少地看到和感受到艺术对人的巨大影响力,都或多或少地提出了对艺术加以规范和利用,从而影响人的成长的观点和思想。在西方,柏拉图很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例如,他曾指出:音乐的“节奏和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此而美化。”①在古代中国,孔子和荀子对艺术和美与教育的关系也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例如,孔子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②的论断;荀子指出:“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乐者,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③但是,古代先哲们对教育与美关系的理解,往往局限在把美视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往往是想通过有节制的艺术活动来陶冶和节制心灵。这种对教育与美关系的认识自然是难以全面深刻地揭示本质的。从历史上看,对教育与美内在关联的考察是随着美学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而逐步深化的。1750年,德国启蒙时期以美学家鲍姆嘉通确立了美学在哲学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使美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及至康德,使这一研究走上了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康德集大陆理性主义和英国经验主义之大成,把人的精神活动统一为知(认识)、情(情感),意(意志)三个方面。康德深刻地感触到近代文明使人的天性的内在联系分裂了,把人变成了一个个毫无关联的碎片。他从先验论的角度把审美判断力作为解决自然与社会、认识与伦理、感性与理性的对峙,从而使它们实现最终统一的桥梁,提出了审美是“自然向人生成”,即向有文化——道德的人生成的关键所在。康德的思想给后人以很大的启示。但真正洞察到美对培养完整人性的巨大作用,把美与教育联系起来并提高到哲学高度上加以深刻阐述的人,却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思想家席勒。席勒通过高度的抽象,认为可以从人身上分离出两个最基本的因素:一种是不变的人格,一种是变化的状态。不变的人格,就是自我、绝对存在、形式;变化的状态,就是现象、世界、物质存在、内容。前者可称为理性,后者称为感性,人的天性里就存在着理性冲动和感性冲动这两种相反的要求。感性冲动需要使千差万异错综不齐的感性世界获得理性形式,使它具有实在性;理性冲动需要使理性形式获得感性内容,使它具有必然和永恒性。如果人只有感性,那不过是没有形式的内容;如果只有理性,那不过是没有内容的形式。在这种分裂的情况下,人就会感到痛苦的强制:一种是感性自然的强制,一种是理性精神的强制,人就不可能有自由。要想求得人性的完整和统一,人就必须把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和谐地统一起来。席勒认为,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统一即完整人性的建立不是无条件的,它必须也只有通过美才能实现。因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实在与形式、外化与造形、有限与无限的统一,是在具体的、有限制的事物上显示出普遍和无限来。所以人在同美打交道时,就不是非此即彼的一种冲动在起作用,而是两种冲动在均衡地发挥效力,相互之间可以灵活地转换。这样,作为人性概念完满表现的美就发挥了一个帮助人们追寻和涵养人性的手段或工具的作用,这样,美就“表现出它是人的一个必要条件”,①是实现人性完整自由的根本途径。诚然,席勒以美建立人性的观点有其局限性,他看不到美对社会实践和社会革命的依赖关系,看不到只有在不断地社会实践和社会革命的基础上,美对人性的作用才有现实意义。他只知道静观审美对涵养人性的作用,却不知道操作立美这一形式的意义。但是,席勒的观点自有其独到深刻之处,实际上他已洞察到,教育必须从人性自由完整的高度上去发挥作用,认识到在美生成的较高阶段上,美将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塑造人本身的教育,美将与教育合辙并行。在对教育与美的内在联系之考察不断深化的同时,也产生着一定的以美育人的实践活动。但以往的以美育人的实践活动都遵循着这样一个传统:即教师借用音乐、绘画、舞蹈、文学等艺术形态充当教育内容,向学生传授一些艺术和美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我们把这种传统的做法称之为“借美育人”。诚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在历史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它却有着先天的内在缺陷:首先,它没有认识到教育与美在人性构建的宏观历程上同源同构、彼此依赖的关系,在指导思想上只是把美作为一种外在的因素加以有限地借用,以缓解教育中的紧张,弥补人性的分裂。这必然带来实行过程中的摇摆性,不连贯性和不彻底性。其次 ,“借美育人”的做法看到了艺术等诸种美的事物对人的作用,却恰恰忽略了教育本身,忽略了全部教育环节、因素、活动过程的美,即忽略了教育的美。没有教育自身的美,其他任何形式的美要想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良好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教育活动过程单调划一,教育方法简单呆板,教育内容狭隘肤浅,教育环境粗俗做作的整体情境中,任何艺术教育和美育都将无济于事。在现实中,我们不是看到,学校教育中很多艺术课程本身就完全丧失了艺术的特质,使学生感到乏味和压抑吗?所以,仅仅有外在的“借美育人”是很不够的。要培养出具有完整人性、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必须立自身之美,即使全部的教育因素、环节和过程都具有美的特质,从而作用和影响学生,使学生的全部身心融于“美的教育”之中,使心灵受到熏陶和美化。这就是“立美育人”的根本涵义。 综上所述,无论从现代社会迅猛发展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对完整人性的客观需求和人成长的内在必然性来看,还是从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观反思来看,都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审美的观察点上,用一种开放性的美的眼光去观察、设计和改造全部教育活动,变仅仅依靠外在的借美为总体上的立美。也只有这种审美化的教育,这种全部因素、环节和过程都具有美的特质的教育,才可能培养出具有完整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材。

        来源:网络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54(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