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有十个叶浅予,中国就文艺复兴了”
    2. 60年前,著名画家徐悲鸿在评价叶浅予时,曾说,如果有10个叶浅予,中国的文艺复兴就到来了,叶浅予在艺术上的造诣和中国艺术界的地位可见一斑。   叶浅予先生(1907~1995)是中国现代漫画的先驱,现代中国画的大家,美术教育的一代宗师,卓有贡献的美术活动家。1907年3月31日生于浙江桐庐,18岁赴上海;1928年参与创办《上海漫画》、主编《时代画报》等刊物,开始漫画创作;1948年,他创作了旅美漫画组画《天堂记》,其漫画线条简明、造型夸张、构思幽默、讽刺辛辣,开创了中国现代漫画史的新篇。叶浅予先生自上世纪40年代转而从事中国画创作;1954年起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主任,逐步创立了 [详细...]
      2009/11/10 16:37:09 来源:网络 编辑:杨小薇
    1. 访北国书画院院长王福林——何时能解情千结
    2. 他是画家、作家、音乐家、学者、总编、院长。可是,一个“情”字又让他大书特书,人们不知他——何时能解情千结 ——访北国书画院院长王福林 福林和我是20多年的老朋友。我们相识缘于他的第一部连环画《鸡鸣山下》由我做责编。他思维敏捷、才华横溢、触类旁通,涉猎广泛,不仅担任全国发行量很大的报刊主编,在新闻理论与实践上颇有建树,同时还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和有修养的词曲作家。看他的一部部专著,听他创作的优美旋律,回味多彩的人生世界,你不得不发自内心地赞叹,他确实是一位“通才”和“奇才”。 ——著名美术家于志学先生语 [详细...]
      2009/11/10 16:35:32 来源:网络 编辑:杨小薇
    1. 沈鹏:能够做的就尽量多做一点
    2.  4月26日晚,如论讲堂,慈善排行榜颁奖典礼,当满头白发的著名书画家沈鹏最后一个出场缓缓走到台前时,台下掌声雷动。   “善行天下是今天活动的主题,我觉得我也应该做一些我所愿意做的公益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希望能有一点好处,我的内心就能够更加的丰富。”作为书法大家,沈老专门为此次活动准备了一份特别的礼物——他亲手书写的“善行天下”四个字。   沈老非常瘦削,衣着朴素,为人谦和。记者在会场见到沈老时,他正在看此次排行榜的榜单,他告诉记者:“我觉得这个排行榜挺好,是对慈善事业的一种鼓励,应该提倡社会上更多的人来做慈善。现在可能由于种种原因,咱们国家在这方面比 [详细...]
      2009/11/10 16:33:49 来源:网络 编辑:杨小薇
    1. 感恩的心
    2. 我叫苏玉玲,今年52岁,是-位高位截瘫的重度残疾人。幼年时因部队打靶飞弹误伤,因第五胸椎严重损伤倒致终生不能行走。从那时起,-个活泼好动健康的女孩突然间变成终生与轮椅为伴的残障人士。由于父亲早逝,家境非常艰难,母亲无力照顾,不得不把七岁的我送进了北京儿童福利院。 刚住进儿童福利院时,-切都感到那么陌生,感到孤独寂莫,整天思念亲人,思念妈妈,整日泪流满面。是福利院的阿姨象妈妈一样地关心和爱护我,她们没日没夜地照顾我的生活,还抽出时间教我画画。那时、福利院第一任院长贾世芹,她是-位老共产党员,经常到我们病房看望,并嘱咐工作人员要好好照顾。就这样,我在福利院里淅淅地长大了。在大家的关爱下, [详细...]
      2009/11/10 16:32:54 来源:网络 编辑:杨小薇
    1. 热血翰墨忆舒同(作者:李建宁)
    2.   被毛泽东称为“党内一枝笔,红军书法家”的舒同先生以“舒体”而进入电脑字库被人类共享的书法家,其书法真迹雍容端庄、飘洒圆润、大气磅礴,给人以愉悦的文化慰藉与审美享受,成为现代中国书坛的一位杰出代表。   舒同先后在陕工作、生活20年,留给后人许多如同他墨宝一样的珍贵记忆。在舒同百年诞辰前夕,记者在西安追访了舒同的后人。多项纪念活动是最好安慰 。   2005年12月4日下午,西安市城南一个普通民宅里,年过半百的舒安和读大学的儿子舒晚,正在电脑前紧张忙碌着。   电脑中呈现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是我们许多人所熟悉的那种字体和风格。舒安说,这是父亲舒同留下的一些墨宝真迹。“ [详细...]
      2009/11/10 16:28:28 来源:网络 编辑:杨小薇
    1. 山东章丘“农民画家”画家乡
    2. 尽管已经担任了十几年的山东省章丘市文化馆馆长,2001年就晋升为国家美术专业研究馆员,自己的国画作品也多次荣获全国、省、市比赛大奖,但在很多场合胡定南却总是以“农民画家”自诩。 1950年,胡定南出生于章丘农村,就在距自己的大学梦咫尺之遥的时候,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他毅然背起行囊回到了农村。然而,有着极好天赋的他,却没有中断自己在高中阶段就树立起来的对绘画艺术的孜孜以求。他千方百计“淘”到了一本“文革”前浙江美院出版的《艺术透视学》,从此便如饥似渴地投入到临摹、抄录中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厌其烦的心磨手琢,胡定南对绘画艺术的理解和把握不断加深。带着理 [详细...]
      2009/11/10 16:27:55 来源:网络 编辑:杨小薇
    1. 何晓铮:人生没有句号 艺术没有终点
    2. 在首届华夏民俗文化节期间,记者追寻着民间艺术的魅力神韵,来到了山东面塑艺术家何晓铮的作品展览室,与他一起回味着40多年的面塑艺术追求之梦。 面塑,俗称“捏面人”。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指和简单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塑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今年67岁的何晓铮与面塑已经结下了近50年的缘分。1958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酷爱雕塑艺术的他结识了一代宗师近代面塑艺术家李俊兴老先生,看着18岁的何晓铮拿出的雕塑作 [详细...]
      2009/11/10 16:26:51 来源:网络 编辑:杨小薇
    1. 邰立平:拯救“印刷活化石”的有情人
    2. 这些天来,在北京华夏民俗文化园里,民间艺术家邰立平的展示厅里显得非常热闹、喜庆,年画中的秦琼与敬德并肩而立,方相与方弼怒目圆睁让观众流连忘返,同时展出的民间刺绣、关中皮影和泥塑更是让观众领略了粗犷雄壮的西北风情。 我们与邰立平的采访是在了解他创作的目前最大的8幅凤翔木版门神年画中开始的,通过与邰立平的交谈,我们也渐渐的获知了他的凤翔木版年画之路。 邰氏世代居住于陕西宝鸡市凤翔县南肖里,以刻印年画为生。凤翔木版年画源于南肖里邰氏,据《西凤世兴画局》记载,这一民间艺术始于唐宋,盛于明清,明正德二年(1507年)前,邰氏家族已经有8户 [详细...]
      2009/11/10 16:26:19 来源:网络 编辑:杨小薇
    1. 黄永玉:在艺术的世界里开心地画
    2. 3月19日,《当代中国画》创刊,主编陈履生很有些“本事”,将媒体见面会安排在了著名画家黄永玉的万荷堂。阴霾的天空零星飘着极细微的雨丝,走近黄永玉的万荷堂,这一处错落有致的房子,在细雨中变得朦胧而有诗意。院墙上垂下密密匝匝干枯的藤蔓尚在春寒料峭中沉睡,四周却已是悄然萌生绿意的树木。 有人走来,引我们走入院子。大家突然变得安静起来,只听得相机咔嚓嚓忙碌的声音。我们放慢了脚步,不愿错过落入眼帘的一丝一毫:院落里那数十株梅树,据说都是清代乾隆和嘉庆年间的,每一株至少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几尊铜像雕塑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两个活泼可爱的胖嘟嘟的孩子,女孩儿双手托在男孩的背上,双脚飞起来,喜眉笑眼的样子 [详细...]
      2009/11/10 16:25:33 来源:网络 编辑:杨小薇
    1. 袁运生:文化的命运影响国家的命运
    2. 几年前,教育部、中央美院确立了一项重点科研项目——“普查、复制中国古代造像”工程,此项目学术领头人是著名的袁运生和钱绍武两位老先生。这个从立项之初就受到美术教育界诸多关注的项目,目前的进程仍是关注的热点,因为普查、复制中国古代造像学术项目带给中国美术教育的思考和体系的重构,意义重大,是美术史上从未有过的一件大事。近日,本报记者就此事采访了两位学术领头人之一——袁运生先生。   主持:袁老师,请您介绍一下“普查、复制中国古代造像”学术项目当初是怎样立项的? 嘉宾: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在文化部、教育部都已立项。2003年,由中央美院提出、教育部立的这个项目。最初,提这个计 [详细...]
      2009/11/10 16:24:42 来源:网络 编辑:杨小薇

    Processed in 0.010(s)   0 queries cach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