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美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优化

      作者:李海波2024-08-28 08:46:26 来源:大河美术报

          【摘  要】随着教育格局的演变与新时代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高等教育中的美育课程面临着诸多挑战。美育不仅是艺术技能的培养,更是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艺术鉴赏力、人文素养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本文就高校美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优化进行探讨,以期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教育成效,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审美能力提供策略参考。

          【关键词】高校美育;课程设计;项目式学习法;差异化教学

          ◆李海波

          美育是人类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美育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而且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丰富情感体验及提高整体人文素质具有显著效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美育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如何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以满足现代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成了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优化美育课程能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优化高校美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美育课程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提高学生的审美和创造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育课程中的重要目标。审美能力即个体在感知、感受与评价美的过程中形成的高级心理活动,影响渗透了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美育课程通过多样化的艺术媒介和表现形式,激发学生对美的敏感度,培育其对艺术作品深度解读的能力,进而提升其对周围环境和生活细节的审美观察力。这种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准确把握和创造生活的美学价值,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关于创造力的培养,美育课程通过促进学生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动探索与实践,激励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探索新的表现手法和艺术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判断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种创造力可以迁移到其他学科以及未来的职业规划中,成为其解决复杂问题和进行创新实践的重要基础。

          ☆促进学生情感与人文素养的发展

          美育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表达和探索个人情感的平台。艺术作为一种强烈的情感表达方式,使得学生能够在音乐、绘画、戏剧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中找到情绪的窗口,这种表达和探索过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情感认知和表达的能力。随着情感表达能力的增强,学生能够更加成熟地处理人际关系,有效管理和调整自己的情绪。人文素养的发展也是美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功能。美育课程不仅是教授艺术技巧,更是传递文化价值和传承历史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经典和现代作品的研究,学生能够审视和反思不同文化和时代背景下的社会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判断的能力。

          ☆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是思想和文化的汇集地,学生在这里不断接触和学习新的知识,而美育课程提供了多样的艺术活动,既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艺术才能的舞台,同时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欣赏美的机会。随着学生对艺术价值的认识,校园内将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得艺术和创造性思维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美育课程还通过引入本地及国际的艺术作品和文化元素,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来自不同文化的艺术表达。当学生在美育的学习中体验到多元文化的魅力时,他们将会树立全新的世界观,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增强整个校园社区的凝聚力。

          美育课程设计的理论基础

          ☆文化资本理论

          文化资本理论由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提出,主要探讨文化资源在社会地位和阶层流动中的作用。在高等教育中,美育课程设计可以根据文化资本理论来优化教育内容和方式,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文化资本理论揭示了文化资源的三种形态:已制度化的文化资本、客体化的文化资本和身体化的文化资本。其中,已制度化的文化资本指的是教育机构认可的学历和资格证书,这些证书的获取意味着学生个人能力的提升,是学生在求学过程中可以获得的具体资产,直接影响学生将来的职业路径和社会地位。同时,文化资本理论中的身体化文化资本,即个人通过长期教育和生活环境所积累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对个体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美育课程设计应该注重这种文化资本的培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艺术实践和文化交流机会,帮助学生强化艺术知识和审美观念。这种文化资本的积累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的场合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艺术观点和文化见解。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

          知识整合教学理论是马西娅·C·林教授基于科学教育与计算机教育研究发现的共性问题,其核心目标是帮助学习者形成连贯的科学理解。在美育课程中,这一理念要求将艺术教育与历史、文化、科技等其他学科的知识相结合,使学生不仅学习如何制作艺术品,同时还要理解艺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从而提高其艺术创作的深度和广度。知识整合教学理论还强调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现实世界的相关性,即美育教育应当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如在老师教授绘画技巧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探索绘画技术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应用或者在服装设计中的实际操作,让学生看到艺术与日常生活、现代产业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经验学习圈理论

          大卫·库伯在总结了约翰·杜威、库尔特·勒温和皮亚杰经验学习模式的基础之上提出自己的经验学习模式,即经验学习圈理论。强调学习是通过经验发生的一个循环过程,包含了具体经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化和主动实验四个环节。在美育课程中运用这一理念意味着教师需要设计更多基于实践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艺术品,亲身体验材料的质感、颜色的搭配以及创作的技巧。经验学习理论还强调了反思的重要性,美育教学中的反思不仅是对已完成作品的评价,更是对整个创作过程的思考和理解。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艺术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审美选择上的偏好和决策过程,从而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艺术表达与内在情感之间的联系,并从他人的视角和反馈中获得新的启发和改进的方向。

          高校美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优化策略

          ☆引入项目式学习法

          项目式学习法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从而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和趣味性。具体而言,在美育课程中,教师应当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主题,让学生围绕这些主题进行深入研究和创作。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关于“现代社会中的艺术与文化身份”的项目主题,让学生通过调研、讨论和创作来探讨和表达。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有机会运用和强化他们的艺术技能,还能够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在此基础上,项目式学习法的实施还需要强化团队合作和跨学科整合,即学生需要与来自不同专业的同学合作来共同完成项目任务。这种团队合作的学习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知识和技能交流,还能增强他们的沟通协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支持这种跨学科的团队合作,高校应当为学生提供工作室、展览空间和技术支持等平台,确保学生有足够的空间完成他们的项目。教师则需要扮演好指导者和协调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制定实际可行的项目计划,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定期的评估和反馈,从而提升学生的个人综合能力。

          ☆推广模块化课程设计

          模块化课程设计指的是将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独立、完整的学习单元(模块),每个单元围绕一个特定主题或技能进行深入教学。在美术教育中,教师需要设计传统绘画技术、现代艺术表现形式、数字媒体艺术等不同的模块,学生则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应的模块进行深入学习。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在他们最感兴趣的领域发挥专业技能,从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获得更多优势。与此同时,模块化课程设计使得每个模块都可以根据其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使用最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材料,这对于艺术类课程尤为重要。

          艺术课程中,一些模块需要特定的工作室和设备,如陶瓷、金属工艺、绘画、扎染等。其中,绘画工作室需要明亮的自然光照、各式各样的绘画工具,且工作室也需要设有灵活的展览空间,使学生能够展示他们的作品,从而促进艺术的交流。扎染工坊则需要配备大型水槽、染料和固定剂以及用于绑扎和浸染的宽敞台面,学生可以在其中尝试不同的染色技术来创造独特的图案和色彩效果。而其他模块如艺术史或理论研究则侧重于讲座和讨论,模块化的设计使得资源可以更加精准地分配和利用,确保每个模块的教学质量。教师也能根据各个模块的具体需求调整教学策略,采用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差异化教学

          实施差异化教学首先要对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进行准确的评估和识别。在美育课程中,学生的艺术技能、创造力以及对艺术的理解程度存在差异,因此教师在课程开始时可以进行技能测试、风格偏好调查和创作意向访谈等,了解每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后根据这些信息为不同的学生群体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对于那些具有较高艺术天赋和创作经验的学生,教师应当对其布置更为复杂和更具挑战性的项目任务,鼓励他们探索新的艺术形式;而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可以安排更多的基础技能训练和实践活动,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找到兴趣。同时,由于学生的学习偏好和需求存在差异,因此美育教学也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对于偏好视觉设计的学生,可以利用丰富的图像、视频材料和现场示范来进行教学;对于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则可以增加实践操作的比重,多布置实验室作业;对于喜爱理论的学生,可以安排更多的阅读和研究任务,从而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

          结语

          综上,美育课程设计与教学方法的优化对于培养学生的艺术理解力、创造性思维和文化素养至关重要。项目式学习法可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愿和创造潜力。推广模块化课程设计则增加了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策略有效考虑了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了教学的效果。未来,应继续探索更多创新的教学方法和课程设计理念,同时考虑科技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夏燕靖.高校美育课程实施及评价体系问题探讨[J].美育学刊,2024,15(2):1-8.

          [2]陈光.应用型高校美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3,(12):46-48.

          [3]刘迅.四位一体,立体美育:新时代高校艺术教育引领美育发展的创新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3,(22):149-151+155.

          [4]熊颖.美育背景下高校艺术实践课程设计研究[J].匠心,2023,(6):54-56.

          [5]李全星,王伟.大美育背景下《〈红楼梦〉欣赏》课程设计研究[J].名作欣赏,2022,(5):31-36.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文化强警视域下美育课程体系建构研究”(编号:JJKH20231086SK)

          (作者系吉林警察学院艺术系讲师)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74(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