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陆维钊与刘江先生

      作者:陆昭徽2024-06-15 08:53:12 来源:美术报

        惊悉刘江先生仙逝,悲痛之余,情不自禁地提笔,回忆起刘江先生当年与家父交往的诸多往事,藉以怀念。

        1960年,父亲陆维钊应潘天寿院长之邀,到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兼课,讲授中国古典文学,重点是诗词题跋,并于次年正式调入美院。刘江先生则于1961年从浙江美院中国画系毕业,留校任教,他俩从此共事。当年,潘天寿院长曾要求我父亲每周两个晚上给中国画系的青年教师补课,以提高他们的诗词题跋能力和书法水平,因此刘江先生认为,他也属于陆先生的正统弟子之列,名副其实。然而在父亲的心目中,刘江先生作为教研室的党支部书记,是其领导。更重要的是,父亲曾告诉我说:“别看刘江老师个子瘦小,解放初期他响应祖国号召,毅然投笔从戎,报名参军,奔赴前线,参加过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他是一名志愿军战士,是回国后又回学校继续读书的。”言语间对他充满了敬意。一方面刘江老师以学生自居,敬重先生;另一方面,先生也尊重学生,并非因为他是书记,而是他那感人的爱国情怀。

        1962年,经文化部批准,浙江美院开始筹组书法篆刻专业,并成立了筹建小组,由院长潘天寿先生亲自挂帅,组员包括吴茀之、陆维钊、诸乐三、沙孟海、朱家济和刘江,并指定由父亲具体负责筹建工作,刘江担任秘书。此后,从确定专业课程、合理分配课时,到聘请专业教师、制定教学大纲;从采购图书资料、添置教学设备,到拟定招生计划、正式开办专业,大量的具体工作,均是由父亲和刘江先生合作完成的。以采购图书资料为例,他俩利用暑假,几乎跑遍了江浙一带的古旧书店,四处搜集碑帖资料。据刘江先生生前回忆:“1962年,为筹办书法篆刻专业,我先后数次随他去上海、绍兴和苏州的古旧书店购买碑帖、印谱等有关资料,在灰尘如烟、蠹虫成群的书库中,爬上蹲下,整天挑选,汗流浃背,他上了年纪,但从不喊一声累。为了节省经费和时间,午餐往往是一碗鸭血汤加米饭,晚上则住在各自的亲戚家。他这种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踏实认真的工作态度,给了我深刻的教育。”就这样,他俩相互尊重,密切配合,顺利完成了各项筹备工作。刘江先生还回忆说:“系里分配给他临时任务,我从未见过他有异议,总是认真地准备,并圆满地完成。”“他如有病或有事不能来院参加会议或学习时,总要请师母送来请假条。”

        他俩不仅在工作上,在生活中也相互关心,互相照顾。据刘江先生回忆:“我三十六岁还未结婚,陆先生便与我谈心,问及原因,我回答:想趁年轻在专业上多下点功夫。他听了后,要我从整个人生来考虑这件事,并妥善安排。我结婚后,三年未生孩子,他又关心地问我原因,我用相同的理由回答。他即同我讲述他的经历,说自己年过六旬,而子女尚小,颇感精力不济。望我生育儿女不可过迟。又说我妻子的身体似乎不大好,要她有空去他家一次。后来妻子告诉我,陆先生问了情况,要她去医院诊断,并嘱咐中药配来后,要拿给他检查一遍。我妻子事后果真将中药拿给陆先生看了,他一一打开审视,并过了秤。我们夫妻俩均自小离家,缺少亲人的关怀,陆先生如此关心厚爱,实胜于父母,不禁使我们感动得下泪。”

        父亲去世以后,每逢清明我们前往南山祭扫,总能在父亲墓前见到刘江先生赠送的小花圈。直到他年过八十,难以登山为止,年年如此,从未间断。2005年,我们兄弟姐妹四个自费在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了线装本《陆维钊诗词选》,并计划将该书分寄给各省市以及相关高校的图书馆收藏,为此,需刻一枚“陆维钊家属赠”的印章,得悉此事,刘江先生第二天便篆刻完成,并亲自将印章送到家母手中,使我们深受感动。

        从刘江先生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种种优秀品质:诸如刻苦求学、潜心钻研;又如正直处世、忠厚待人;再如淡泊名利、谦虚谨慎;尤其是他那深厚的爱国情怀,更是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斯人已去,旦愿其精神永存!

        陆昭徽(陆维钊长子)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59(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