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听见”敦煌与故宫

      作者:张欣 文/图2024-05-22 08:45:49 来源:中国文化报

        《敦煌与故宫对话:飞越文化二千年》——万籁有声:天籁·地籁·人籁音乐会现场

        敦煌巨幅壁画、故宫红墙绿瓦在大屏幕上流转变换,香港年轻乐手在聚光灯下曼妙轻弹……这是一场能“听见”敦煌与故宫的音乐会。

        日前,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香港天籁敦煌乐团为观众带来《敦煌与故宫对话:飞越文化二千年》——万籁有声:天籁·地籁·人籁音乐会。音乐会围绕中华文化主题,通过音乐与文物讲述千百年来“天、地、人”的关系。

        “天籁”篇章是对敦煌主题的诠释,由乐团演绎的《大唐礼赞》和琵琶独奏《供花手》组成。“地籁”篇章由三重奏《阳关三叠》、乐队重奏《故宫》《青花十二月》组成,呈现不同地域、不同历史时期、四季更替的中华大地。“人籁”篇章关注的是敦煌和故宫的守护者,由《水鼓子》《长沙女引》《莫高精神》《谢谢你的时间》组成。

        音乐会中不少作品的创作灵感,来自敦煌洞窟内的经变与塑像,以及故宫文物、建筑及其背后的故事。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出土25首琵琶古曲。乐团的两位驻团作曲家对古谱里的旋律素材进行摘取借用或编创,并用多件仿古乐器演奏,“古曲新传,古谱入音”,希望将不同的时空以音符串起、引发回响。

        作品《阳关三叠》驻团作曲朱启扬选用同名古曲《阳关三叠》中的片段素材,用现代编曲手法加以拼贴、润色,通过琵琶、笙和埙的重奏演绎。其中,用来演奏的琵琶是一把复原的曲项琵琶,其音色中带有古朴的沧桑感。

        由该团艺术总监及驻团作曲甘圣希创作的《水鼓子》根据敦煌古谱中的第25首改编而来,运用了巴洛克时期西方作曲常用的赋格与古曲进行对位,产生相互重叠、追赶的效果。

        “敦煌壁画中有很多唐朝时期的古乐器,我们把它们找来,演奏当下新编创的音乐。”甘圣希说,乐团的香港年轻人们一直关注敦煌题材,用壁画中的古乐器创作。乐团在演绎敦煌古乐的同时,也希望向观众介绍当今的香港。

        现代化海滨都市香港与大漠边陲的敦煌相距甚远,但在香港天籁敦煌乐团创办人暨荣誉团长纪文凤看来,两地有很多相似之处:“古代敦煌与香港都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地方,在文化交流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古代丝绸之路和当今‘一带一路’的重要城市。”纪文凤说,她希望乐团重新演绎敦煌音乐,由香港出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用弘扬民族文化的音乐会,吸引更多年轻人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2010年,纪文凤第一次去敦煌,就被敦煌壁画深深吸引,被历任守护者常书鸿、樊锦诗等“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精神感动。在此之后,她15次往返敦煌,并积极为敦煌文化保护工程捐资筹款、为青年学者设立人才培训项目,为敦煌输送一批批香港的年轻人。

        进入112窟,在狭小的洞窟里看见闻名遐迩的“反弹琵琶”,所有人屏息凝神,还有人感动落泪,这让纪文凤坚定了成立乐团的信念。“我不懂音乐,但当自己的热爱与年轻人的视角交织,一切就都成立了。”纪文凤说,乐团由8位青年演奏者、2位驻团作曲组成。乐团已经创作了近50首原创乐曲,赴福建泉州、广东广州、海南海口等地进行巡演。未来,她将继续带领乐团用音乐讲好“天籁”敦煌、“地籁”故宫和“人籁”的故事,以传承、守护及创新的精神,激发更多香港和内地的年轻人加入文化守护者的队伍。

        本次音乐会推动了香港和内地在音乐与文化方面的跨界合作与沟通互鉴。“通过本场音乐会,观众不仅能够感受到敦煌和故宫的历史文化,也可以领略香港青年音乐家的风采。”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北京办事处副主任阮慧贤表示,期待更多青年艺术家到内地交流演出。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7(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