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统艺术需在创新中传承

      作者:夕君2022-09-15 07:44: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老话题,但经常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内涵、焕发新的生命。有论者以静态的眼光看问题,有意无意强调了传承与创新的对立性。在笔者看来,传承与创新与其说是对立的,不如说是对话的,二者不仅相互依存、相互包容,而且真正的传承,必须在创新中展开。

        有效的创新,必然以传承为前提。所谓“新”的一个基本特点,就在于与以往的情形状貌有所不同。创作者要想进行创新,就必须对某种艺术形式的传统积淀了然于心,进而有所突破;欣赏者要想识别创新,也必须对该艺术形式的旧有情况有所了解,进而有所比较。对于“旧”懵然不知,就不具备谈论“新”的前提和可能。同时,对于某种艺术形式的创新必须以该艺术形式的一般特征和创作逻辑为基础,这是守正创新的内在要求,把一种艺术形式转变为他种艺术形式的做法,是颠覆、解构而不是创新。而要想准确把握一种艺术形式的特点,显然应该把传统继承好。

        继承传统不能僵化。在一部分人眼中,“酷似前辈”是评价传统艺术从业者的极高标准,百分之百复制前辈艺术家的作品、风格、表演方式,是一些人心目中最为理想的传承方式,即所谓“原汁原味”。但仔细想来,这种看法在实践中不可能实现。每个人的人生经历、知识结构、才情气质、身体条件等各不相同,因而很难与他人发出完全相同的声音、做出完全相同的表演,更难就剧情、人物、思想、情感等方面产生与他人完全相同的理解或感受。那么,所谓“原汁原味”,又如何能够做到呢?

        况且,社会生活日新月异,新事物、新观念层出不穷,观众的审美趣味不断更迭,这必然给艺术创作提供新的素材灵感,同时提出新的期待要求。倘若对此一概闭目塞听,那所谓“传承”也就成了一厢情愿、故步自封的托词,这样的“传承”不是在延续、发扬,反而是在扼杀艺术的生命力,将其禁锢在历史的一隅。

        因此,与其沉醉于百分之百复刻的迷梦而不可实现,不如化被动为主动,通过学习传统把握某种艺术形式内在规律,形成创作的基本准则和方法论,在此基础上大胆发挥每一代艺术家的能动性,对传统艺术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传统艺术焕发新光彩,被不同时代的艺术家所发扬,被不同时代的观众所喜爱。在小圈子中画地为牢、自娱自乐并不足取,海纳百川、不断进取,努力走进当代人的生活和心灵世界,才是真正的传承。真正的传承,必须在创新中展开。

        要想放下包袱、拥抱创新,传统艺术的从业者需要学会以历史的眼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态度,观照自己所操持的艺术。传统总是诞生于特定的时代、社会条件之下,并非一经形成就再不改变。譬如传统戏曲舞台上的“一桌二椅”,就与当时戏曲团体的运营方式、剧场舞台的大小、交通运输的条件等密切相关,今人应该继承的是“一桌二椅”所代表的写意化美学主张,而不是要求戏曲的舞台上永远只能有“一桌二椅”。

        再者,传统艺术的从业者还需要以动态的眼光、风物长宜放眼量的气度,看待自己所身处的行业。所谓“新”与“旧”是相对的概念,百年前的艺术形态之于当今,当然属于传统之列;然而站在百年前的时间节点向更久远的历史时空回望,彼时的情形则可视作创新。仍以戏曲为例,对比一下史料记载民国时期的演出情况和元杂剧的演出情况,今人眼中“老先生的传统”具备多么强烈的创新色彩,就不言自明了。

        可以说,那些在自己的领域颇有建树的艺术家,无一不是勇敢的开拓者、卓越的创造者,继承他们所奠定的传统,却忽略了创新精神的传承,岂不可惜甚至可笑?创新精神本身就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把二者割裂开来认识,很难真正厘清二者的关系。在传承中发扬,在发展中丰富,在创新中生长,传统艺术才能够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70(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