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神高于写形,以质朴老拙的美感锻造个人艺术语言风格

      作者:梁冬华2024-11-22 08:46:17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安源矿工组画·矿口 231cm×216cm ║ 纸本设色 ║ 2022


        传神高于写形,以质朴老拙的美感锻造个人艺术语言风格——陈黎中国写意画创作的艺术追求

        陈黎是江西籍美术界中国画的新生力量。她在中国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以科班生的姿态进入画坛,超越女性的身份视角,用一种客观、冷静的态度审视创作对象。在中国画创作上,陈黎追求艺术形象的传神而大于写形,重视人物情感的表达,通过粗线重墨来营造质朴、老拙的美感,注重锻造个人艺术语言风格,作品入选多个重要美术展览和期刊,如《清晨追梦者》在2021年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悲鸿精神——第四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上展出、《安源矿工组画一》和《安源煤矿记事》获2022年第36期《中国美术报》选登,等等。陈黎的努力得到了闽、赣美术界的肯定,2023年,作品《坚如磐石》获江西省第五届人物·花鸟画大展优秀作品;《安源矿工系列—平安归来》系列作品参加“青春·艺叙——第四届江西省青年美术家优秀作品提名展”;2024年,作品《乐土》在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福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福建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福建省美术作品展暨第十四届全国美展福建省作品选拔展获银奖。

        一、对传神的自觉追求

        “神”与“形”,是中国画创作需要面对和解决的核心问题。早在魏晋时期,顾恺之便提出了“传神论”的主张,认为“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世说新语·巧艺》)、“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魏晋胜流画赞》)。前一段话,强调通过人物的眼睛来传达情感、风姿,即从正面肯定了传神的妙处;后一段话,通过人物的动作、形象来传达精神、情感,如果不处在真实环境中,则无法得到“神”之妙趣了,即从反面否定了用人物形象来传神的做法。自顾恺之的“传神论”之后,经由谢赫的“六法论”、宗炳的《画山水序》等名家名作的阐释,“传神”逐渐成为中国人物画、山水画的最高标准而被诸多画家所推崇。

        陈黎深受中国画传统审美观的浸染,将“传神”视为自觉的艺术追求,自中国画专业创作伊始,就格外重视人物内在神貌和情感的表达。2019年11月,刚步入研究生一年级的陈黎跟随导师到山东观看第十三届全国美术入选作品,途中看到了一位老大爷排队候车时等待妻子的场景。善于观察的陈黎,在脑海中记下了老大爷从容远眺的神情,回到学校画室后,用笔墨在画纸上艺术复现了这一场景,画作就取名为《我在等你啊》。

        画面的主体,是八九位排队的乘客。这些乘客由男女老少构成,由于成年人与少年的身高差异,形成了一个“V”字形的队列构图,同时人们腰部位置还拉着一道笔直的红色等候线。笔直的红线与“V”字形的队列形成互补关系:一个是直线带有稳定感,一个则是“V”线具有跳动性;一个是鲜艳的红色,另一个是人物衣着呈现的黑白灰沉稳色。二者相得益彰,丰富了画面表达。其中,最吸引人注目停留的,是排在队伍末端的老大爷。老大爷直立着,下半身的双腿与前边的乘客相同,都正朝着队伍的前方;上半身往外侧90度,呈现出一个微微往后转身的体态,暴露出右手臂和胸部的正面,与前边乘客朝前体位、只看到右手臂切面相差异;头部往外扭转180度,露出脸的全部与左耳,脸部五官自然放松,眼睛往后看,穿出画面之外,等待画面外姗姗来迟的老伴。

        假如说,老大爷扭转的上半身和头部已经让观者准确接收到了其在等人的信息,但打动观者的,却是他眼睛里流露出来的等待神情,从容、不急切。这一眼神,包含着多重的潜台词:大家都在排队等车,朝前的体态和漠然的神态无一不表露出等待的乏味和无聊;而“我”(老大爷)不仅在等车,却还在等“你”(老伴)来。此处的等待,是老大爷对拖拉的老伴始终如一保持宽容的日常生活剪影,更是相濡以沫、相伴到老的夫妻关系写照。可见,眼睛的传神刻画,为人物形象表现增添了无限的生动性和丰富性,可谓“以神写形”的佳作。此“传神”佳作,得到了美术界的认可与赞誉,于2020年8月成功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八荒通神--哈尔滨美术双年展(中国画)”。

        在人物和山水画的创作中,陈黎均将“传神”视为第一要义。从2020年开始,陈黎重点在写意人物画领域施展才华。主要涉及的题材有:日常生活题材,《我在等你啊》《追梦者》《安源煤矿记事》;少数民族题材,《母与子》《岜沙一日游》《侗族老人系列》等作品;精准扶贫题材,《晌午》《菜市一角》。这些题材的作品,有着共同的艺术特点:群像为主,采用“以神写形”的手法;以墨代五色,在高低晕淡中彰显人物的精神力量。

        二、以笔墨立朴拙之气

        自顾恺之提出“传神论”之后,齐梁时期的谢赫和唐末五代的荆浩分别在人物画和山水画做了推进。谢赫总结出“六法”,包含“气韵”“骨法”“应物”等,将顾恺之建立在人物眼睛之上的“传神”,拓展到了整个人的身姿、体态所体现出来的“气韵”,而“气韵”的获得则源自描画人物骨骼结构的线条。荆浩则将“气韵”引入山水画中,通过笔来取其气、依靠墨来取其韵,正所谓“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可以说,通过谢赫和荆浩的阐释,“传神”高于“写形”、“达意”高于“状物”成为不仅人物画与山水画的最高审美追求,并且还将过于抽象的“神”“气韵”落到了具体的线条、笔墨之上,为画家的艺术创作、观者的艺术解读提供了颇具实操性的方法。

        陈黎善于使用粗线、浓墨来传达人物的情感,营造出质朴的美学风格,体现出超越其女性身份之上的中华传统美学理想和情趣。陈黎创作了一系列以“安源矿工”为主题的写意人物画,强化笔墨对于人物精神和形象的表达。作品《安源煤矿记事》,采用三条竖屏拼在一起的方式来构图,每条竖屏上都是满满当当的矿工形象,左右两条竖屏是正面露脸的旷工形象,中间竖屏是背面的旷工形象。这些矿工一个挨着一个、密密麻麻的排布着。

        抬眼望去,只见画面上一大片蓝黑色的墨块,墨块上纵横者许多黑色的墨线,中间还掺杂着几个白色的小椭圆形。近看,才辨认出这些黑线勾勒出矿工们的身体形象,或背对着画面,露出戴着安全帽的后脑勺、穿着矿工服的宽阔背部和缠绕着各式采矿工具的腰部;或正对着画面,低头沉思状,抬头默然状、咧嘴微笑状、张口诉说状,神态各异。无论正面或背面,所有矿工都沉浸在一片蓝黑色的墨块中,好像置身在乌黑的矿下环境中,唯有几盏在安全帽上的头灯,明晃晃的发出亮光,调和了这大片的蓝黑墨色。可见,陈黎用线塑矿工的形,用墨创设矿工生活的情境,线(笔)墨二者结合,凸显了安源矿工这一群体所具有的坚韧、务实、质朴、勤劳品质。这些珍贵的劳动者品质,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著名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的历史遗产,闪耀至今,散发着强大的精神力量,激励着人们前进。

        陈黎的山水写生,亦喜用粗大的线来描绘景物,呈现出一种“拙”的审美趣味。近期,陈黎创作了一系列小幅的山水写生图。画作里,有村落里的古祠堂建筑,有干净的村道、晾晒着衣服的民居小楼、停放的小汽车和摇着尾巴的狗,还有路边的凉亭和大树,等等。这些景观,俨然都来自当下的时代,但陈黎却统统用粗墨线去加以描绘,并施以淡淡的赭石色彩,从而使整个画面充满了老拙的气息。画面上的“拙”,与景观原型——那些鲜活的、多彩的当下生活——形成了巨大的审美反差,别出心裁地让观者获得了“陌生化”的审美体验,进而得以细细品味作品中的景观及其画家的艺术巧思。

        古人云,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纵观陈黎的中国写意画创作,才短短四五年的时间,却以巾帼不让须眉的决心,深扎绘画创作,接连拿出了入选全国性重要美展的多幅写意人物画作品。近日,更是从人物画跨到山水画,尝试起山水写生的新领域。四五年的时间,陈黎如同一朵小荷花,逐渐开放出美丽的花瓣、展露出过人的艺术才华,而诸多来自美术界的肯定、观众的喜爱则如同那只蜻蜓,来到陈黎的身边,毫不吝啬地给予鼓励、激励其成长。相信陈黎一定不负众望,继续前进,绽放出更夺目的艺术光彩。

        文/梁冬华广西艺术学院,教授,博士,本文系202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西南少数民族题材美术发展史研究(1949-2019年)》阶段性研究成果)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1(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