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的现代性转译

      作者:王华菁2024-10-21 08:47:48 来源:中国文化报

          (1/2)山间观云图(国画) 高遇

          (2/2)暖翠(国画) 180×49厘米×8 2024年 牛克诚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入选2024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五色·万象——中国传统色现代性转译研究展”,由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策划推出,该展览项目通过深入挖掘和展示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现代价值,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文化服务。展览聚焦于中国传统的五行五色观念,探讨这一源远流长的色彩文化在现代艺术中的转换与应用。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五色”观念体系便已初步形成,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色与万物之间的关系极为深刻且独特,《左传·桓公二年》有云:“五色比象,昭其物也。”这意味着通过五色描绘塑造世间万物,可以清楚地展示或揭示事物的本质。这一观念不仅体现了古代人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和运用,即通过象征和隐喻将自然界的色彩与人的情感、道德、价值等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的体现。

        相较于西方以光学研究为基础的色彩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五色”体系更倾向于一种解释系统。它通过与五行之间的关联,进一步深入解析天文、地理及人文百科知识等,成为一种关于社会建构的认知表现。在五行学说中,五色分别对应着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这种对应关系不仅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世界的深刻洞察和归纳,也蕴含了对宇宙万物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哲学思考。同时,“五色”还与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时(春、夏、长夏、秋、冬)甚至身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等元素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具有象征性及整体性的独特色彩观念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塑造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风貌,并作为一种潜在的文化基因,延续至现代艺术之中。

        “五色·万象”展览打破了惯常以主题、媒介分类的展览模式,按照黑(水)、青(木)、赤(火)、黄(土)、白(金)五行相生的逻辑进行布局,展出馆藏作品与当代作品约60件(套)。其中不乏金陵八家、赵之谦、黎简等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珍藏的一级、二级品,这些作品生动展现了“五色”观念在古代艺术中的具体应用。以沈周的《吴门十二景》为例,他巧妙地运用黑色来代表水元素,同时也寓意着冬天、北方与寒冷。水本无色,但在冰天雪地的冬天却会呈现出深邃的黑色。沈周的这幅冬景山水,生动形象地应对了黑色与水元素的这一文化象征。

        除了古代艺术珍品,展览还邀请了包括许俊、牛克诚、何加林、林容生、李东伟、方土、沈勤、方向、林蓝、王绍强等在内的22位国内优秀艺术家,他们对“五色”观念进行了新的诠释和解读,所创作的当代水墨作品展示了传统色彩在水墨创作领域中的守成与转化,体现了艺术家在现代社会语境下对传统色彩的新思考;此外,数字及装置作品的加入,进一步探讨了传统文化创新性表达的可能性。例如,艺术家刘毅的影像作品《火》,就是由成千上万张水墨作品做成的数字动画,呈现了传统色彩水墨创作由静态到动态的转译探索。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的每一部分都辅以相应的辅助陈列,帮助观众从抽象的作品回到具体实物中来。通过多媒体播放结合实物展示,观众可以充分理解传统色是如何产生的,并从美丽的色彩名中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思想。例如,在展示黑色的部分,除了古代和当代的艺术作品外,还陈列与黑色有关的传统色原料,如石墨、松烟墨等,以及古代文献中关于黑色的描述和象征意义的解读,让观众能够全方位地感受和理解黑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内涵。

        “五色·万象”展览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深入探索,更是一次跨时空的艺术对话。通过古代作品与当代作品的并置,展览试图串联起中国绘画现代转型的内在线索,并激发关于中国当代绘画语言的新思考。这种跨时空的对话不仅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边界,也推动了传统艺术在更广泛的领域中得到认可和发展。

        时至今日,中国传统色常被视为历史的遗存,但事实上,“五色”观念从未退出我们的生活舞台,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审美取向。它是文化身份和审美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与古代文化血脉相连的重要纽带。因此,“五色·万象”展览的策划,不仅是对中国传统色彩文化的一次全面展示和深入研究,更是一次对传统文化血脉的唤醒和激活。

        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是兼具国家一级博物馆与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双料馆”,不仅是广东的文化地标,在全国的文化艺术领域也颇具影响力与号召力。希望通过此次展览,唤起更多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推动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让中国传统色彩文化不仅存在于过去,更要“活”在当下,并期许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作者为广州艺术博物院陈列研究部策展人)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05(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