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思政入笔端 倡扬正大清朗的文艺评论气象

      作者:郑志刚2024-10-15 08:45:45 来源:大河美术报
         石品 《一代楷模》

          随着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深入学习贯彻,艺术思政越来越成为每一位艺术工作者需要关注的话题,这不仅与艺术创作相关,更与文艺评论密不可分。

          首先,我们要认识到文艺评论的重要性。文艺评论不仅是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更是引导社会风尚、塑造公民精神的重要途径。在当前这个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文艺评论的作用尤为突出。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思考,引导社会的进步,是文化建设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我们要思考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文艺评论中。笔者认为,评论者需要具备敏锐的政治意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评论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作品的艺术性,更要挖掘其思想性,引导读者思考作品所传达的社会价值和时代精神。同时,评论者应当坚持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积极倡导那些反映时代精神、传递正能量的作品。

          此外,文艺评论还应当注重创新。在形式上,我们可以尝试运用多媒体、互动式等现代技术手段,使评论更加生动、直观。在内容上,我们应当鼓励多元视角的交流与碰撞,让不同的声音都能得到表达和尊重。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些打着“创新”旗号的低俗内容,坚决维护文艺评论的纯洁性。

          在文艺评论中融入思政元素,打造正大清朗的文艺评论风格,需要在多个层面上下功夫,以下是一些具体的途径和方法:

          强化价值导向。文艺评论应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积极评价那些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时代精神、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念的文艺作品。比如,谢瑞阶的《大河上下浩浩长春》、曹新林的《粉笔生涯》、马国强的《春暖》、李伯安的《走出巴颜喀拉》、石品的《一代楷模》等。文艺评论应当倡导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艺术形式,抵制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强调文艺创作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深化理论学习。评论者应深入学习文艺理论、美学原理和相关政治理论,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判断能力和批评能力。培养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十分必要。文艺评论应具有“一往情深”的感知力、“一斑窥豹”的洞察力、“一字不苟”的阐释力,这需要在美术创作的现场观察、在文艺理论的学习思辨中不断浸润,并涉猎基本的创作体验,多维度塑造、培育出独立深刻的思想能力、敏锐共情的审美能力、文质兼备的写作能力。

          深挖作品内涵。深入分析文艺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政内容,引导观众理解和感受作品深层的思想和情感。应当深入分析作品的艺术特点,如人物塑造、情节构造、技法特色等,提高评论的艺术性和专业性。强调作品的形式美和内容、题材的深度统一,提倡艺术创作的完整性和深刻性。评论中应关注作品与时代的关系,挖掘作品反映的时代精神和历史内涵,评价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比如,石鲁《转战陕北》、王迎春杨力舟《太行铁壁》、钱绍武《李大钊雕像》等。

          提升审美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利用好美术馆、博物馆等公共教育平台,通过导览、讲座、工作坊等方式(比如,河南省美协组织的全国第十四届美展壁画展、省十四届美展等展览的专家导览制度),将思政内容有效地融入美术教育之中,提升公众的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在提升公众审美能力的同时,通过美术评论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实现美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提倡建设性批评。在评论时要秉持客观公正态度,避免主观臆断和个人偏好,对待不同意见要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批评不是为了贬低,而是为了促进文艺作品的提高和发展,应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改进建议。

          建立评价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思政元素的融入作为评价美术作品和评论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创新评论方式。利用新媒体和数字技术,创新评论方式,如在线展览、虚拟导览等,扩大文艺评论的受众面和影响力。 

          (作者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87(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