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笔墨当随时代——文艺创作的时代使命

      作者:陈花容2024-10-15 08:44:28 来源:大河美术报

          (1/2)何彦萍 《牡丹花会》 中国画

          (2/2)高喜军 《只有河南》 中国画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强调了文艺作品应当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一讲话不仅为新时代中国文艺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总书记对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有着深邃思考。他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守人民立场,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心系民族复兴伟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坚持守正创新,用跟上时代的精品力作开拓文艺新境界”。

          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是文艺家创作唯一正确的道路。清代画家石涛在其著作《苦瓜和尚画语录》中提出的一个著名观点“笔墨当随时代”,强调了艺术创作应当与时俱进,反映当时社会的特点和精神风貌。这一理念不仅对后世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整个文艺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强调了文艺创作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认为文艺家应该关注当下社会的发展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将个人的感悟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创造出能够体现时代风貌的作品。

          石涛的观点放在当前的语境中,同样有着现实意义。当今如何用“笔墨”来表现这个伟大的时代,如何用“笔墨”刻画人民的生活,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不仅要有精湛的“笔墨”功夫、深厚的传统功底,还要具备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事物,勇于探索未知领域。这样的艺术创作不仅能更好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的需求,也能为后人留下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2014年10月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举出了作家柳青深入农民群众,蹲点农村14年创作《创业史》的故事,感慨地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同时还强调:“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艺工作者要想有成就,就必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做人民的孺子牛。”作为当代的文艺工作者,我们怎样用文艺表现时代,引领时代,把人民作为文艺创作的对象,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人民群众满意的优秀作品,是每一个文艺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以人民为中心:

          文艺创作的核心价值

          “以人民为中心”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或指导思想,它意味着艺术家需要深入生活、贴近群众,通过自己的创作反映人民群众的生活状态、情感需求和社会变迁。这种创作方式鼓励艺术家走出象牙塔,将个人的艺术追求与国家发展大局相结合,让艺术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沟通不同群体之间的重要桥梁。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就是当代文艺创作的核心价值所在。

          文艺创作以人民为中心,就要走进人民,深入生活,表现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火热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众多文艺家积极响应号召,通过参与各种公益活动、社区服务项目等形式,深入了解基层民众的实际需求,并尝试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当中。例如,在一些城市举办的“文化进万家”活动中,艺术家们走进乡村、学校,深入祖国的大好河山,开展现场文学采风、“书法教室”、“送万福进万家”义写春联等活动,既丰富了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也促进了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同时也使文艺家丰富了创作素材。电影《我和我的祖国》通过七个不同的小故事,从不同角度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和个人成长经历之间的关系。这些作品之所以能够获得广泛好评,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紧扣时代脉搏,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同时又不失温情与人文关怀。

          书写时代精神:

          当代文艺创作的新面貌

          面对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文艺界在不断寻求突破自我,努力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的平衡点。一方面,保持对传统经典的学习研究;另一方面,则勇于尝试新材料、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如利用数字技术制作动态书法、绘画、传统经典等新型展示形式,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参与到这项古老艺术之中,同时无形之中也加深了他们对于国家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近些年来,河南卫视以厚重的传统文化为基础,借助现代科技,以新颖的视角,推出了《唐宫夜宴》《有凤来仪》《元宵奇妙夜》《龙门金刚》《清明奇妙游》等一系列在文艺界颇受好评的节目,诠释了传统文化与科技创新的现代碰撞。这些节目的共同特点是不依赖流量明星效应,而是注重内容质量与文化传承价值,利用新颖的表现手法吸引年轻一代的兴趣。此外,还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传播,增强了互动性和传播力。通过这种方式,河南卫视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也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这些节目的成功更在于它们深刻地挖掘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以现代的方式重新诠释,使得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书写了传统文化的时代精神。

          描绘美好生活:

          文学艺术里的人民情怀

          文学艺术作品对普通民众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人民群众情感、愿望和命运的深刻反映就是文艺作品的人民情怀。这种情怀体现了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关切人民的切身利益,也是文艺作品时代性的一种体现。比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就是以一群普通人命运的改变,来表现时代的变迁,同时也带给人们积极向上的动力,成为展现中国近现代史特别是改革开放前后的社会风貌与人民情怀的经典之作。它鼓励人们即使处在平凡的生活之中也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与以往侧重表现英雄人物或宏大叙事相比,如今的艺术作品更加倾向于捕捉普通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美好瞬间。比如在绘画作品中,无论是街头忙碌的小贩、公园里悠闲的老人,还是充满活力的孩子……这些看似平凡却又真实动人的画面构成了当今中国最生动的写照。同时,时代的变迁、生活的变化也都被画家巧妙地表现在绘画作品中,比如乡村振兴、高铁飞机、乡村快递、天堑通途、现代农业、前沿科技等,不仅丰富了绘画的题材,同时也表现出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和时代的高速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各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及民俗风情正面临着被同质化的风险。为此,不少画家致力于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力求通过画笔留住那些即将消失的记忆。比如有人专门绘制即将消失的老建筑系列画作,记录下这座城市特有的街巷格局及居民生活方式;还有人则专注于描绘江南水乡美景,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幅宁静祥和的画面。这些不仅留住了乡愁,还使绘画有了地域性特征,让人民群众在绘画作品中得到美的享受,同时也能找到归属感和历史记忆。这些作品虽然不是鸿篇巨制,但同样是优秀作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既要有阳春白雪,也要有下里巴人,既要顶天立地,也要铺天盖地。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

          总之,“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心”不仅是每位文艺工作者应有的态度,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力量。“笔墨当随时代”的精神鼓励着每一个时代的艺术家们不断地探索与实践,以富有创造力的方式记录历史、解读现实,并展望未来。只有当文学艺术真正扎根于人民中间,深入到祖国的广阔天地,脚下沾满泥土,心里装满人民,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和发展动力,才能与伟大的时代同频共振,最终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作者系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94(s)   15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