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设计应对金融危机需带头实干

      作者:核实中..2010-07-03 12:17:45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2008年,金融危机以燎原之势迅速横卷全球,应对金融危机是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各个行业最为紧迫和现实的问题,同时,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各行各业出现了新一轮的洗牌,于各行各业而言,是挑战亦是机遇。近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便就此从设计兴业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对策。

        平面设计的困难在于供需双方未衔接好

        目前,中国设计界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人员普遍感慨,较之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设计业的红火,他们的事业非但没有扶摇直上,反而却止步不前。针对这个现象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央美院院长潘公凯认为最为严重的问题是设计人员过分集中在大城市(特别是北京),而大量需要设计人员的地方城市却处于人才严重匮乏的尴尬境地。潘先生说:中央美院等许多名牌大学培养的设计专业毕业生不肯到基层去。事实上,我们培养的学生数量已经不少了,但因为地方和基层单位往往文化生活相对匮乏,信息的传递及丰富性也难以与北京匹敌,毕业生在那些地方会使心里上产生较强烈的不平衡感,而用人单位、厂家、公司还没有看到或者是未曾想过为毕业生提供必要的文化生活娱乐设施与条件,而这些客观情况也并非一家一户能解决的,如此一来,毕业生去了以后当然待不住。中央美院的学生甚至都不愿意离开北京去各省会城市,这是个很大的问题,我们培养的设计力量和基层需求有点对不上,设计力量过分集中在北京。这就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择业教育,解决好基层、中低档设计的需求。如果各名牌学校的学生不肯下基层、去地方,那么中等和基层院校的学生会好些,这些院校本身就设在各省地市中心城市,更贴近基层的需求。同时,目前学生的自我评价也有偏差,有些人一毕业就自以为是设计大师了。

        平面设计遭遇了更多的问题

        20世纪九十年代平面设计红极一时的原因在于:当时整个中国平面设计业处于诞生初期,从无到有,从萌芽到迅速成长,人才较为缺乏,随便几个人开个工作室便可揽活,赚的盆满钵满。现今,并非社会对平面设计的需求减少,而是近年平面设计从业人员的相对过剩。针对平面设计业当前所遭遇到的问题,潘公凯认为还有更复杂的原因:首先,单一平面设计专业一哄而上,各大美术院校尤其是各地其它院校因为师资和硬件的限制,它们缺乏条件开办别的设计学科与专业,所以大家都办平面设计专业;其次,平面设计的涵盖面扩大了,甚至将多媒体视频都囊括在内。这就造成一方面平面设计的用户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在普通群众眼里,视频、三维动画、网络媒体等其他设计专业又不包括在平面设计之内,所以外界看来好像平面设计没有以前火了。在潘先生看来,设计行业在我国今后的发展阶段中至少有10—30%的增长潜力,设计在产品包装、营销上的作用会越来越大,前景非常乐观。

        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设计业要打造好两个发动机

        潘公凯认为:在当前金融危机的环境中,社会对产品设计的要求会更高,更强调品味。中国经济面临的危机是受西方影响造成的,然而其表现形式和受损程度与西方并不相同——西方是金融危机,而中国受到的影响是进出口型企业的产品订单减少,并导致生产企业资金链愈加脆弱。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初期,江浙一带的老板们贷款比例微乎其微,银行也不愿意贷款给这些不受其信任的个体私营企业,而这反倒使这些私营企业的生意受银行制约少,因此作为中国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江浙沿海企业并未直接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而是受国外订单减少的影响。对这些中小企业来说,产业转型才是他们目前所要面临的根本问题。长久以来,沿海省市的厂家、中小型企业一直处于产品生产的初级阶段,产品的后期加工、品牌包装,生产链的后期部分都在国外。西方发达国家的订单不来,产品就无销路、无用武之地,因为我们没有产品的后期处理工艺和渠道,严重依赖国外的订单。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过程。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国际营销网络、营销策略和措施,国际市场稍一动荡,就会面临货品囤积、甚至企业倒闭的危险。正是这样大的弊端,迫使我们沿海地区中小企业研发自己的产品、品牌,尤其是提高质量,改进产品后期的包装、加大产品宣传力度、扩大品牌传播范围。这次危机使沿海的企业家们意识到了品牌、质量甚至产品的审美品味的重要性,但这些都需要有人去做,只有有了相关专业人员的参与配合才能顺利完成其由单纯生产货品到生产具有较大品牌价值的名牌商品的过度。要从中国产业走向中国制造,再走向中国创造、中国设计,完成这样的转换,就需要两部分技术力量:一方面是产品的科技含量,解决产品的功能问题,从家电、交通工具到家居用品等的研发,这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工程师的参与。这是产业转型的第一个发动机。而产业转型的第二个发动机就是设计师,从产品的外形、宣传传播、促销、品牌的打造,到整个公司品牌的策划都是设计师的事。要打造好这两个发动机。

        脚踏实地“两端深入”

        中央美院在北京奥运会中荣获了“满堂彩”,承担了大规模的奥运设计任务,成为唯一受到国务院和北京奥组委表彰的非体育专业类高校。彰显了中国高校强大的社会服务能力。潘公凯认为,要应对金融危机,中国设计还需要“两端深入”,一端是要为国家重大项目服务;另一端则是为基层中小型企业服务。潘先生说:奥运设计中央美院做得精彩,但是这里也必须说明的是,如果中国不举办奥运会,中央美院不做奥运项目也是有别的项目可做的。

        中国的自主设计目前还是薄弱环节,就拿日常生活用品来说,如你要买个好点的床单,好的花样就买不着,常常只能买个很普通、看得过去的就算了,很有设计感、文化品味的就是没有。家具的品种已不再单一,较之三、五年前有较大进步,但多半还是照抄别人的。中国自己缺乏专业的家具设计人才,为解决这个问题,中央美院已决定开设家具设计专业,它将包括家庭的几个方面,布艺织物、床上用品、地毯、沙发布、家具、各种灯具、装饰品等等。这一块现在还很薄弱,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产品的生产厂家老板认识还不到位,急功近利,只要外面有订单,小老板们就不急,等订单不来时才去想办法。所以我说,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转型有好处,起到了促进作用。否则前几年小老板们不转型也赚得很好。

        明年是上海世博会,现在我们已承接了上海市博会中国国家馆的内部设计项目。中央美院因为在做北京奥运会项目,所以上海市博会的项目就介入得晚,这次与上海方面的谈判,他们高度重视我们认真负责的态度,主要的条件是要我这个院长本人必须担任该项目的总监,我为此已经跑了几次上海了。

        全国政协委员的“新乡村实践”

        促进中国产业转型的另一端就是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转型。潘公凯说:我在祖籍浙江宁海做了一个宁海文具产品设计大赛,全部是自掏腰包,已经搞了两年了,效果还不错。宁海有“全国最大的小文具生产基地”之称,在北京的小文具如尺子、铅笔刨、不干胶、固体胶棒等等大多是宁海生产的,这些小文具一直主要是出口的,现在订单减少,市场有了压力。我在三年多以前已经看到这种情况,就建议宁海县政府要重视设计问题,同时为了帮助家乡切实做点事,我用两万多元钱购买了一批高档的设计类图书和画册送给宁海家乡,当地文联配了辆面包车,成立了个流动的小图书馆,在宁海各中小学流动借书,每周跑一个地方。因为都是好看的画册,中小学生们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对设计产生兴趣,而这些书在宁海这样的小地方是不容易买到的,这些书都是我与助手一同亲自挑选并托运过去的。这么做就是想引起地方上对设计的重视。同时,我还通过当地文联的潘天寿艺术中心搞了个全国文具设计艺术大奖赛,已成功举办了两届,现正在筹办第三届。第一届有800多人参加,20多人获奖,但只有6—7个获奖作品被当地企业买走;第二届有2000多人参加,有60多人获奖,有60多项设计卖出去了。当地拥有400多家小文具企业,开始认为这个大奖赛是文化人的事,不怎么关心,从去年第二届起,经济危机来了,企业认识到再按原来的路子一味搞来样加工不行了,不动设计的脑筋,外来订单一断就没办法了。我的合作者宁海文联主席刘尚才非常高兴,这是非常实际的引领产业转型的具体行动,有硬碰硬的效果。

        我们这个大奖赛,开始是在网上发消息。因为是委托中央美院来组织评奖的,第一届为了表现公平公正,所以中央美院的学生都没参与。第二届才有了一些中央美院的学生参与,但人数并不太多。可能是因为那些小文具太小了,中央美院的学生有点看不上,他们一心只想搞大的,忙不过来。第二届,我们在2000多名参赛者中,挑选了100名优秀的办了个展览,效果很不错。

        我为什么这么做?作为一个全国政协委员,每年在全国政协会上,文化界人士总是说得多,批评得多。但问题是总得有人去解决实际问题,去寻找一个实际工作的切入口。宁海是我的家乡,在3-4年以前,我就在关心那里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当初看到了这个问题,宁海生产的小文具靠的不是来样加工就是拿着相机去拍人家产品的样子,这个路子是走不远的。所以我就以宁海老家小文具生产为麻雀来解剖,找到问题的关键点,切下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做点实实在在促进中国产业转型的工作,这是在我工作十分繁忙的情况下挤出时间来做的。从策划、发奖,到开讲座、点评,说明每个得奖作品为什么得奖,好在哪里。这样全国参赛的设计师们都会千里迢迢地去宁海,他们要去领奖、听我讲课。这也是吸引设计师为基层地区服务的一条途径。这里,我作为全国文联委员,也为基层文联做了点事。宁海当地出于对潘天寿老先生的尊重,在文联下成立了潘天寿艺术中心,为当地画家搞了工作室和书画俱乐部,我很感谢,但老这样也不太管用,文联也要为中心工作服务,而潘天寿艺术中心我还能管得着,因此就以中心的名义来组织了设计大奖赛。我想潘天寿老先生地下有灵也一定很高兴。当然,这事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今年的提案要强调设计是创意产业的核心

        作为连续多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潘公凯先生的提案向来是少而精的。去年他提出要成立一个全国性的设计师协会,以便促进产业转型、与国际接轨,据悉那次提案有关方面已在研究、落实中了。今年“两会”召开在即,潘公凯说:今年我的提案还是强调政府要重视设计,现在对创意产业产生了很大的误区,到底什么是创意产业众说纷纭,有的说包括10个、12个领域,但这其中都提到了设计。在我看来设计应是创意产业的主体,把设计当作创意产业中一小块的观念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在现代西方确实是把设计当作创意产业的一小部分的,但我认为在中国是主要部分,是产业转型两个发动机中的一个,即技术的工程师+艺术的设计师。中国的设计大有可为,设计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还远未显现出来。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非常滞后,工业设计力量很弱,所有产品真正自主设计的比例相当小,有些说是自主设计实际也不过是别人的改进或翻版,而且往往改别人的东西比原来的还要差,因为人家的设计是着眼于整体的,而你随便改动一点就会不协调。

        这场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来说应该还是外生的,即使经济危机不来我们的产业发展也存在内生性危机,劳动力成本一涨,工业前期低利润的加工工序就会转移到劳动力更便宜的地方去,所以中国的产业一定要走向自主设计、自主创造的。现在急需做两件事,一是要尽快成立中国设计师协会,加强与国际接轨;二是解决好设计力量与基层需求的挂钩问题,这是个难办的事。现在大学里20多岁的青年学生自我感觉就好得不得了,这不是仅靠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可以管用的。我的大奖赛是针对行业的,参赛的是年轻设计师,他们得了奖至少得去领奖,这样就有机会和基层的企业主老板们接触、沟通。我们评奖后,还专门组织了设计师与企业主老板的接洽会,直接面谈,很实在,效果很好,评上奖的作品也很不错,这样供需双方直接商讨,大家都高兴。我希望呼吁一下,推广这个模式。很多事情要做了,才知道是否有效果,有了效果才有说服力,希望我们的领导人能理解这一点。这就是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所主张的身体力行。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64(s)   1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