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天寿写生研究展--潘天寿纪念馆馆藏精品展

      作者:核实中..2014-09-26 09:14:37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1/10)《龙山图轴》 潘天寿 70×51厘米 1956年

          (2/10)《美女峰图轴》 潘天寿 79×62厘米 1954年

          (3/10)《绍兴龙山公园写生》 潘天寿 19.5×26.5cm 1950年代

          (4/10)《小龙湫下一角》 潘天寿 107.8×107.5厘米 1963年

          (5/10)《雁荡莲花附峰写生》 潘天寿 26.5×19.5cm 1950年代

          (6/10) 《雁荡山花卉及北斗洞写生》 潘天寿 26.5×39.5cm 1950年代

          (7/10)《雁荡山观音岩写生》 潘天寿 26.5×19.5cm 1950年代

          (8/10)《雁荡铅笔写生》 潘天寿 26.5×19.5cm 1950年代

          (9/10)《雁荡山屏霞嶂写生》 潘天寿 19.5×26.5cm 1950年代

          (10/10)《雁荡写生图轴》 潘天寿 49×179厘米 1961年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潘天寿写生研究展--潘天寿纪念馆馆藏精品展
          展览时间:2014/10/28~2014/11/28
          展览地点:[浙江]-杭州南山路212号-(中国美术学院潘天寿纪念馆)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潘天寿

           中国绘画中的“写生”一词,原用于花鸟画,后延伸到山水画领域。到近代,与西方写生观念合流,逐渐成为绘画的重要基础训练方法之一。潘天寿所处的时代,社会巨变,政局更替,中西碰撞,都对传统艺术产生了全方位的冲击和诘难。传统的写生观和写生方式也遭到了质疑和挑战。究竟什么是传统的写生?它与西方写生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强调传统的写生观和写生方式?有没有可能将中西的写生观互融?如何在具体的创作中实践传统的写生观?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潘天寿及其同时代的画家非常关切的问题。潘天寿对这些问题的回应和思考,不仅奠定了他个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画风转型的基础,也体现了他对中西艺术异同的深刻理解。

           潘天寿在五六十年代多次到自然中去,他的很多代表作也创成于这一时期。展览以潘天寿纪念馆所藏潘天寿写生作品为主体展示对象,通过对潘天寿写生作品的梳理,一方面呈现他五六十年代写生的历程,另一方面也展现潘天寿对心源、舍取与布置、形理神等中国画写生理论的理解和认识。展览试图重新回到20世纪中期中国画写生面临的问题,展现一个特殊的艺术时期与艺术家的创造,并希望通过本展,对中国画当下的写生教育和实践产生启示和借鉴作用。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10(s)   2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