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

      作者:核实中..2024-11-16 09:25:43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1/9)南怀仁款浑仪,清康熙八年(1669年),故宫博物院藏

          (2/9)黑漆彩绘钟,钟:巴尔萨扎·马蒂诺,漆板:内务府造办处,17-18世纪,故宫博物院藏

          (3/9)香水喷泉,中国景德镇仿哥釉,金属饰件或由斯洛德兹兄弟设计,1736-1743年,凡尔赛宫藏

          (4/9)菊花纹壶,彩绘:约瑟夫·科托,胎体:约瑟夫·丹尼尔·多尔弗,1783年,故宫博物院藏

          (5/9)银壶,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凡尔赛宫藏

          (6/9)西洋仕女珐琅插屏,清代中期,约18世纪下半叶,故宫博物院藏

          (7/9)开光题诗西洋仕女图方笔筒,清乾隆(1736-1795年),故宫博物院藏

          (8/9)《乾隆帝朝服像》,清乾隆(1736-1795年),绢本设色立轴,故宫博物院藏

          (9/9)《国王路易十四加冕礼服像》,亚森特·里戈,1701-1712年,布面油画,凡尔赛宫藏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当紫禁城遇上凡尔赛宫:十七、十八世纪中法文化交流
          展览时间:2024/12/18~2025/05/04
          展览地点:[香港]-香港九龙西九文化区博物馆道8号-(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主办单位: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
          参展艺术家:文物

        展厅:展厅9

        全票:150港币 优惠票:75港币 6岁以下儿童免费


        本次展览汇聚故宫博物院和凡尔赛宫的近150件藏品,涵盖瓷器、玻璃器、珐琅器、纺织品、书籍、科学仪器、医药品等不同种类,呈现17世纪下半叶至18世纪中法两国在文化、艺术、科技、哲学等领域的交流互鉴。

        17至18世纪,紫禁城和凡尔赛宫分别是中法两国的政治、文化和艺术中心。两座宫殿虽相距千里,宫殿内生活的人却对彼此充满好奇。路易十四追逐当时风行欧洲的中国青花瓷潮流,在凡尔赛宫的花园中建起「瓷宫」;路易十五的王后玛丽·莱什琴斯卡对中国艺术情有独钟,将自己在凡尔赛宫的私人套房布置成「中国厅」;路易十六更专门向塞弗尔瓷厂订购一幅乾隆帝瓷板像,挂在凡尔赛宫书房内。

        大量中国工艺品和书籍进入法国宫廷和贵族的视野,引发以凡尔赛宫为中心、风靡欧洲的「中国风尚」收藏与创作风潮。路易十四在位期间派遣6位耶稣会士作为「国王数学家」前往中国,此后多位法国耶稣会士先后来华并进入清宫服务,为清代宫廷在科学、艺术、工艺、建筑、医学、地图编绘等领域中带来重要影响。

        展览将分为4个单元,聚焦于紫禁城和凡尔赛宫的关键人物及空间、科学与外交、工艺互鉴与创新,以及艺术与思想交流。亮点展品包括法国知名工匠「coteau」署名的乾隆款画珐琅菊花纹壶、暹罗使节进献给路易十四的花鸟纹银壶等。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32(s)   2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