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之前,我们的祖先都是在旷野森林内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不知过了多少个世代才有了「房子」的出现,建立起安稳的生活。房屋让人与外界分隔开,某程度上跟衣服的功能相近:可蔽身护体,形成保护的效用,亦令个体更能掌握自主的私密空间。
房屋的结构一般包含顶盖、梁柱、墙壁、门与窗等等。顶盖的功能在于遮挡烈日风霜雨雪;梁柱担当着支撑的角色;墙壁具分隔、遮蔽、维护等效用;门是进出房屋之口;窗是缩小了的门,让空气光线流通,也是窥探外在世界的出口。以上一切有形的实体都不是房子最重要的元素,其最要紧的是由每个部分整合而成的空间。
房屋是一个占用土地的器皿、载体,是人的住处和收藏置放东西的建筑物。走进一所房子,犹如窥探一部生活传记,内里充满着时间掠过的痕迹,反映着主人家的生活习惯与面貌。如果房子的内容是「家」,「家」能盛载的是特殊的情感。我们可借着数算而得出房子的数量,可是「家」的存在却只能通过感受而寻获。
一门之内是家,门外是把大自然引进以供闲适的庭园,是内外空间兼备而构成的居所。现在人们都喜欢称呼自己的住处为「屋企」,文雅点会称作「家庭」或者「家园」。现代城市人大多只拥有自己的房子,庭园却往往缺乏了。当房子没有了亲近大自然的庭园,生活质素还能完整吗?当房子失去了屋顶,它还算是一所房子吗?当房子的墙上被涂上了颜色,这份记忆会被磨灭吗?当一间房屋从土地上被拔起,家还会在吗?当一所房子消失了,他盛载的情感能于另一所房子内重现吗?
陶艺家余佩华长居城市,一直住在高楼大厦,每天在密集的建筑群中穿梭往来,高墙随处可见,头顶的天空都是窄窄的一小片。在这两年间因缘际遇让她有机会走进乡郊村落细察,看见田边的小房子宽敞地散落在土地上,给予她最亲近土地和天空的感觉。当中也看到遭遇收地后被引致残破缺顶的废弃房屋,零碎褪色的砖瓦满目皆是,处处遗留着生活的痕迹,被那一道又一道的铁丝网紧紧围绕着,仿佛害怕它会再度重生……
是次展览余佩华借着对房子的种种想法为起点,透过陶瓷创作进一步延伸对房子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