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ng(28) "custom parameter invalid:tag" 艺术思想-国画家网 -最大的国画艺术门户网站
#
    1. 花间独行酒一樽 伯牙鼓琴为知音
    2. 堂前花,镜中月。花间酒一樽,小醉微熏。红尘陌,乐醉翁,醉浓眼迷离,画写丹青。一笔鸳鸯枕,二笔翡翠屏,三笔青书案,四笔蒲草成,平沙落雁关山月,高山流水琴三弄,杯盘狼藉鼾睡去,墨笔诗成。——段公子 青衫拂尽相思雨,一滴滴,烙成烟花底。 愁入幽廊添凉意,一阵阵,吹醒佳梦难续,起身添衣。檀香散尽, 一缕缕,缥缈青烟燃尽,新月怎知心曲? 声声凄,满耳东风仍不见,花枝摇曳西厢壁。—— 段公子 茶 [详细...]
      2016/11/14 15:06:2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结翰墨缘
    2. 蓦然回首,发觉自己习书己有二十余年,这段艺术之路包含着艰辛、苦涩、困惑、迷茫。同时还拥有惊喜、甘甜、舒情、陶醉… … 谈起学书的历程,还得从1985年说起,中学时代,拜美术教师张风翔为师学美术,每当拿画请教他时,都发现老师在练书法,因我喜欢书法就与老师说也想练,老师同意并给我拿了笔和纸,告诉我买柳公权《玄秘塔》字贴,一次在书店的小人书柜台上看到一本仿古图案的书,拿来一看是楷书字贴,毫不犹豫买下,当时也忘记老师说的柳体,待回家给老师一看,他笑着说,买对了,我顿时惊呼,此乃天意也。 自那时起我便踏上习书之路,老师给我细致耐心地讲解, [详细...]
      2013/10/18 16:04:28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孙为民的自述
    2. 7月,《美术》杂志发表孙为民的文章,题为《我的自述》。文章写道:我从小就喜欢画画,在中学时,遇到了我的启蒙老师,他早年毕业于老北京艺专,后来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在这位老师的指导下,我开始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学习如何把对象的形画准、画得立体,学习如何把色彩画得逼真、协调等等。后来的经历证明,数年来我不断地往前走,却始终没有离开最初的轨道。   1963年,中学毕业后,我顺利地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完了3年,差1年毕业就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学校秩序乱了无法上课。我们几个合得来的同学商量妥,争取"每日一头",就是每天画一张人像写生,专请心目中威望高的老教师来辅导。    [详细...]
      2012/06/15 15:41:22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淡化现实主义的状态到了该扭转的时候了
    2. 这几年大家羞于提现实主义,好像谁提现实主义谁就特别落后、特别陈腐似的,所以大家都避而不谈。当代中国油画的发展势头很强,但是现实主义却被淡化了,这种状态我觉得到了该扭转的时候了。希望写实绘画在画坛上能得到再认识,也希望从事写实绘画的作者,能以更积极、更健康的心态进行自己的追求。为此,我有以下三点思考。   第一、传统观。我从15岁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就读,所受到的教育都是现实主义的,这是我艺术人生最根本性的营养。改革开放以后,也多次出国考察,受到古典主义的影响也比较大。这些年在艺术创作上,始终没有离开过中国的农村。我对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理解,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是紧紧结合在一起的,我觉 [详细...]
      2012/06/15 15:40:56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王广义和我谈神话与游戏
    2.  严善錞:经常听到美术界的朋友讲,在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中,你成了神话人物,虽然国内仍有不少人对你的作品有各种各样的看法,但我想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你的作品经常出现在国内外重要的艺术刊物上,并且被欧美的一些博物馆收藏,作为一个当代的中国艺术家,你成功了。作为校友,我为我们的母校能培养出象张培力、黄永砅和你样成熟的当代艺术家而感到高兴。这些天,我正在和黄专合写我们的老院长潘天寿先生的研究著作,查阅了不少校史方面的资料。可以说,你们没有辜负蔡元培等国立艺术院的创始人的一番苦心。说来也巧,蔡先生当年曾提出过“以美育代替宗教”,没想到沉寂了几十年之后,他的这一口号又在你们这里得到了反响。 [详细...]
      2012/06/11 09:15:2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1. 关于“清理人文热情”
    2.  “清理人文热情”这个观点是我在1988年12月黄山现代艺术创作研讨会上提出来的。这个观点的提出引起了文化圈一些人的兴趣,当然每个人又都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这个观点,而我则主要是针对“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来提出这个观点的。在我看来,“现代艺术”和“古典艺术”是由古典知识的整体结构赋予其意义的,它们是由人文热情的投射而产生的准自然的艺术。这—切都与人的信仰和形而上学的恐惧相关联,如人的微观同神的宏观的相似性假设等等。艺术家们以在共同的幻象中所经历的一般经验事实为出发点共同建构神话史,在这种神话史中一切都经过夸张和放大的人文处理。当一个艺术家完全沉迷于这样的“情境”之中,无疑会相信这个“神话”。这 [详细...]
      2012/06/11 09:14:00 来源:网络 编辑:国画家网

    Processed in 0.275(s)   68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