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荒野笔记--余明当代风景写生油画展

      作者:核实中..2013-10-11 11:05:53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1/7)

          (2/7)

          (3/7)

          (4/7)

          (5/7)

          (6/7)

          (7/7)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荒野笔记--余明当代风景写生油画展
          展览时间:2013/10/19~2013/10/29
          展览地点:[广东]-罗湖区爱国路东湖一街32号-(深圳美术馆)
          主办单位:
          参展艺术家:余明

        在艺术圈,余明一直作为一位当代中国优秀的风景油画家而受到艺术家、批评家和收藏家所喜爱与推崇。


        20多年以来,余明在风景绘画中先后经历了“乡土风景”(1990-2003)、“素风景”(2003-2007)、“寂风景”(2007-2008)、“极限风景”(2009-2011)和“异风景”(2012-)五个艺术时期。在这条感知自然、领悟自然、沉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之路上,余明不仅以他宽广而敏感的心灵来描绘四川藏羌地区独特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乡土风景”系列),而且还根据不同的心境与感受建构出不同的风景形态,或是质朴而纯净的“宁静世界”(“素风景”系列),或是孤寂得令人颤栗的“奇异之境”(“寂风景”系列和“异风景”系列)。2009年以后,余明不再醉心于描绘异域风情的风景、赏心悦目的风景、宁静悠远的风景或怪诞不经的心造风景,在受到成都周边诸多巨型垃圾场的震惊与刺激之后,他将眼光投向当代人与其寓居其间的都市环境及其生存方式,从而将我们带到了被消费文化所掩饰的当代都市生活的边际地带面前(“极限风景”系列)。在“极限风景”系列画作当中,余明以零乱而抽象的笔触、杂乱而粗砺的刮痕以及滴淌流洒的印迹来表现垃圾。无论从思想蕴含、视觉语汇层面看,还是从油画技艺层面看,“极限风景”系列都将余明自己乃至中国当代风景油画推进到一种“极限性”境遇与状态当中。


        从藏羌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景”到主观情绪化的“内心风景”再到反思当代人纵情享乐和挥霍无度之生活方式的“极限风景”,余明似乎已经穷尽了风景绘画的一切可能性。作为一位从不追逐艺术潮流且极具独立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余明又一次将自己带到重新创造另一种风景话语方式的临界关头。大家再次带着探究的兴趣开始期待,不知道余明这一次会带来怎样的惊喜。


        2013年初,在余明龙泉的工作室,我们终于见到了耳闻已久的“写生风景”系列。没有让大家失望,余明再次以他丰富的艺术经验、充沛的艺术激情和高超的艺术创造力完成了自己风景绘画的又一次艺术转型。“写生风景”的艺术经验不仅标志着他个人绘画艺术的再次华丽转身和更上层楼,而且对中国当代风景绘画亦呈现出极大的启示性意义。何以见得?


        在普通的视觉经验中,风景乃是“观看”的艺术,是人“眼”的功能或结果。


        不仅如此,许多人甚至认为,包括风景绘画在内的所有绘画艺术,都是“观看”的艺术——事实上,“视觉艺术”这一术语与概念说的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流俗之见。20世纪以来,随着摄影机与摄影技术的出现与普及,这一观念更加流行,与相机相关的聚焦、观看、视点与视线等观看的技术成为主宰艺术的基本视觉机制与常识。近年来,当代艺术受益于照片、广告、影像等现成图像甚巨,许多艺术家和批评家甚至将“图像学转向”看作当代艺术不可或缺的历程与阶段。


        然而,真正有革新性的艺术创造可能具有向艺术史恒久传统靠拢的趋向。法国著名美术理论家与艺术史家福西永(Henri Focillon,1881—1943)在《形式的生命》中写道:“所有伟大的艺术家都十分关注手的研究。”他在收入该书的《手的礼赞》一文中深刻地剖析了技术、材料、形式、触觉和偶发效果在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地位。从丢勒到伦勃朗再到印象派画家,通过艺术史的回顾与绵密叙述,福西永令人信服地说明手感和触觉及其所表征的现场感与身体意识对架上绘画乃至造型艺术所具有的极端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认识世界需要触觉的天分,而视觉只从这世界的表面滑过。”的确,现象学家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1908—1961)也告诉我们,主体首先通过手和身体来感知和领会世界。手是主体通达世界的途径与中介,借助于手以及手所使用的材料与工具,世界得以显现并变得神奇。


        余明新近创作的“当代风景写生油画”正是这种通过重返触觉与现场而产生的艺术杰作。在这个系列作品中,余明有意识地远离风景前定的“观念”与“含义”,他深入巴蜀大地的田间地头,每天都在无人问津的荒郊野地中游走。正如普鲁斯特所形容的:“人在其内心深处有一根纤细如丝的秘密心弦,它把心牢固系在自然界的万千气象上面,使之与大自然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相信,余明用这根“秘密心弦”牵引着他的画架、画框、画笔与颜料,还有他行走的脚步,然后以写生的方式来触及自然、重构世界。他的“荒野笔记”这批作品,均在现场写生一气呵成,保持了纯粹的即时性和偶发性效果。从视觉到触觉、从抽象的观念之眼与无限丰富的意味之手,余明的“荒野笔记”生动地记录下了一个艺术家用手与世界对话的每一个手势、动作与意味深长的视觉语汇。


        福西永将日本江启时代著名艺术家葛饰北斋(Katsushika Hokusai 1760-1849)的画册称为无与伦比的“手的日记”。同样,余明的“荒野笔记”也可以称为中国当代艺术无与伦比的“手的日记”。它不仅记录了余明个人的触觉、手感与心态,而且也启示我们重建架上绘画手感与触觉的重要性。通过它们,展厅仿佛就是写生现场,一个个活生生的风景在我们眼前静静浮现,慢慢生长。

        触觉与现场的重返,这就是余明“荒野笔记”系列作品和此次个展带给我们最深层次的感动与启示。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11(s)   23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