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群展

      作者:核实中..2016-01-11 09:55:13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1/14)“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群展

          (2/14)《岩壑白马图》 彭斯

          (3/14)徐累作品

          (4/14)黄虹宾作品

          (5/14)《渔舟唱晚》 林风眠

          (6/14)邬建安作品

          (7/14)《空谷一号》 林岗

          (8/14)丁彬作品

          (9/14)《红树青山》 宋文治

          (10/14)《寒林》 尹朝阳

          (11/14)《风景在闪电》 季大纯

          (12/14)傅抱石作品

          (13/14)《洞庭早春图》 姚璐

          (14/14)《大浮云》 蔡志松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展览名称:“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群展
          展览时间:2016/01/23~2016/03/17
          展览地点:[海南]-三亚市亚龙湾国家旅游度假区-(华宇度假酒店)
          主办单位:三亚市人民政府 承办:中共三亚市委宣传部 三亚市文化广电出版体育局 三亚市旅游发展委员会 三亚华宇旅业有限公司 北京玖盒图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协办:山右美术馆 亚龙湾华宇度假酒店 亚龙湾百花谷商业中心
          参展艺术家:艺术家

        开幕时间:2016-01-22 15:00

        策 展 人:冯雪

        学术主持:吴洪亮

        日前,第四届三亚艺术季“时间图景”在三亚亚龙湾华宇酒店盛大启幕,为各界观众带来了“华宇青年奖”奖项评选及颁奖、入围艺术家主题展“青年的尺度”以及没顶公司出品的“发明仪式”等一系列精彩的展览活动。作为此次三亚艺术季的又一场重头戏,“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主题展览将于2016年1月22日在三亚亚龙湾华宇酒店酒店开幕,本次展览由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担纲学术主持,由中央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冯雪策展,将通过大跨度地呈现二十世纪中国山水画坛巨匠的力作,以及重要的当代艺术家对山水命题的艺术实践,从前人的坚守传统、融汇中西到今人的借古开新、全球化视野,在多个维度的碰撞中呈现出对山水命题的思考。

        山水作为一种题材,它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包容性和丰富性程度,在中国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的范畴中可能都是极为罕见的。本次“有此山川——多维度里的中国山水”展览,将通过架设三个主题版块“流”、“格”、“借”,以一种“古今对照”的方式,组织山右美术馆藏47件/册20世纪艺术大师的山水画力作,和近30位当代艺术家有关山水命题的代表性艺术作品,对山水在其源远流长的发展历程中显现出来的丰富的艺术维度和文化面向进行梳理、分析和呈现,在三亚艺术季这个平台和特殊的语境中,提示有关这个命题的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无论在近现代还是在当代,都有一批艺术家坚持在笔墨语言、情致意趣等方面追摩古意、接续源流,在扎实的功力和严谨的法度间传达自己的文化态度。在本次展览“流”的版块中,金城的《北岳图》、《临邵弥山水卷》,宋文治的《红树青山》、溥儒的《高阁秋思卷》等20世纪中国画作品,具可见到他们思接前人、心师造化的研学和创作方式,发挥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价值;而在卢甫圣、丘挺、桐溪小蝉、郝量、彭斯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传统的笔墨技巧、审美意境与自然观念融入了当代的美学样式和艺术形态,关于山水的创作成为了一方极具本土文化特征的视觉景观,蕴含着对艺术传统的思考和表达,也带来了传统文化与现实社会新的契和。

        朱熹《补〈大学〉格物致知传》中有述:“格,至也。物,犹事也。穷推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格物”的“格”,强调通过细致地体察、研究和改造对象,来穷究世界的本质和规律,最终达到一种豁然贯通的极致境界。在“格”的版块中,张大千的《松峰晓霭图》、林风眠的《山居图》、潘天寿的《长风白水图》等,为我们呈现了20世纪的艺术大师锐意求变、穷极贯通的实践理路,传统的山水意象被改造为融合各类、兼并中西的艺术图景,开创出一派时代新风;而对于徐累、丁彬、邬建安、蔡志松、林岗等当代艺术家来说,“格”的意义在于让“山水”脱离“自然”的范畴,抽象为一种蕴含着多重意义的、个人化的修辞符号。从墓碑石刻、山形国界到流水蒸云,都可以为艺术的眼睛观照和度量,以物的方式重构和改造,这样一种将世界和时空纳入指掌间的“能力”,无疑是全球化时代赋予艺术家的一种特权,在“格”的范畴中,与前人的创造形成有意味的对照关系。

        而在“借”的板块,山水借物言志、借景抒怀、乃至于借题发挥的“弹性”被极大地呈现出来。无论是在黄宾虹《陆游渭南词意图》中有关人生的寄遇的表述和感怀、齐白石《溪桥秋柳》中闪现出的性情中的闲逸疏狂,还是傅抱石在《丰满道上》对社会现实进行改造的内在理想,都赋予或进一步强调了山水的时代性、文化性特征和叙事性功能。另一方面,当代艺术家则以山水为元素和蓝本,或沉潜于媒介材料、形式语言方面的本体实验,或着力传达自己独特的社会体验与文化诉求,在肖谷、尹朝阳、王天德、季大纯、姚璐等艺术家的作品中,山水几乎成为了一个“借口”或者说“通道”,借以回归到对艺术更新和艺术的社会功能等多个范畴的研讨中来。

        在20世纪和当代变动的社会现实和文化场域中,艺术家对于“山水”题材的执守,或多或少地含有了一种类似“遗民”和“游牧者”的文化心理,包含了对身份的追问、对故园的守望。因此,“山水”与其说是一种题材、一个艺术门类、一个学术命题,毋宁说是一种内在情怀。本次展览所希望讨论的,不仅是在风格语言和艺术观念等层面,当代中国艺术与20世纪中国美术多向度的传承关系,更希望通过对不同形态和媒介作品进行概念性逻辑的提炼和分析,呈现在山川的命题之下贯穿的文化心理,以期在当代的文化语境中,形成有关中国艺术“古今关系”的学术态度阐发。正如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北京画院副院长、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所说的:“‘有此山川’这个展览通过对比的方式,探讨的不是对象的山与川,我想更多的是在探讨心与物的距离,甚至是人心中世界的样貌。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感叹:如今以山水为借口的创作是更接近中国山水精神的核心,还是因形式、思想方法的多样性而走向山水的边缘?东方意识的崛起,是一种新的流行,还是在被快速的消费与利用。我们在观察,但我们希望山水不应该是在雾霾城市里进行的虚无寄情,山水本身一样需要诗意的栖居。”

        展览将于2016年1月22日下午开幕,展出到2016年3月17日。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132(s)   23 queries by cache
        up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