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俩人转”—曾宓·张长青书画巡展4月10日在北京开幕

      作者:admin2023-04-13 14:53:38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4月10日,由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浙江画院主办,中国国际文化艺术有限公司、中建信控股集团、精工控股集团、国际文化交流艺术馆承办的“俩人转”—曾宓·张长青书画巡展在位于北京的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拉开帷幕。此次“老先生&书童”的“书画联展”,共展出作品58件,包括著名书画家曾宓先生的书法作品22件,及关门弟子张长青女士的书画作品36件。



        著名山水画家曾宓先生,半个多世纪以来,笔耕不辍,硕果累累。以其坚实的造型能力、深厚的中西学养、高超的笔墨功底、独特的构成手法,形成了迥异于他人的艺术风貌,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几十年以来,曾宓始终潜心学习书法艺术,以书载道,他的书法作品无论结构、形式或是书写内容都让人耳目一新,形成了独特的书法风貌。在这次展览展出的50余件书画精品中,曾宓和张长青师生二人以一书一画的布展方式,对书画艺术进行重构,书者用墨的浓淡、枯润和画者用色的冷暖、明暗,让人不自觉地走进了“书以画境”的全新面貌中。


        采访:“俩人转”—曾宓·张长青书画巡展策展人:顾立新


        “曾宓老师晚年专心创作书法,他认为书在上,画在下。中国绘画的特质与高度基础是中国的书法。中国绘画的笔墨线条拆开来笔笔是书法,只有笔笔写出的绘画才能写出气质与精神,才能气韵生动,这个对当下中国画的走向应该有着非常意义与启示。现在还有一句很流行的话叫"笔墨当随时代",曾老师则主张,“笔墨千古不易,审美当随时代",对笔墨的重视的确立,才是中国绘画的特性与高度。每一笔都是生命气质的流露,每一笔都是曾宓老师一生的修养。另外中国画对用笔是有一个高度要求的,那就是骨法用笔。中国画家的一生都在修炼这一笔,看似单纯,却是内涵很深。它是建立在中国文化的基础上的,区别于用毛笔画素描,这是曾老师给我们的启示。”



        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在这次展出的作品里也有传统的水墨题材。女性画家对色彩有着与生俱来的敏感度,张长青的画中设色较多,用色饱满,她利用色彩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夏日盛开的绿荷,火红的朝颜,绿茵地里的兔,水墨意境的鸟石、松竹,画心中所想的美好,给人以充满生机和希望。



        采访:曾老师学生 张长青


        曾宓老师是当代浙江水墨意笔山水绘画大师。看过他作品的人就知道他是非常全面的画家。他是什么都能画,什么都入画,什么都画得好。在山水、人物、花鸟、书法上都创造了自己的艺术语言。他非常的热爱生活,对于那些平常的人间事物,他善于捕捉、提炼、升华,用他独特的审美情趣以及深厚的笔墨功夫,把这些生活场景转换到宣纸的二维平面上来,透出浓浓的人情味。曾宓老师是继承和发展黄宾虹的宿墨,但又有所不同,曾老师的线条是浸润在西湖里的,透着氤氲水汽,画面更加的水墨淋漓,酣畅痛快。曾老是中锋饱墨直入,用色鲜艳又不失厚重感,非常讲究构成,注重画面的整体感和协调性。

        曾宓老师的作品《一切即一,一即一切》用墨厚重,宿墨化开两层,一深一浅,和白色的宣纸形成三种层次,不单薄有丰富感。再看线条,中锋直入古拙朴厚,不露锋芒,如同他的为人,谦和低调温润,从构成上来看,又极具个性。红色的边框是特地为这幅书法绘制的。其内容也不是传统的从右往左,也不是现在的书写习惯,从左往右,而是两边都可以读,从左往右抑或从右往左都可以,两种读法,两种理解。(一切即一就是透过一切现象看到本质;一即一切就是透过一切的本质都可以看到现象。)这就是他的睿智,也是他的情趣。



        曾宓老师不断鼓励我要多写多画,不要害怕失败,纸要废到一定的数量,自然就会有所进步,还要做小展,做总结。这次展出的30余幅画作,基本上是在2021年左右画的,代表了我从画画开始到这个时间段的一个小总结。我是学美术教育的,没有画过油画,但我非常喜欢油画的光影和色块,所以我尝试用绿色去画,创作了《芭蕉过雨绿生凉》这幅作品,只用绿色的色块来表现空间感光影以及芭蕉过雨后的淋漓,想要把这些想法体现在画宣纸上,还是有些难度的。”


        书涵画意、画溢书情、书画映趣,“转”出了“史无前例”的联展模式,道尽了新老艺术家的隔代情感。“俩人转”—曾宓·张长青书画巡展展期至4月20日。

        责任编辑:静愚
            声明: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的观点,不代表[国画家网]的立场,也不代表[国画家网]的价值判断。
        Processed in 0.050(s)   15 queries
        update:
        memory 4.065(m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