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技” 入“道——中国画“六法” 之再认识

      作者:核实中..2013-05-17 15:29:03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从“技” 入“道

        撰文/林维

        南朝谢赫云:“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 又云“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赅,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认为:对于六法“自古画人,罕能兼之”。 宋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一文中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然而骨法用笔以下,五者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不可以岁月到,默契神会,不知然而然也”。 据此我们认识到“气韵生动” 其实是指画外功夫,是由心性自我修行的程度决定的,是形而上的意义,也就是“技进乎道” 里的那个“道”;“ 骨法用笔” 则是横向的书法对绘画的规范,即对运笔线条的要求;“经营位置” 是对再现对象的取舍和表现的要求,即对构造平行现实自然的艺术秩序的要求;“应物象形”、“ 随类赋彩”、“ 传模移写” 则是造型的具体法则。“骨法用笔” 以下五法都是中国画创作中的具体“技法”, 也就是“技进乎道” 里的那个“技”。

        谢赫品第古画,“六法” 兼顾。绘画必须坐实于形,方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但仅有此,绘画又只能处于“技” 的层次,而无法进乎“道”。 中国画这种“技” 与“道”之间的张力, 为后世画家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这二极间的震荡是画家们赢获启迪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国绘画赖以巩固自身地位的支柱。“技” 是画家的立身之本,“道” 则是画家的终极关怀,从“技”入“道” 是中国画家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画发展的必由之路,正基于此,中国画才没有在一端之学的诱惑下沉沦,而是源远流长,延绵不绝。

        一、“技” 是“道” 之途

        所谓“技” 就是技术、技能、技巧、技艺,具有可操作性。这是任何艺术门类都是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齐白石有一方印章就是“大匠之门”, 讲的就是“技”, 再如“独具匠心”、“巨匠” 也是“技”, 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手艺”。 疱丁解牛所以能“以神遇而不以目视”, 游刃有余,全在“技” 之熟练。

        “梓庆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一切规矩、法则、技术,都是实践“道”的工具,是悟道、入道、得道的一个重要途径。只知玄想而不实践,永远无望。熟练掌握技巧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可行的,没有它,所谓的种种“艺术意志”、“艺术意欲” 统统是徒有空言。只有“至精而后阐其妙,至变而后通其数”, 最终由技术层面上升到艺道境界。此时,心手相应,游刃有余,不知其所以然而然,顺手拈来。得“道”是何等自信、快乐!又是何等的境界!然而不讲究“技”, 就无从谈“道”。

        那么,又该如何学习规矩、法则和技术呢?明唐志契在《绘事微言》中云:“凡画入门,必须名家指点,令理路大通,然后乃不妨各成一家,甚而青出于蓝,未可知者。若非名师指点,须不惜重资,大积古今名画,朝夕探求,下笔乃能精妙过人。苟僅师庸流笔法,笔下定是庸俗,终不能超迈矣。”由此可知学习中国画的技法只有两条路,一是要“取法乎上”, 必须有名师指点;二是要看最好的东西,探求名画堂奥。否则,便容易流俗,不入画格,更无从入“道”。

        “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 技” 的衡量标准是熟练程度。熟练程度不光中国艺术讲究,西方艺术也特重视。“绘画应该看上去很轻松,虽然它是通过艰苦劳动而获得的”。 熟练,是技进乎道的必经之途,必要条件,是渐入佳境的门槛。没有规矩的自由,不是真自由,而是胡来。不专业化,不熟练化,讨厌画家之画,书家之书,诗人之诗,简直是痴人说梦。不熟练而鼓吹“天真烂漫” 是矫情虚伪;不熟练而讲生拙,是装傻充愣。但“熟” 有精深和粗浅之别;粗浅之熟是习气,会因熟而轻飘,甚至油滑而入俗,那是路子不正,技有不逮造成的,此类熟是粗俗,甚至是恶俗。精深之熟是真正意义的可以经由之而进“道”的“熟”, 是勇猛精进的,日进有功的熟。“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有完备的法度,熟练的笔墨功夫,而后可言气韵,可言生动,可言“道”。

        二、“道”是“技” 之归

        技巧、技法、技艺全都不易,但,“道” 才是目的地,比技巧更难得。只有到了高明的“道”才可以使艺术品体现崇高的人文精神,实现艺术家自然理想之大美境界的沟通。使中国画作品达到“气韵生动” 的最高境界。

        所谓“道” 就是老子《道德经》所说的:“世间万物齐于一” 即“道”。“道” 有“天之道” 和“人之道”, 天之道是指自然规律,人之道是指社会规律。又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 是独一无二的,“道” 本身包含着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冲而形成第三者,即和谐均调状态,万物在这种状态中产生。万物背阴而向阳,并且在阴阳二气的不断交冲下形成新的统一体。又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此“自然” 不是自然界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的自然,讲的是平衡上下,融合天地,虚实相生,顺其自然,文以载道,“道” 是恒常的。

        “道” 之境,必难进,不难进不足以称“道”。 故郭若虚云:“自古奇迹,多是轩冕才贤,岩穴之士,依仁游艺,探颐钩深,高雅之情,一寄于画。人品既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高矣,生动不得不至,所谓神之又神而能精焉。”可见,中国画艺术“不为无法,而妙处不在法”, 在于“技” 所呈现出的“气韵”、“ 品格”、“ 性情” 和“才气”。 性情和才气是先天的,而师承、技法、熟练等环节是后天的。也就是“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先天才气,为艺者是不可少的,然而后天之习。其补尝与修正之功亦大矣。古人期求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是基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的宗旨之上的,那是中国艺术心态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中最蓬松最鲜活的东西。“天人合一”、“ 气从心畅”、“ 境与天会”、“ 神与境合”, 这种“迁想妙得”,“ 以形写神”的“妙合”, 是“游于艺” 的具体实践,为的是“进乎道”, 也就是说中国画“六法” 的最终目的集中于一点,就是“气韵生动”,“道”才是万法之归。

        三、从“技” 入“道” 的生命历程

        “神彩生於用笔,气韵本乎游心”。 古人拜师学艺,传的是“技”, 同时也教“修身立德”。“ 技” 成便能立身,入“道” 方能成就大业。所谓“技进乎道”, 不是技之结果生道,而实指技之本身,或指道即体现于施技之过程。也就是气韵当从笔墨中出,“道” 需要亲历亲为才能悟得。一方面要不断的锤练自己的笔墨功夫,全面提高绘画技法;一方面又要象董其昌所说的那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荡涤心中俗尘”, 于诗词、书法等多方面提高自己的心性修养。

        在中国艺术中“道” 与“美” 有相似之处,或者说中国艺术中的“道”, 也就是西方美学思想中的“美”。 中国古代以“朴素自然为美”,“ 宁拙勿巧”,“ 大巧若拙”,“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 这种“自然而然” 的“美” 的境界,也就是“道” 的境界,它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真与善,合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体。李泽厚在《美的历程》一书中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程,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冻、沉淀下来,传留和感染着人们思想、情感、观念、意绪。美的历程是一个民族的心灵历程。”这是对民族而言,是整体,是共性;而对每一位艺术家而言,对个体而言,“美” 则是“生命” 的历程。不仅是思想、情感、观念和意绪,还包括艺术家的毕生精力,所有时间和生命。

        艺术是人类发展的伟大成果,是人类发展的心灵历程,来之远古,存之现在,指向未来,而美的发现,美的再现却是每一位艺术家由感性到理性,从“技” 入“道” 的生命历程。

         

        Processed in 0.074(s)   11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