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核实中..2012-06-01 10:08:36 来源:中国国画家网
2008年,隋建国荣获第二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颁发的“年度艺术家奖”,组委会的颁奖理由是:他在艺术创作中坚持当代型态的探索和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承担着当代艺术家在社会上的批评角色,并且在艺术教育领域不间断地付出努力。
隋建国被称为中国当代雕塑的标志性艺术家,其影响力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不断更新的创作理念;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的官方身份。他游刃于官方立场的造型观和历史观之间,同时又将雕塑带入一个全面反省中国现代性的艺术实践中。日前,本刊记者如约来到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创作研究所,隋建国亲切地与记者交谈,目光中不时闪烁出智慧的光芒。
“我不赞成观念艺术这个说法”
近年来,观念艺术或者说艺术的观念化日益成为雕塑创作的重要价值标准。隋建国也屡屡被冠以“中国将雕塑纳入观念艺术的最早的实验者之一”、“中国在观念主义方向上走得最远的中国雕塑家”、“中国观念艺术代表人物”等称号。但对此,他自己颇有异议。
“我不完全赞成被用滥了的观念艺术这个说法。”隋建国告诉记者,每个作品都有特质,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没有观念的,只是观念不同而已。今天被叫作观念艺术的大概是与以往不同的新艺术的代名词,人们把没法描述清楚的作品叫做观念艺术,这是不准确的。因为今天的各类新艺术没有共性,不能笼统地以观念艺术一概而论。
“我不是观念艺术家,很多作品实际上与观念艺术无关,我只是做艺术而已。”隋建国如是说。按他的理解,观念与文字分不开,最经典的观念艺术只能由文字表达,像美国先锋概念艺术家劳伦斯·维纳才是真正的观念艺术家。
针对所谓的观念艺术对传统写实雕塑带来的冲击和挑战,隋建国表示,古典主义也可以呈现出新的价值和新的可能性,写实主义雕塑仍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写实能够成为当代艺术语言
纵观隋建国不同时期的雕塑作品,似乎总在探索这样一个命题:注重个人表达,反映当下现实。在创作过程中,隋建国遇到了挑战和激励他的主要问题:公共意识形态的表述和个人表达两者间的抗衡、雕塑语言在艺术与功能领域的不同运用。
“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你必须依赖于一个系统,必然是寄生于某种体系和环境里。”隋建国认为,雕塑要有现实和社会意义,不能一味地去排斥政治文化问题。他的《衣钵》系列作品有别于早期的《地力》系列,不再把生命作为抽象的存在来表现,而是追问存在的原因,更强调人生存的具体文化环境,反映出对历史文明的反思。
但如果你对他作品的理解仅限于政治文化角度,那就太片面了。隋建国说,“一件雕塑作品总有一部分是给一般人阅读理解的。政治文化因素是外表的,重要的是外表背后的东西,这就是雕塑语言的问题。”作为《衣钵》系列最典型的标志,中山装是象征中国百年文明史的典型文化符号。在这里,隋建国搬用了现成品的概念。
“人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中山装则是人的造物。我是在拷贝上帝造物的造物,即人创造的文化产品和物质产品。”隋建国说,“中山装”是他重新回到写实雕塑语境里的武器,也体现了他对极少主义在中国的可能性的理解。因为在这一系列作品之前,隋建国的作品多是非具象的、材料实验性的。此时他用“中山装”证明了:“写实是能够成为当代艺术语言的。”
“写实技巧其实很好用,只要你能够从中跳出来,不再像传统雕塑家那样囿于其中。”隋建国表示,写实体系可以是一种很有用的媒介,比如可以继承古典雕塑的特点,对写实形象进行重新解构和组合。他希望雕塑家以不受约束的眼光,重新审视一切传统和文明,对一切可能的形式做出探索。
感悟雕塑的意念空间
古典主义从形象入手,它要拷贝形象;现代主义则从材料入手,把材料当作雕塑的基本方法。隋建国在创作中十分重视材料的运用,他说,不同材料带来的不同感受是艺术语言发展的基础。雕塑没有固定的材料,且不受限制,有很多的可能性和创造性。此外,不同雕塑材料可形成一种张力,从而增强了空间突破的力度。
隋建国告诉记者,对雕塑空间语言的观察研究,可以发现雕塑要解决的深层次问题。与绘画不同,雕塑由于占有三度(长、宽、高)空间,因此也被叫做“空间艺术”、“触觉艺术”。雕塑的自在空间是雕塑的本质属性,要将雕塑的空间语言展
|
-
-
-
|